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內容
這次東野并沒有把懸疑重點放在案情中,而是追尋對殺人者的審判,懲罰。死刑是否最為有利,最能懲罰殺人者?可以說是哲學問題,也是司法爭論不休的問題。殺人者有可能認為判處死刑是自己命運,甚至是一種解脫,而毫無悔改之意。又或是判處無期,為了提前假釋,而做出虛假的懺悔姿態。如果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盡管沒有在監獄服刑,卻背著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在人世間救贖呢?這兩者比較后者最為有效,但是每個案件各自有特點,法律怎能逐個對待案件的唯一性?文中沒有給出答案。作者用案件迫使我們拷問與思考,你的立場可以選擇受害者家屬,普通民眾,辯護律師,甚至受害者和被受害者。這也是我們生之為人需要考慮的。
2.關于人物
小葉子:在愛女被殺害之后,努力讓兇犯判處死刑。離婚后,寫《以廢除死刑為名的暴力》等相關報道,參加了被害者遺族會,為那些因為殺人事件失去家人的家屬提供咨詢和援助。小葉子采訪井口沙織,知道了曾經她和仁科史也生下孩子后就殺了孩子,從而勸說井口沙織要去自首,并且把真相說出來,因此遭到刺殺。
中原:和小葉子離婚后,為離世的寵物提供火葬服務。協助他人接受心愛的寵物已經離開的事實。隨著小葉子之死,中原通過青木原樹海線索,找到了事情的真相。
蛭川:殺害兩位老人,被判過無期,但是在監獄里表現出反省的態度,從而假釋出獄了。 接著,殺害中原和小葉子的孩子的兇手,而且正式在假釋期間,最后被判處死刑。
井口沙織:與仁科史也青澀的戀愛,并生下孩子后,與仁科史也把孩子在青木原的樹海埋葬了,愛情也隨之埋葬了。隨之患上了偷竊癮,認為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
仁科史也:兒科著名醫生,一直在救贖,包括選擇兒科,接納花恵和肚子里的孩子,以及花恵的父親。
花恵:史也妻子,與渣男生了一個孩子,史也在她想在青木原的樹海自殺時,接納了她和孩子。
町村:花恵的父親,殺害小葉子的兇手。無意間聽到小葉子來仁科史也家里,說出了當年真相,且要求仁科史也自首。為了保護女兒和女婿,自己殺害了小葉子。
3.關于案件
主要是3個案件,第一個案件:中原和小葉子8歲的女兒遭到殺害,兇手是蛭川。第二個案件:小葉子被刺殺,兇手是町村。第三個案件:仁科史也和花恵在學生時期生下孩子,并把孩子埋葬在青木原。第一個案件是小葉子主張死刑的直接原因,也是受害者遺族感受到痛苦,進而支持死刑。其中書中大量篇幅對小葉子的一篇報道進行重點描述《以廢除死刑為名的暴力》,也是本書對死刑制度的思考。第二個案件可以說是小葉子對死刑制度的執念,導致了殺身之禍。第三個案件引出另外一種救贖的方式:在人世間做好的事情彌補當時的過錯。通過三個案件,讓我們身臨其境的去思考死刑制度。
中原以為死刑確定,自己的心情會發生變化,以為會大快人心,或是可以放下這件事,說得更夸張一點,以為會獲得重生。然而,事實卻沒有發生變化,甚至有失落感,一旦完成判處被告死刑的目標,生活就失去了重心。兇手的死,無法讓親人死而復生,判處死刑只是形式上的結束而已,自己并沒有得到任何東西。
隨著拉鋸戰進行,兇手眼神渙散,面無表情,雖然他是審判的主角,卻好像臨時演員一般,完全感受不到他的存在,讓人覺得是否審判時間過長,讓他失去了真實感,忘了是在審判自己。在冗長的審判后,終于判處被告死刑。 兇手并沒有把死刑認為是刑罰,而是認為那是命運,通過審判,他看到了自己命運的發展,所以根本不在意別人,沒有懺悔,只是等待執行的日子。死刑很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