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丨關系的三角化:當心成為痛苦的“夾心人”
1、普遍存在的“三角化”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們自己或者我們身邊,比較穩定的關系,常常都是三個人的。
我們學生時代的死黨密友經常是三個人,連《哈利·波特》里都是三個人組成的好朋友。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塞羅那》里講一對藝術家夫妻,兩人經常吵架,在女主角加入組成了一個三人關系以后,兩個人就不再吵架了。
這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常見的人際現象。
為什么呢?因為兩個人發生矛盾和分歧的時候,很容易起沖突。這時候如果有第三人,兩人之間的情感張力就會減弱一些,三個人的關系就會重新得到平衡。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三角關系。
作為一個家庭治療師,我經常在咨詢室里看到,夫妻之間在講他們的問題,講著講著,要講到他們的矛盾了,他們就會各自避開,去跟孩子說話。
“兒子你說說該怎么辦?”、“兒子你說說是不是這樣?”
他們這么做,既避免了彼此之間直接的沖突,同時還通過跟孩子說話,來向對方傳遞一些信息。
所謂的三角關系,就是當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出現問題時,其中一個人或者兩個人同時引入第三者,來減輕他們之間的情感張力,淡化他們的矛盾,從而讓關系變得更穩定。
三角關系本身不是問題,它是一種正常的人際現象。
但是請注意,如果三角關系中的某個人,一直成了兩個人解決矛盾的工具,那我們就說,這個人被三角化了。
被三角化的人,會產生很多的矛盾和困惑,別人的矛盾和情緒,就會變成他的問題。而他也會被卡在這段關系中,很難出來。
家庭治療大師,發明三角化概念的鮑文(Murray?Bowen)甚至說:
所有的精神疾病,究其本質,就是三角化的問題。
2、家庭關系的三角化
其實,三角化是很普遍的。以家庭關系為例,有些夫妻產生矛盾了,他們就會通過貶低孩子,來貶低對方。
比如,妻子跟丈夫說:“看看你家孩子,今天又惹什么禍了。”
丈夫會跟妻子說:“看看你教的兒子,成績這么差!”
當夫妻這么說的時候,看起來他們是在指責兒子,其實是在指責對方對孩子的教育不上心,對家庭不夠投入。
但是孩子不會知道,他會以為自己犯了錯,才會讓父母這么生氣。
在關系的互補中,我們講過一個例子:在咨詢室里,爸爸指責媽媽,兒子就去保護媽媽。
這時候,孩子就會吸收媽媽的憂傷和對爸爸的憤怒。哪怕爸爸想靠近這個孩子都沒有辦法。這就是關系的三角化。
還有一種情況,父母都很愛孩子,這時候父母的一方經常會以孩子的名義向對方提要求:女兒說了要怎么怎么樣,這樣對女兒才是好的。對方還沒法反駁。
這時候,孩子就會被提到一個很高的位置,成了父母權力的來源。女兒也會非常小心,擔心自己的話會變成父母沖突的來源。這也是一種三角化。
3、職場關系的三角化
職場中也有這樣的三角化。很多辦公室政治,就是這種三角化的產物。
我有一個來訪者,本來在公司好好做自己的事,跟部門領導關系也不錯,可是公司空降來一個大領導。
這個大領導對他倒沒什么意見,可是跟那個部門領導特別不對付。
有一次他去做報告,出現了一個紕漏,部門領導也在,大領導就冷笑著說:“你們XX部門就是這種水平嗎?”
看起來大領導是在說他,其實是借著他在說那個部門領導。部門領導當時臉色鐵青,就把他訓了一頓。
這個來訪者說:“自從大領導和部門領導發生矛盾以后,我每天上班就跟上墳一樣。明明是他們倆有矛盾,我卻覺得自己比他們還累。”真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這也是一種三角化。
4、被三角化的人,很容易產生很大的情感壓力。
有個被卷入三角化的孩子說:“我就像是父母的拳擊手套,他們看起來是打對方,其實都打在了我身上。”
這是被卷入三角化的人經常會有的感覺。
“三角化”阻礙真實情感的表達
三角化會如何影響自我的發展呢?
我想主要有三點:
第一個問題,它很容易讓我們產生防御性的隔離。
就是,雖然我跟你們沒有矛盾,但你們利用我,把我卷入到了你們的矛盾當中,那我干脆都離你們遠一點。
可這也不是真的遠離,而是你為了回避矛盾,不得不壓抑對矛盾雙方的情感。這時候,你對自己的情感就開始疏遠了。
我有一個來訪者曾跟我講,很小的時候,她還有解決父母矛盾的沖動,她曾給爸爸寫過一封信,請爸爸多關心家庭,早點回家。
結果這封信讓媽媽看到了,媽媽就經常拿著這封信說她爸爸:“你看看,你女兒都說要讓你好好回家了。”
這封信原來是她寫的,可是當媽媽拿著這封信說爸爸的時候,她特別無地自容。
后來,她在家里就慢慢不太說話了,因為每次她還沒來得及開口,媽媽就替她把話說了,而每次說的話,都是用來指責爸爸的:“你看你連女兒這點心思都看不到,女兒這點心思你也看不到。”
爸爸是很愛她的,媽媽這么說,爸爸通常就不說話了。
可是,她跟爸爸之間,就越來越沒話說了。因為,媽媽把她說話的權力搶走了,把她的話當做了指責爸爸的工具。
第二個問題,扭曲我們的情感。
如果在三角化里,我們要站一邊的話,那我們就要順從我們站邊的那個人,壓抑對另一個人的感情,甚至表達對另一個人的憤怒,雖然我們自己對他也許沒那么憤怒。
這時候,自我的情感,就不再是我們自己的了,而被關系里的某一方給借用了,成了其他人的工具。
我們家沒什么太大的矛盾,可是也存在三角化的情況。
有一天我正在沙發上跟愛人和女兒玩,我愛人開玩笑地踢了我一下。女兒在旁邊,本來跟我玩得好好的,見媽媽踢我,以為我們吵架了,就上來在我的臉上狠狠地抓了一把。
我真是抓在臉上疼在心里。
我愛人看到了,就趕緊說:“你為什么抓爸爸啊?媽媽是開玩笑的。”女兒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們以為這件事過去了,誰知道晚上女兒睡覺的時候還問媽媽:“媽媽,你是跟爸爸開玩笑的啊?”
我愛人說:“是啊。你怎么抓爸爸啊?”女兒說:“我是真的生氣。”
女兒今年三歲,不是很懂關系,可是她知道要對媽媽忠心。如果我跟愛人真的起沖突了,這種忠心會讓她否定自己對我的感情。因為她要忠于媽媽,所以要拒絕爸爸,要對爸爸生氣。這時候,她就沒法自由地表達和發展她自己的感情了。
第三個問題,內疚和自責。
被三角化的人常常覺得,都是自己的錯,是因為自己沒做好,所以才導致了另兩人的矛盾。有時候,這會變成自卑的來源。
這一點,我們在接下來專門有一節課來講。
現在,也許你已經明白了,三角化最大的問題,就是固化了我們的某個角色,讓我們沒有辦法自由地表達我們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立場。
我們沒法逃離這種關系,只好通過疏離或者扭曲自己的情感,來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如果我們長期處于這樣的關系中,我們就會生病。
這就是為什么鮑文說,大部分精神疾病的本質,就是三角化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父母吵架經常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怎么影響的呢?不是吵架本身,而是這種三角化的關系造成的。
今天我們講了關系中的三角化。也許你要問,那怎么處理呢?
我們要回到源頭想,關系為什么會被三角化?是因為我們回避彼此的矛盾,所以通過引入第三人來解決。
如果你是正在把別人三角化,那你就要注意,不要把別人當做緩解矛盾的工具,有些沖突和矛盾需要你去面對,你必須去面對。
而如果你是被三角化的一方,你也需要重新回到兩人關系。你可以跟關系中的每一方講:我很想跟你們保持好的關系,可是我不想卷入你們之間的戰爭。讓我們回到單純的,我和你之間的關系。
記住,無論他們是怎么解決矛盾的,無論你多么關心戰爭的雙方,這都不是你的戰爭。
總結:
這一講我們說了另一種不健康的關系模式——關系的三角化。我們講了什么是關系的三角化、三角化的各種形式,以及它對自我發展造成的影響。
今日得到:
1、所謂的三角關系,就是當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出現問題時,其中一個人或者兩個人同時引入第三者,來減輕他們之間的情感張力,淡化他們的矛盾,從而讓關系變得更穩定。
2、三角關系本身不是問題,它是一種正常的人際現象。但是請注意,如果三角關系中的某個人,一直成了兩個人解決矛盾的工具,那我們就說,這個人被三角化了。
3、被三角化的人,很容易產生很大的情感壓力,“三角化”阻礙真實情感的表達
4、三角化會如何影響自我的發展呢?
.第一個問題,它很容易讓我們產生防御性的隔離。
第二個問題,扭曲我們的情感。
第三個問題,內疚和自責。
5、三角化最大的問題,就是固化了我們的某個角色,讓我們沒有辦法自由地表達我們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立場。
6、如果在三角化里,我們要站一邊的話,那我們就要順從我們站邊的那個人,壓抑對另一個人的感情,甚至表達對另一個人的憤怒,雖然我們自己對他也許沒那么憤怒。這時候,自我的情感,就不再是我們自己的了,而被關系里的某一方給借用了,成了其他人的工具。
7、我們沒法逃離這種關系,只好通過疏離或者扭曲自己的情感,來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如果我們長期處于這樣的關系中,我們就會生病。
8、我們要回到源頭想,關系為什么會被三角化?是因為我們回避彼此的矛盾,所以通過引入第三人來解決。
9、如果你是正在把別人三角化,那你就要注意,不要把別人當做緩解矛盾的工具,有些沖突和矛盾需要你去面對,你必須去面對。
10、而如果你是被三角化的一方,你也需要重新回到兩人關系。你可以跟關系中的每一方講:我很想跟你們保持好的關系,可是我不想卷入你們之間的戰爭。讓我們回到單純的,我和你之間的關系。
11、無論他們是怎么解決矛盾的,無論你多么關心戰爭的雙方,這都不是你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