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天氣不錯,臨時決定回趟老家,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程。吃完早飯,碗都沒來得及洗就出發了。
雖說離家不遠,可回去的次數并不勤。
短則一月,長則兩月。
而這次,卻也近三個月未回。
細算下來,一年回去的次數屈指可數。
記得學生時期,每次返校時,母親總把包塞得滿滿的,吃的用的,什么都裝。
雖說,現在已經成家多年,可每次回去,父母仍然想著這個拿點,那個也裝點。
我們不愿帶,說外面什么買不到呀。可他們說,再便宜不也得花錢嗎,好像他們的東西就不花錢似得。
他們忘了,其實我們的收入比他們的要多得多。
1999年,那首《常回家看看》火遍全中國。當時只覺得歌曲朗朗上口,感覺常回家看看是什么難事嗎,想回就回了啊。
可等你成家了特別是有了孩子后才了解,有時常回家確實不是能說走就走的。
對于我們來說,回家的日子除了過年過節,法定假日之外,就是休息日的時間。
到了休息日,收拾家務,陪孩子學習,上輔導班,還沒怎么著呢,一天就過去了。就這樣這周拖下周,拖來拖去,拖成了三個月。
老公有次開玩笑說,人家都說女兒是娘的小棉襖,我看你連坎肩都算不上。你看我姐,三天兩頭上咱家來。
自從公公婆婆在這長住時起,孩子的姑姑確實是三天兩頭的來,幫忙照顧老得,照看小的,離得近,晚上吃完飯散步的功夫就來了。
看看身邊許多小家庭,小兩口忙著上班,孩子大多是自己的父母幫忙照看。
父母們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成人,眼看著一個個成家立業,好不容易有自己的時間,能好好享受生活了,又得幫忙看孫子。
父母如此,公婆亦如此。
父母幫忙照看著他們的孫子,公公婆婆在我們這也照看著自己的孫子。
老公曾當著公婆的面暢想過,退休后,我們如何如何。公公打斷他的話,你別忘了,你也有兒子的。我們退休了,也可以想干嘛就干嘛呀,如果我們不看孩子的話。
是啊,幫忙照看孩子,還不是替子女著想,擔心子女們不能安心的投入工作。
看孩子是個辛苦活,考驗體力和耐力,看著孩子奶聲奶氣的叫著爺爺奶奶,他們高興的合不攏嘴,什么苦累都忘了。享受天倫之樂,苦并快樂著。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兒女繞膝,平安團圓。
正如歌里唱的那樣,
找點空閑 找點時間
領著孩子 常回家看看
帶上笑容 帶上祝福
陪同愛人 常回家看看
……
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
就圖個團團圓圓。
親愛的,你有多久沒回家了呢,有時間回家看看吧。
(ps:歡迎關注、轉發,如果喜歡請點左下角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