Part1【時間管理不是什么】
1.時間管理不是管理時間
時間是衡量宇宙的維度,不是主觀意識的產物。人真正能管理的是個人的行動或者眼前的任務,本質上就是也只能是管理我們自己。當一件事情不因我們的主觀意志發生轉移的時候,我們只能改善與其的關系。
2.時間管理不是緊密的日程表
看過成功人士的日程表和學霸的作息表,我們以為這就是高效能的時間管理表現,因而恨不得讓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發揮作用,產生價值??蓞s忽略了人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的基本事實。有節奏感的人生更符合人性,有彈性的時間管理更順應人欲。
3.時間管理不是ROI最大化
用最小的時間投入換來最大的人生產出是很多人進行時間管理的出發點??墒侨松男腋V笖岛茈y用ROI
(Return On Investment)來測算。能測算、可量化的往往是工作業績和財富積累,可關乎人生更重要的生活、興趣、健康、親密程度等等指標很難用ROI來衡量。長期遵循ROI思維模式進行時間管理,很容易在取得人生某方面成果的同時造成人生的整體失衡。
4.時間管理不是萬靈藥
將一個人的得失只歸咎于時間管理水平的高低,就如同將一個人的成敗完全歸因于一個人的努力程度。用單因素去解釋一個事情的是一個人思維惰性的產物。世間諸事交錯復雜、聯系千絲萬縷,所有結果均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發揮作用形成的合力。時間管理能讓人變得更好,但不能解決個人的所有瓶頸。
5.時間管理不是死磕自己
需要動用較強意志力才能達成的方法,一定不具有普世價值。我們看到那些時間管理的高手,會驚訝于他們在一年中做出的驚人成就,會得出這樣的人很有毅力的結論,可也忽略了他們心智成熟、高度自律以及對所從事領域高度熱愛這些事實。就像一些表面上孤獨的人,其實并不寂寞,因為他們內心有著篤定卻又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6.時間管理不是速效救心丸
如果在你忙得不可開交,分身乏術,幾臨崩潰的時候,一個時間管理老師跟你講,上完他的課程可以令你煥然一新。請你千萬不要相信他。因為時間管理的過程也是諸多習慣養成的過程。一個習慣養成需要多久?21天那是暢銷書,90天那是特訓營,這個時間或許會更長,到最后你才發現時間管理的道理和實踐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內化,因為管理的本質是一種實踐。
7.時間管理不是人人都需要
即使時間管理的理念因為日益快速發展的社會、海量的信息以及人們日益升高的壓力和放大的焦慮越來越流行,可是真正去學習、實踐和傳播時間管理的人,仍然是小眾。從營銷的角度講,它不像女性的大姨媽那樣會成為痛點和剛需。也可以這么說,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工作得越來越有效率,生活得越來越平衡,也并不是每個人的追求。如果這些是每個人的追求,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人得過且過了。這個世界有大量成功的人,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時間管理,一樣做出了驚人的成就,從這個角度講,時間管理也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8.時間管理不是重要/緊急四象限
所有的時間管理課程似乎都要提及重要/緊急四象限,一款國外知名的APP還以這個為原理作為開發邏輯。這個四象限最大的啟示是,那些高效能的人士對于重要/不緊急這個象限的事情會處理得很好,他們將重要的事情做好了,很多事情也就不那么緊急了。但是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要按照這個維度去判斷,實踐中會十分耗費心智。退一步講,也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足夠的能力去判斷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
9.時間管理不是GTD
作為一名GTD的深度實踐者,GTD的理念對我人生的改變產生了巨大的助力作用??晌乙采钌畹刂?,如果讓一個人完整地按照GTD的流程去操作,初學者很容易因為GTD的較復雜性而放棄,從而被擋在時間管理的大門之外。個人認為GTD對于系統思維較強、有過一定管理和計劃經驗的人更為適合。
10.時間管理不是擁有更多時間
是的,甚至可以說,時間管理水平越高,你的可支配時間可能越少。因為當你可以對工作和生活形成掌控,時間的利用效率越高的時候,你發現自己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這個過程的本質是,你變得越來越好,所以你的價值越來越高,可以跟社會交換的價值也越來越大。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所需要的時間也越多。
Part2【時間管理是什么】
11.時間管理是一個人的基本功
是一個人的內功,就如同一個人的口頭表達,系統思考,寫作輸出,項目管理,營銷意識,健康管理一樣,這類功夫不跟一個人特定的職業行業相關,而跟一個人的基本素質相關。這種能力可遷移,可增長,是典型的積累越深,未來所發揮功力越大的能力。所以越早開始進行時間管理的修煉,對一個人來講就會越早受益。
12.時間管理是自我認知
在時間管理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所謂的流程靠習慣可以養成,而真正難的,在于面對抉擇時個人的取舍、判斷。換句話來講,為什么這個時間做A不做B,本身就是一個人綜合判斷的體現。這種綜合判斷來源于一個人的性格、目標、價值觀......,歸根結底來源于自我認知的程度。所以時間管理的實踐沒有終點,時間管理也不是向外炫耀的能力,而是一個內求的過程,因為自我認知本身就是一個終身需要探求的過程。
13.時間管理是杠桿撬動
高手并不見得比別人努力更多,但是在同樣的條件下,撬動杠桿的能力很強。最常見的,也是威力巨大的三個杠桿是:時間、人和資本。在這三個杠桿中,人和資本都是可再生的,唯有時間只能消耗,不可增長。這就無怪明白時間是杠桿的人,對于時間的珍惜。他們不是刻意讓自己的變得緊繃或者匆忙,而是深深地明白時間的價值。
14.時間管理是管理承諾
承諾分兩種,跟他人的承諾和跟自己的承諾。因為對時間的掌控水平更強大,所以很清楚是否應該答應他人的應允、邀約,并且能很好地預判承諾后所需要付出的時間,這樣可以更好做出拒絕和答應的判斷,也變更有利于承諾的兌現性。而每日自我所做的計劃,實則是內心與自己建立的契約,同樣是一種承諾,只是這種承諾并無他人監督而已。自己對自己的承諾,是否會爽約,表面是自律水平,其實是自我尊重的水平。
15.時間管理是習慣養成
開始時間管理,一個人就要開始做很多以前沒有做的事情,時間開銷記錄也好,番茄工作法也好,日計劃也好,清單管理也好,所有的事情都意味著有一些事情是要開始做而且每天需要做的。一個人每天都要做某一種事情,也就是一個新的習慣養成的過程。而好的時間管理習慣養成的越多,時間管理的內功就會越深厚。所以時間管理本身并不浮躁,也不復雜,就是踏踏實實地養成一些好的習慣。
16.時間管理是彼此尊重
在現在這個信息泛濫的世界,所有商業世界的巨無霸,千方百計在爭奪的一種資源,就是流量。而流量的背后是什么?流量的背后就是在這個時代日益稀缺的注意力。微信能這么牛,就是因為你把每天寶貴的注意力投給它數百次之多。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別人愿意將時間投在我們身上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感激的心。同樣的,我們也不要因為沒有價值的事情,去浪費他人的注意力。尊重彼此是表象,背后其實是尊重彼此的時間。
17.時間管理是可落地的成功學
成功學最矛盾的地方是讓成功學的大師越來越成功,而學員很少有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成功學過度地關注在信念、士氣、熱血、目標上,而時間管理會將落腳點放在習慣養成、計劃組織、效率提升、回顧自省等更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上。所以,雞血人人都需要,雞湯也很好喝,關鍵還要回歸到人最基本的一天如何過和一事如何做上。換句話來講,成功學更強調普世性的人生意義,時間管理更強調在實踐中尋找屬于自己的意義。
18.時間管理是可掌控的幸福學
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可以很大程度提升一個人的幸福感,但成功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同樣的,時間管理雖然有利于一個人的成功,但時間管理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變得更加幸福。即使一個人一年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如果內心不幸福,又有什么意義呢。時間管理更強調一個人在多個維度上的平衡,而不僅僅是單一維度的成就。此外,時間管理讓一個人對于自我的掌控力更好,避免使人進入到忙亂低效的人生狀態,同樣可以提升人因為掌控所帶來的幸福感。
19.時間管理是自我改變的出發點
自我改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劇烈震蕩的自我革命,一種是蓄深養厚的自我改良。前者往往是因為環境的倒逼產生的自我救贖,后者常常是因為對自我狀態的不滿形成的自我突破。改變自我可以轟轟烈烈,洗心革面,也可以從時間管理出發,從基本的習慣和自我認知開始。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想改變其實并不難么容易,倒不如穩穩當當地從養成一個基本的習慣開始呢。
20.時間管理是人長壽的推進器
從三個角度講,第一,實踐時間管理的人,個人管理體系的搭建更加平衡,會將健康管理主動地納入生活之中,有利于長壽;第二,時間管理會讓人的生活更加充實,因為個人價值提升會使人有更多的機會與多彩的世界產生價值交換,也使更多人在老年時仍然有較強的欲望去體驗世界,從而調動自身的參與感,強化個人的存在感。人有事情做的時候就不會空嘆歲月流逝,坐吃等死,反而會因為生活的充實而健康長壽。第三,時間管理會讓人更加重視時間的價值,同樣的時間做了比比人更多的事情,其實已經變相地延長了人的壽命。
Part3【時間管理的攔路虎】
21.懶
懶是人的天性,更是時間管理的天敵,大多數人沒有達成目標的結果,都逃不脫一個懶字。懶分為兩種,肢體上的懶惰和思維上的懶惰。前者不是大問題,中國人是以勤勞著稱的。最要命的是思維上的懶惰,思維上的懶惰,無非是三個字:“嫌麻煩”。因為嫌麻煩,凡事期望走捷徑,做事情不愿意獨立思考,習慣隨大流。一生成敗歸結于命運,一月起伏歸咎于星座,一天得失歸因于運氣。學習不好,原因是沒有好的老師,事業不順,原因是沒有好的領導,財富不高,原因是沒有好的機會。思維上的惰性,讓人懶于直面自己,懶于深度思考,懶于尋找方法,懶于總結自己成功的道理,更懶于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
22.注意力渙散癥
中國人現在每天平均看微信的頻率是450次。以前我們只生活在一個世界,現在因為互聯網時代,使我們每天有N個接口可以進入N個場景,這些場景可能是高頻的移動社交場景、上癮的虛擬游戲場景、勁爆的新聞場景......總之一個人的注意力處于高度渙散。世界發展很快,可是人的大腦發展很慢,我們有時之所以感到焦慮,恰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適應不了現在的世界。表面上一天看了大量的信息,可是這種焦慮仍然存在,就是因為注意力渙散之后難以使人聚焦,從而也喪失了專注帶來的幸福感。
23.FoMO
Fear of Missing off,時刻擔心自己會失去什么。所有朋友圈的內容都要瀏覽,彈出的窗口都要查看,錯過訊息都要彌補,FoMO高的人情緒顯著不穩定并且常常矛盾,害怕錯過有意義的事情或人從而感到跟社會的連續切斷,期望不斷通過與社會的連接從而使內心變得踏實。殊不知反復地擔心缺失,就會在一遍遍拿起手機的時候喪失了整段時間專注的能力。可現實時,很多項目的關鍵性問題,沒有整段時間高度集中地去攻克,那是萬萬搞不定的。
24.稀缺頭腦模式
根據穆來納森的研究,在長期資源匱乏的狀態下,比如時間、金錢等,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也就是說,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研究進一步解釋,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穆來納森稱之為“帶寬”(bandwidth)。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帶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即便他們擺脫了這種稀缺狀態,也會被這種“稀缺頭腦模式”糾纏很久。
25.拖延癥
世上本沒有拖延癥,喊得人多了,也便成了一種流行癥。拖延是種行為,不是一種病。時至今日,臨床心理學也沒有將拖延癥認定為一種疾病??墒且粋€標簽貼久了,好像拖延癥真正成為了一個大事,也為很多事情沒有完成找到了恰如其分的理由。
26.舒適區
舒適區理論是由美國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論?!笆孢m區”指的是對于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于舒適心理狀態?!皩W習區”指的是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于太難受?!翱只艆^”指的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對于一個人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處于“學習區”,可現實是大部分喜歡待在“舒適區”,每天面對的是同樣的路、同樣的環境、同樣的人際關系、同樣的生活節奏。長期待在舒適區,也就失去了成長的動力。
27.0.1
對于理想中的100分,最關鍵的是邁出那0.1步,把自己放到行動起來的軌道上。是靠環境逼迫也罷,是績效管控也罷,是自我驅動也罷,總之先奔跑起來。不奔跑,連個可以瀟灑跌倒的機會都沒有。
28.無意義的承諾
有人說不做就是最大的時間管理,因為只要做了就肯定會占用時間。其實杜絕去做沒有意義的事情,才是最大的時間管理。可惜在人情社會,人總不免去做無意義的承諾。不假思索地許下承諾,不計戰略的使用戰術,在無意義的應酬、扯淡、跟風、人情世故上消耗大量的時間。
29.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在時間管理中會體現在方方面面,完美主義者會認為擬定的年計劃總是不夠好,然后會在計劃上反復修改;會認為自己的時間管理工具總是不適用,然后花大量時間去搜索和學習五花八門的工具;會認為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總是不夠牛逼,于是花大量時間去探尋各路大神的降妖之道。
30.有限的壽命
由于人的器官與組織不能再生,所以人無法長命百歲。而有限的生命,就成為了進行時間管理的客觀條件。理論上,一個人的生命越長,可支配的時間才可能更多。這便是時間管理無可逆的殘酷事實,只有活得久,時間管理的基數才能更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