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席元明曾感慨:“同人聚飲,千載神交?!?/span>圍爐相聚,喝酒盡興,大快朵頤,向來被視為人間樂事。尤其過年期間,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彼此關心,開懷暢聊,驅散一年的陰霾。不過,不論關系有多么好,盡量不要請這四種飯。
01
來路不明的飯,不請
過年相會聚餐,最重安全二字。
食物干凈,不傷脾胃;餐臺明亮,不生疑竇;衣衫整潔,不起矛盾。若是做不到這些基礎要求,請客吃飯就會爆發沖突,惹人不快。前年回老家過年,大年初一在祖奶奶家吃飯。一位親戚從外面匆匆趕來,沒有洗手收拾,就直接上了飯桌。遇到端菜也格外積極,但指甲里的污泥還沒清理干凈,泥垢直接與菜湯接觸,看得同桌的人直皺眉,根本沒有胃口吃飯。
《格言聯璧》有言:“衣垢不湔,器缺不補,對人猶有慚色?!?/span>正衣冠,凈臉面,維護良好的用餐環境,不至于破壞聚餐氛圍。《武林外傳》中的佟湘玉,與丐幫子弟小米關系不錯,卻從不讓他輕易進門。因為她深知,請小米做客吃飯,其他人就會懷疑食品安全,不會再來光顧。唯有保持客棧內外清潔,其他人才能來得安心、吃得放心。于主人家而言更是如此,不請來路不明的飯,盡可能地降低風險,歡樂相聚。
02
不知底細的飯,不請
作家路遙《在困難的日子里》寫道,“人要是被扯進一件丑聞中,就是后來證明與丑聞無關,但名聲總還要受些損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像不同的溪流之間的聚散離合。一旦其中一條溪流被污染,其他與之相交的溪流不可避免地也會失去純凈。與不知底細、聲名狼藉的人來往過密,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名聲評價,更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知音真實故事”曾記錄了一個叫作沈萍的女性案例。她的丈夫在欠下400萬債務后銷聲匿跡,為了還債,沈萍開了間民宿名叫桃花源。出于同病相憐,沈萍請了幾位和她一樣的欠債者做客吃飯,還把人留了下來。她本以為,大家勁兒往一處使,能很快還清債務,回歸正常生活。
然而,這些欠債者根本沒打算好好還錢,一有錢就花得一干二凈,債主來了,就擺出一副無賴嘴臉。久而久之,桃花源不再是桃花源,反而成了“老賴之家”。好好的生意,被污名化,不僅令沈萍失去了收入來源,還被村里的其他人歧視排擠,最后直接被人轟走。哲學家尼采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要無愧于心較為容易,若要改變惡劣的名聲則難?!?/span>這個世上,從來染墨容易漂白難。和不知底細的人待得太久,很容易使自己受到侵擾。
03
滿腹牢騷的飯,不請小說《秋園》中,有個特別喜歡挑三揀四的人物——滿娭毑。秋園不幸地分到了滿娭毑隔壁,和她成了鄰居。滿娭毑每天早上不干家務,反而跑到秋園家上門做客,一坐就是一天。可秋園家窮,買不起好茶水作招待,只有最基本的芝麻豆子姜茶。這可讓滿娭毑不滿壞了,每次上門都要發牢騷,不是吐槽芝麻豆子的料太少,就是諷刺秋園小氣不愿意給續杯。每每要把秋園說得滿臉通紅、滿心羞憤,才心滿意足地回家。為了能讓滿娭毑滿意,秋園不得不從口糧中分出更多錢財,準備更好的茶水。可這非但滿足不了滿娭毑,反而讓她愈加挑剔。最終秋園不堪重負,搬家逃離。滿腹牢騷的人,不僅讓主人家狼狽不堪,更會讓其他客人心生不滿。正如清代王有光所說:“不知足者,食費萬錢,仍無下箸之處;知足者,粟邀五斗,猶念折腰而來?!?/span>值得邀請的,不是對主人家指手畫腳的評論家,而是能對所有人以禮相待的扶持者。
04
粗魯無禮的飯,不請作為禮儀之邦,中國始終講究“禮之用,和為貴”。主人請客吃飯,是表達心意,客人攜禮上門,也是聊表寸心。你惦記著我吃飯,我惦記著你家用,彼此關心,感情自然維系。反之,若是客人毫無自覺,只把主家當作蹭吃蹭喝的工具,關系再親密,感情也會有消耗干凈的一天。電視劇《小巷人家》中,黃玲就很不待見總是沒有禮貌的公婆小叔一家。黃玲去小叔家做客,總是面面俱到,帶禮物,忙做飯,盡可能地搭手干活。可輪到公婆小叔來他們家做客,卻總是空著手來,還想連吃帶拿。
過年期間,孩子們頂著寒風排了好幾天長隊,終于買到豬肉排骨做加餐。得到消息的婆婆二話不說帶著一大家子上門做客,不僅什么都沒帶,還拼了命地把肉往小兒子和孫子們的碗里夾。上門做客,禮物無需貴重,禮節無需煩瑣,重要的是把與主家的情誼放在心里。如果連最基本的禮數都沒有,說明在他們心里,主家根本不重要。黃玲正是在公婆一次次無禮之舉中,明白了他們的偏心,最終下定決心為子女爭取利益,與公婆劃清界限。
有心意,有自覺,感情才能流動;沒心意,沒禮貌,誰看了都會遠離。
05
蘇東坡曾經說過:“得人之道,在于知人。”
想要請客吃飯,也得認清哪些人值得請,哪些人不能請,否則容易出錢出力又受氣。不請來路不明的飯,保證環境安全;不請不知底細的飯,保全清白履歷;不請滿腹牢騷的飯,免得疲于奔命;不請粗魯無禮的飯,看清感情真相。新的一年里,愿你我都能識人辨心、高朋滿座、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