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中原道正讀小學二年級的女兒愛美被一假釋犯人殺害于家中,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戛然而止,即使兇手蛭川被執行死刑,中原和妻子濱岡小夜子依然陷在絕望與空虛的萬丈深淵,無論怎樣掙扎,人生都不再有光明。
五年前為了讓彼此忘記過去,重新獲得幸福,中原同意與濱岡小夜子離婚。未曾料到,離婚后中原得到前妻的唯一消息竟然是死訊,兇手為了錢財行兇殺人,但這看似簡單明了的動機下似乎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二十一年前,國三生井口紗織和高中生仁科史也偷食禁果導致懷孕,為了不影響學業的進展,兩人秘密殺死初生嬰孩,將其葬于樹海。從此,這小小的尸骨如同重重的十字架壓在二人的心中,留下無盡的黑暗與悲涼。紗織飽受內心的責罰,終日活在愧疚與絕望之中,人生如陷泥潭,漸漸偏離了軌道;史也為了彌補過錯,努力當上知名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生,盡力拯救一個個即將消失的小生命,在去樹海掃墓的途中挽救一心求死懷著身孕的花惠。而殺死濱岡小夜子的兇手正是花惠的父親町村。
本書的核心在于懲戒和救贖,“殺人償命”是一個樸素的社會觀念,對于遺族來講,兇手被判死刑是不可或缺理所應當的必然,但人死不能復生,即使實施了死刑,遺族依舊看不到未來,無法重拾幸福,這也是這本書探討的另一個話題:死刑很無力。在痛失愛女后,小夜子感到這輩子都無法擺脫這種痛苦,繼而開始從事新聞撰稿工作,積極參加被害者遺族會,當義工,參與演講和會議,希望能夠向受到不合理判決的遺族提供幫助,分擔這些社會邊緣人的痛苦,同時也在為自己的解脫尋求答案。小夜子采訪了很多案件的相關人員,甚至約談了曾為蛭川辯解的律師,只是努力尋找真理的同時越來越覺得通過死刑這個手段似乎難以達到贖罪的目的,單純地把罪犯關進監獄執行死刑,根本無法矯正犯罪者的心,生命在他們面前毫無尊嚴和意義。
蛭川在法庭上一次次聽到死刑和極刑的字眼后,內心漸漸感到灰心,在二審判決之前主動要求撤訴,他并沒有把死刑視為刑罰,而是認為那是自己的命運,通過審判他只看到自己命運的發展,根本不會在意別人,死刑的判決并未給他造成太大的恐懼,所以至死蛭川都未有太深的悔改之意。與之相對的是,二十年前逃脫法律制裁的史也,內心的責罰殘酷如同刀割,通過善行進行自我救贖,努力成為一名出色的兒科醫生,挽救著無數瀕臨死亡的小孩,視如己出地養育著花惠的孩子。殺人兇手該如何彌補?是像蛭川這樣被關進監獄卻根本沒有反省,只是背負名義上虛無的十字架,還是像仁科史也這樣背負如山一般的十字架,用盡一生贖罪?關于罪與罰我們總是努力去尋求答案,卻越來越覺得很無奈,也許人終究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吧。
讀完本書,除了壓抑沉重,更有對紗織和史也的痛惜,二人邂逅相識于影帶店,開朗善良的仁科和安靜賢惠的紗織本有著與其他青春期孩子相似的純真浪漫,只是一切美好終結于一個決定。當聽到紗織計劃殺掉嬰孩時,史也既沒有贊成也沒有反對,一方面,有許多現實的害怕擔憂,另一方面覺得那個時候的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做任何選擇。但依然不可否認,史也是個非常有責任心的男孩,每當紗織承受不了的時候,史也始終在身邊默默支持,同時他耐心輔導紗織的課業。對于分娩史也以自己的方式下定了決心,做了非常周到的準備,裝嬰孩的黑色塑料袋,指南針,一把園藝小鏟子。一個剛剛分娩過的女孩和一個緊緊抱著尸首的男孩進入青木原在樹海埋葬自己孩子的遺骨,一起掩埋在土里的,還有愛情。我不愿再去試圖窺探紗織和史也殺死嬰孩掩埋嬰孩時最初的心境,宿命的悲哀讓人窒息。史也說,樹海是最適合掩埋尸體的地方,埋葬之后,便永遠也找不到。后來找不到生命出口的愛美在樹海遇到前來掃墓的史也,我不禁淚流滿面,史也說的永遠找不到也許只是為了寬慰紗織,畢竟有些傷越清晰越痛。
誠然,紗織和史也犯了無法彌補的過錯,不可推卸,但與此同時,人情的冷漠也不禁讓人感到唏噓:紗織自幼喪母,父親拼命賺錢撫養紗織,只是青春期的女兒和父親之間有太大的疏遠;作為班導師似乎早已發現了紗織的懷孕,但為了避免引起麻煩,影響學校的風評,假裝沒有察覺;紗織懷孕只是女同學們課間竊竊私語的神秘話題,從未有同學真正關心這個內向安靜的女孩。無法想象紗織如何守著殘忍的秘密噤若寒蟬,背負著沉重的十架茍延殘喘,多次自殺未遂,將父親的意外之死也歸咎于自己,從事色情業,改不掉的偷竊癖,被人唾棄…..真正的紗織早已死在了分娩的那一天,二十年后當她再次來到樹海時發現那份痛苦如蔓藤瘋長只增不減,心已死,跪下的只是一具不配的軀殼。
東野圭吾通過一個個看似相關性不大的線索一步步抽絲剝繭揭露真相,三起看似毫無瓜葛的兇殺案息息相關,精妙的推理加之細膩的情感值得反復回味。人性的善與惡,本就沒有明確的界限,世間事,難以分辨出絕對的是與非,因緣巧合多變,人性錯綜復雜,時光終會隱藏所有的過往,那些生命中難以回避的沉重,就交給上帝來審判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