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多人除了有嗜食肥甘油膩、偶感天氣不協所導致的肝火旺盛之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也是導致自身肝火大旺的最主要原因。大家都知道人生氣的時候會“大動肝火”,怒不自制,從而做出一些后悔莫及的沖動之舉。有些人雖然知道生氣發怒不但傷身、而且有失修養,但是依然不能克制這種事到臨頭勃然大怒的心情,久之則會造成一系列不良的病理現象,比如目赤耳鳴、頭痛、頭暈、肋痛、心煩口渴、痰質粘稠、失眠多夢、尿赤、便秘、月經不調、脈急、口苦、高血壓等病癥,嚴重的還會導致中風、咯血等急癥。七情六欲之“怒”不但是自我戕害的元兇,也會有些人因為個人的情志不遂而遷怒于身邊人導致生活不協不幸福,更有甚者,因怒火攻心錯致一系列的社會事件也是經常見諸于頭條新聞,不能不讓人感嘆唏噓。可見肝火旺盛之危害,本是可以避免的身體生理現象引起的后果可大可小,一定要引起重視。
為了調理肝火的陰陽平衡,中醫總結出了一些對治的食療方法和經典藥方,比如梨水川貝、綠豆湯、菊花粥、柚子、百合、苦瓜、蓮藕、荸薺等。中醫是講五行的,從這些食物的五行來看,多數是秉秋天之金氣的食物,或者是夏之火氣之物以泄過旺的肝之木氣,或是冬天的水氣協調木火二氣。另有中成藥:龍膽瀉肝丸、黃連上清片、疏肝散、逍遙丸等,其五行流轉或克、或泄、或扶,對治之法大同小異。
從中醫之角度,治療之法已經是非常之科學,然此終是假外力之術。術為德用,德為道顯,人之七情六欲后患無窮,明理之人卻可以以提升自我修養來代替吃藥、術法之功能,比如“無江海而閑,不導引而壽”,又能淡然無極,“乘道德而浮游”。明理之人,至最高明者,更能知天時之變化,是極少生病的。概理明則氣順,氣順則人之磁場、護衛全矣。
既然中醫是從外物之五行來治療內臟六腑之五行,此處亦介紹一方便五行之法對治肝火之癥,即調息法。調息法是修行者的法寶,無論是印度之瑜伽還是中華之導引術、行氣調息法,各種呼吸方法訓練,無不是補充、控制人的生命能量和提升精神意識、對治身心癥狀、開發智慧的必然之途。看起來披上了修行乃至宗教外衣的神秘的調息之法似乎令人費解,然而中國的五行陰陽學說卻給出了一個自成一家、合理的解釋。這可能不是細胞學或者解剖學的科學根據,但卻是古人總結的磅礴萬象、能夠自圓其說的邏輯系統。
調息為什么能降肝火呢?
從五行上來說,肝屬木,故能生火,肝火動則氣自下而升于上,此為陽也;氣者,力之所由生也,而氣力之根源在命門中極,故曰陽氣在下。肺屬金,金克木,故能約肝氣而使之下降。降者,陰也,故曰陰氣在上。在下之氣發動而不可遏者,陽氣上升;在上之氣納閉而不使出者,陰氣下降也。
調息之法依然不出中醫的五行治病之法,五行調候陰陽講平衡,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金能克木,生水、泄土、耗火,知一而能得其環中,只在轉換流行之間,非智慧之士不能探其奧妙、變化無窮。
下次,當你感覺怒火上升、將發未發之時,一定要記得緩慢調息,調息緩慢。不用買藥、不用吃藥,健康和修養只在呼吸和一念之間。
文|無缺
本號撰寫太極和東方智慧文化,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