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上巳風流成絕響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一提到三月三,耳邊就回響起這動聽的旋律來,但是關于三月三,我們又了解多少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三月三只是少數民族的節日,是日本的女兒節,其實三月三是我們漢族人的節日哦,今天,我們就從古詩里尋覓三月三蹤跡吧。

在古代,三月三也就是上巳節,曾與春節、中秋節齊名,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大約起源于春秋,興起于魏晉,繁榮于唐朝,至宋代以后逐漸衰落。早在漢代就已經把上巳定為正式節日,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因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故稱“上巳”,也稱“三巳”、“元巳”、“除巳”、“上除”等。但農歷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魏晉后將上巳節固定為農歷三月初三。三月初三多逢巳日,但未必是巳日,所以俗稱“三月三”(也稱重三或三月節),“三月三日為上巳日,此是魏晉以后相沿,漢猶有巳,不以三日也,事見宋書”。

上巳節最初由周朝的祓禊祭日,逐步轉變,并經歷代文人詩詞歌賦的熏染,成為一個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特殊地位、有著濃郁人文氣息的游宴節日。盡管上巳節不像春節、中秋、端午、重陽、元宵等一直傳承至今的節日那樣為人們所熟悉,關于上巳的節俗詩也不像這些節日那樣唾手可得,但也留存不少。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全唐詩》中一共有63首描寫上巳節的詩歌,足以讓我們看到那曾經姹紫嫣紅的上巳春色。

一、上巳的緣起

《周禮·春官·女巫》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的記載,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太平御覽》中說:“溱與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時,眾士女執蘭拂除。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兩水上招魂,拂除不祥也。”說明上巳節是由女巫主持,并且載入官方禮制,官民參與的重要“歲時”活動。《淮南子·天文訓》認為,十二時辰中六吉六兇,“滿所在之辰,平所在之巳”都屬于兇的范疇。化兇為吉的破除之法就是祓禊。這些記載都說明遠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非常重視三月時令,每逢此時,人們成群結隊去水邊祭祀,并用浸泡過藥草的水沐浴,認為這樣做可祓除疾病和不祥。古人稱這種祭儀為“禊”或“祓禊”。祓,是祓除病氣,除之使清潔;禊,是修潔凈身。

到水邊祭祀,與上古的水崇拜有關系,古人認為,水和火是至潔之物。上巳是崇水日,是親水日,祓禊是上巳節俗活動的核心內容。上巳是香蘭沐浴的祓禊之日,即春浴日,又稱修禊日,也是春游踏青之日,即踏青日。上巳還被解釋為求子。孫作云《關于上巳節二三事》認為,“上巳”的“巳”字即“子”字,“上巳”即“尚子”,上巳的最初意義是為了求子。他認為,上巳節與商族的高媒祭祀、以燕為圖騰的原始信仰有關。其證據是,《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族始妣簡逖吞鳥卵,因此懷孕生下契。行浴就是祓禊。簡逖被奉為高媒神,祭祀她,在后代演變為上巳節的祓禊求子。上巳之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戲,互相表達愛慕之情,這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上巳節最自由奇特的當屬會男女,《周禮·地官》中說:“以仲春之月,令合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主要目的是借仲春陽氣生發以男女之情演陰陽和合而產生新生命,從而使國家人丁興旺,萬物榮發,因此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秦代以后,上巳節中過于放縱的節俗逐漸遭到禁止。除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風俗以外,只有迎春、踏青等少部分活動得以流傳,而原有的求配偶、求生育的性愛色彩漸漸消弭。

漢代上巳被確定為全國性的節日,《后漢書·禮儀志》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之水,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為大潔”,這是有關上巳節最早的記載。漢代基本上承襲了先秦的迎春的習俗。除皇帝率百官舉行“迎春儀”外,各郡縣也有迎春之禮。如《后漢書·祭祀志下》載:“立春之日,皆青幡幘,迎春于東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東郭外野中。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則迎者拜之而還,弗祭。”此外,在春和景明的季節里,帝王貴族們常借迎春之儀游覽春色。漢武帝年間,“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令天下大酺五日”。后漢明帝、章帝等都常于春季出游。郡縣官吏也常以勸農為“春行”。漢代還有春日采風習俗,據《漢書·食貨志上》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絢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可見,這種勸民農桑的迎春之儀,已遠不止“禮拜”了,而是在演禮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賞心悅目的余興節目。

《詩經·鄭風·溱洧》云:“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這是說暮春三月,青年男女追逐游園的情景。“士”與“女”在春天的喜悅里,互贈芬芳的芍藥作為愛的信物,他們在約會,在舉行春天的祭禮,他們在過節,在過春天的節日。實際上《溱洧》描寫的就是青年男女過節的情景,從詩中隱約可見的時令到在溱、洧河旁嬉戲再到談情說愛的“會男女”的風俗,為我們形象的展示出當時上巳節的場景。《溱洧》是最早的上巳詩,漢代學者評價說《鄭風·溱洧》“遂使上巳節漸趨定型”,后人也常用“溱洧”作為上巳的代名詞,比如陳叔寶《曲水聯句詩》就有“既有游伊洛,可以祓溱洧”的句子,可以說《詩經·鄭風·溱洧》是上巳詩歌的開山之作。

二、上巳節的發展

漢以后上巳節的古老的習俗逐漸被水濱祓禊、曲水流觴、踏青等活動取代,成為游春娛樂的盛會。《西京雜記》卷三記載:“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張樂于流水。”晉代前后又增加許多娛樂活動,如射箭、浮卵、浮棗、曲水流觴等,十分盛行。晉潘尼《三日洛水作詩》有“羽觴乘波進,素卵隨流歸”之句。“浮卵”的變相是“浮棗”。梁蕭子范《家園三日賦》說“浮絳棗于泱泱”。這些都說明上巳浮棗、浮卵之俗盛行,其目的仍是求子。北朝至唐代,上巳還有射箭的禮俗。陸翙在《鄴中記》記述后趙石虎在鄴城筑有華林園,三月三日與公主妃嬪“臨水施帳幔,車服燦爛,走馬步射,宴飲終日”。梁朝的庾信在《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中說:“三月三日乃命群臣陳大射禮,雖行祓禊之宴,即同春蒐之儀”。這種射箭的禮俗見于北齊,屬于北朝游牧民族南下后與中原禮俗的結合。

上巳日舉行水濱宴會,談文作賦,飲酒吟詩,就是有名的曲水流觴,也稱流杯曲水,是上巳節俗中最富詩情畫意,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活動。《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自魏晉后,曲水流觴成為上巳日的主要活動。曲水流觴這種游戲其實古已有之,就是月光禊洛,源于周王修禊飲于曲洛。關于曲水流觴,《續齊諧記》記載了一段對話:“晉武帝問尚書摯虞曰:‘三日曲水,其義何指?’答曰:‘漢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而三日俱亡,一村以為怪,乃相攜之水濱盥洗,遂因流水以濫觴,曲水起于此。’帝曰:‘若此談,便非嘉事。’尚書郎束晰曰:‘摯虞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請說其始。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流波。’又,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有金人自東而出,奉水心劍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諸侯,乃因其處立為曲水祠,二漢相沿,皆成盛集。’帝曰:‘善!’賜金十五斤,左遷摯虞為陽城令。”尚書郎束晰認為曲水流觴為三月三日上巳之源。我不禁想象著,最初也許是祓禊儀式中,一只酒觴不當心掉入了洛水,流杯泛波,下游撿杯人一飲而盡,興致大好。這該是怎么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偶然失誤便衍生出一段美好的節俗。不僅如此,漢代也有“引流行觴,遞成曲水。”之說,可見曲水流觴是非常古老的習俗。

魏晉以后,曲水流觴成為上巳日的主要活動,達官貴人或文人騷客到水濱結伴宴飲,并引水環曲成渠,曰“曲水”,然后將觴浮于水面,從上游放出,使之順流漂浮而下借助水流之力傳杯送盞,當杯子緩緩經過賓客面前時,即可取過一飲而盡,然后吟詩作賦,以為娛樂,此即曲水流觴。觴,是古代酒杯,通常為木制,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另外也有陶制的杯,兩邊有耳朵或者翅膀,又稱“羽觴”,因體積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之上,使其沿流而行。

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是王羲之在蘭亭舉行的修禊活動。他在《蘭亭集序》中這樣記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在舉行祓禊儀式后,王羲之等人傳承古俗,流觴賦詩。從《蘭亭序》“游目聘懷”、“極視聽之娛”的效果看,“三月三”幾乎就是一個群賢聚會的活動,并且經文人騷客的藝術化再現,賦予了更浪漫的情調。這次蘭亭之會,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不僅在于宴會中產生了《蘭亭集序》這樣的文章和“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還在于這次宴會使上巳節突出了詠詩賦文,飲酒賞景的內容,開啟了上巳節盛行曲水流觴的序幕。梁簡文帝、陳顏延年、齊王元長等均有鋪陳華麗、開闔動宕、情文相生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如梁簡文帝簫綱:“春色明上巳,桃花落繞溝。波回卮不進,給下鉤時留。絳水時回岸,花觴轉更周。……”《曲水聯句詩》(梁詩·卷二十二),陳后主叔寶:“余春尚芳菲,中園飛桃李。是時乃季月,茲日葉上巳。”《春色禊辰盡當曲宴各賦十韻詩》(陳詩·卷四),后來隋煬帝楊廣寫了一首:“三月三日向紅頭,正見鯉魚波上游。意欲垂鉤往撩取,恐是蛟龍還復休。”《鳳瑁歌》(隋詩·卷三)。這些詩作集中體現了蘭亭集會使上巳節突出了詠詩賦文,飲酒賞景的習俗。


曲水流觴

同在魏晉時期,張華所作的《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園會》:“暮春元日,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啟滯導生。禽鳥翔逸。卉木滋榮”,描繪出一個人人歡樂的自由的奔放的節日,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福和憧憬。

到南北朝時上巳的習俗再次發生了變化,此時的上巳更多地加入了貴族爭相炫富和宮廷奢侈享樂的內容。正像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詩》描繪的那樣:“濫觴逶迤,周流蘭殿,禮備朝容,樂闋夕宴”。雖然也是普天同慶的歡快景象,但上巳節的焦點已經從民間轉入王室了。下面這幾首上巳詩反映的也是此類內容。南朝梁劉孝綽《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有“羽觴環階轉,清瀾傍席疏,妍歌已嘹亮,妙舞復紆馀,九成變絲竹,百戲起龍魚”的詩句,更是歌舞升平,富麗繁華,好一派盛世景象。南朝梁庚肩吾有《三日侍宴詠水中燭影》“重煙垂花比芳樹,風吹水動俱難住。春枝拂岸影上來,還杯繞客光中庭。”白天宴樂,夜晚歡飲,端的是紙醉金迷。陳后主也寫過多首春巳詩,表現的也都是借上巳修禊而縱情享樂的奢靡。東晉之后,上巳習俗已經全面宮廷化,詩人更少關注民生,詩文雖然綺麗,卻很難窺見“麗日屬巳日,年芳具在斯。開花已匝樹,流鶯復滿枝。”(南朝梁沈約詩《三月三日率爾成章》)所展現的自然之趣、眾生之樂了。

從這個時期的上巳詩來看,盡管有戰亂影響,但受到曲水流觴、蘭亭雅集的推動,上巳之風有增無減、興盛不衰。

三、上巳節的繁榮

魏晉南北朝以后,中國進入了氣度恢宏的隋唐時代。唐代文化具有一種明朗、高亢、奔放、熱烈的時代氣質,上巳節也表現出更多彩的形式和更深刻的內容。尤其到了盛世大唐,上巳已成為三大節日之一,《輦下歲時記》云:“唐人巳日在曲江傾都禊飲、踏青。”楊凝賦詩道:“帝京元巳足繁華,細管清弦七貴家。此日風光誰不共,紛紛皆是掖垣花。”(《上巳》)。在浩繁的唐詩寶庫中,描寫上巳習俗形成了一個規模可觀,意蘊豐富的詩歌系列,匯成一幅上巳全景畫。我們通過對這些詩篇的描寫,可以再現唐代上巳多姿多彩的節日風俗。

到了上巳節,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朝廷將上巳宴賞制度化,上巳宴賞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很興盛了,但沒有通過國家法令的方式使其制度化,宴飲活動取決于皇帝的興致。直到唐德宗時期,上巳宴賞才真正的成為了一種制度,當時除了舉國進行宴飲之外,國家還給予百官節日費用方面的賞賜。貞元四年(788)九月頒布了《三節賜宴賞錢詔》,在此詔書中,三月三日被定為三令節之一,“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節日,宜任文武百僚,擇勝地追賞。”詔書中還明確了三節中朝廷各級官員的節日俸祿,并永為常制。朝廷如此,民間也涌現了許多大量的新習俗,踏青、泛舟、競渡的出現使上巳節空前繁榮起來。

(一)宮廷宴會的繁華奢靡

上巳節中唐代君王宴請群臣是很普遍的活動,唐代皇帝如中宗、玄宗、德宗、憲宗更熱衷于上巳禊飲。《全唐詩》中收有唐德宗李適的兩首詠上巳詩。

《三日書懷因示百僚》

佳節上元巳,芳時屬暮春。

流觴想蘭亭,捧劍得金人。

風輕水初綠,日晴花更新。

天文信昭回,皇道頗敷陳。

恭已每從儉,清心常保真。

戎茲游衍樂,書以示群臣。

《貞元六年春三月庚子,百僚宴於曲江亭,上賦詩以賜之》

歲閏節華晚,眾芳繁暮春。

霽日天地晴,元巳風景新。

禊飲傳舊信,古今嘆此辰。

至樂在同和,絲竹奚所陳。

薰琴是賞心,姑射可凝神,

何必尚忱緬,浮觴曲水濱?

這兩首詩是唐代皇帝關于上巳節圣制詩的典型代表,而圣制詩又催生了不少應制詩。皇帝的命令稱為“制”或“詔”,唐代皇帝大多能詩,上巳日時,皇帝常常在宴會上作詩首唱,命諸大臣和作,就是“奉和圣制”。也有皇帝不作首唱詩,群臣所詠即為“應制”詩,而無“奉和”二字。這種詩大多是五言四韻的五律,或六韻至十二韻的長律,偶爾也有絕句。由于這是君臣之間的文字酬答,措辭立意,需要兼顧許多方面。既要選擇美麗吉祥的詞藻,也要有頌揚、祝賀、箴規的意義,還要聲調響亮,對仗精工,更要有富貴氣象。這樣,它就成為一種典型的宮廷文學。唐代詩人官位高的,差不多人人有這種詩。后世皇帝愛好文學者少,自己能作詩的更少,這種君臣唱和的風氣就衰歇了。唐代上巳宮廷宴會的盛況可以從應制詩中窺見。

“彩仗連宵臺,瓊樓拂曙通”(王維《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制》),“錦纜方舟渡,瓊筵大樂張。風搖垂柳色,花發異林香”(陳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舟將水動千尋日,幕共林橫兩岸煙”(張說《三月三日詔宴定昆池官莊賦得筵字》),可見當年唐代上巳宴會的奢靡,山水錦繡,花柳輝映,玉液金漿,珍饈美饌,羅列期間,雜然相陳。

不僅如此,宴會上還有歌舞助興,形式活潑,氣氛熱烈。“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風”(王維《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制》),“畫鷁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秒舞向春風”(王維《奉和制上巳于望春亭觀禊應制》),“日晚迎祥去,笙鏞下帝臺”(沈佺期《三日禁園侍宴》)。這和魏晉時主要進行嚴肅詩賦創作的集會不同,唐代上巳宴是在緩歌縵舞中互相唱和。

唐代上巳宮廷宴會地點不僅是在宮苑,還在城郊風景秀美之地舉行。從唐詩來看,皇帝舉行過上巳宴的地方很多,如曲江、勤政樓、望江亭、禁園、樂游園、定昆池、龍池等地,但最主要的還是在曲江。曲江又名曲水,在秦代曾建宜春苑,漢代建樂游園,唐代進行修復,遂成佳境。這一帶花草繁茂,煙水明媚,游玩之人極多。這里“畫閣滌風初變柳,銀塘曲水半含苔”(武平一《奉和立春內出采花樹應制》“泛滟清流滿,葳蕤白芷生。……言榭風光媚,效園春樹平”(陳子昂《于長史山池三日曲水宴》),“綠絲垂柳遮風暗,紅藥低叢拂砌繁。歸澆曲江煙景晚,未央明月銷千門”(李紳《憶春日曲江宴后許圣芙蓉園》)。皇帝在此賜宴群臣,既是寓意與民同樂,也是追慕“曲水流觴”之意。所以,才有“雷解圜丘畢,云需曲水游。岸花迎步輦,仙仗擁行舟。”(趙良器《三月三日曲江侍宴》)的盛況,這也是文化史上難得一見的國家行為。

此時上巳游春之風日盛,上至君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皆樂于在此日出游。崔國輔《奉和圣制上巳祓禊應制》詩中寫道:“元巳秦中節,吾君灞上游。鳴鑾通禁苑,別館繞芳洲。鹓鷺千官列,魚龍百戲游”,生動地描繪當時玄宗率領百官出行游春的盛況。皇帝如此,權臣也不落后。杜甫著名的上巳詩《麗人行》形象生動地反映玄宗末年楊貴妃家族春游的奢華場面。“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榼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楊氏族人穿著繡花的綾羅衣裳,上面有金絲線繡成的孔雀和銀絲線刺成的麒麟,頭上是翡翠片做的花葉,綴滿珠寶的裙腰穩當合身。他們吃的是“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但這些名貴菜肴擺在面前卻是“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讓那些廚師們空忙一場。“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在宴席上奏著能感動鬼神的笙簫鼓樂,賓客隨從皆是在要害部門掌權的達官貴人,真是勢焰熏天。

唐代宮廷上巳習俗延續北朝傳統,喜歡射箭。唐初大射禮盛于宮廷,《唐會要·大射》記載了唐代前期曾經多次舉行大射。《舊唐書·許景先傳》還把上巳稱為“賜射節”。賜射是對射箭出色者賜馬、綾、布帛等,因為費用的問題,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在許景先的建議下廢止了大射。

(二)文人集會的雅量高致

晉代王羲之組織的蘭亭集會對后世影響極大,唐代關于上巳詩中有很大一部分敘及到了蘭亭集會的情景,感懷于蘭亭集會的文采風流,感懷于人世之無常。“記得蘭亭祓禊辰,今朝兼是永和春。一觴一詠無詩侶,病倚山窗憶故人。”(王駕《永和縣上巳》),詩人在王羲之舉行蘭亭集會的地方,懷想當年盛景,看今日之凄涼,感慨良深。又如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中“何處春深好,春深上巳家。蘭亭席上酒,曲洛岸邊花”,孟浩然《上巳日澗南園期王山人陳七諸公不至》中有“日晚蘭亭北,煙開曲水濱”之句,可見蘭亭詩會對唐人的影響。因此,唐代文人舉行宴會,開展曲水流觴的活動非常頻繁。

上官儀是唐代著名的宮體詩人,所作宮體詩詞藻華麗,對仗精工,但其他方面就乏善可陳。但是他在宮庭之外的宴會詩風格大不一樣:

上路抵平津,后堂羅薦陳,締交開狎賞,麗席屬芳辰。

密樹風煙積,回塘荷芰新。雨霽虹橋晚,花落鳳臺春。

翠釵低舞席,文杏散歌塵。方惜流觴滿,夕鳥已城闉。

這首詩語言較樸素,典故也用得較少,“締交開狎賞,麗席屬芳辰”及“翠釵低舞席,文杏散歌塵”兩聯反映了上巳文人詩會的自由、輕松、充滿歡樂的氣氛。而尾聯則頗有“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的感慨。與之情形相似的還有許多,如陳子昂的“摘蘭藉芳月,祓宴坐回汀。……金弦揮趙瑟,玉指弄秦箏。……日落紅塵合,車馬亂縱橫。”(《于長史山池三日曲水宴》)又如張九齡的“稽亭追往事,睢苑勝前聞。飛閣凌芳樹,華池落彩云。藉草人留酌,銜花鳥赴群。向來同賞處,惟恨碧林曛”(《三月三日申王園亭宴集》)。

唐初在王明府山亭舉行的上巳詩會,有幸為我們留下了較為完整的一組文人上巳詩會詩,收入《全唐詩》的有五首,而且皆是四言古體詩:

其一:

日惟上巳,時享有巢。中尊引桂,芳筵籍茅。書僮橐筆,膳夫行庖。煙霏萬雉,花明四郊。沼萍白帶,山花紫苞。同人聚飲,千載神交。(席元明,得交字)

其二:

河濱上巳,洛納春華。碧池涵日,翠澄霞。溝垂細柳,岸擁平沙。歌鶯響樹,舞蝶驚花。云浮寶馬,水韻香車。熟記行樂,淹留景斜。(韓仲宣,得斜字)

其三: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飲,于洛之濱。奕奕車騎,粲粲都人。連帷竟野,服縟津。春郊樹密,翠諸萍新。今我不樂,含意申。(陳子昂,得申字)

其四:

洛城春禊,元巳芳年。季倫園里,逸少亭前。曲中舉白,談際生玄。陸離軒蓋,凄清管弦。萍疏波蕩,柳弱風牽。未淹歡趣,林溪夕煙。(高球,得煙字)

其五:

暮春元巳,春服初裁。童冠八九,于洛之隈。河堤草變,鞏樹花開。逸人談發,仙御舟來。間關黃鳥,才丹腮。樂飲命席,優哉優哉。(高瑾,得哉字)

詩人孟浩然有一次未成功的上巳詩會:“搖艇候明發,花源弄晚春。在山懷綺季,臨漢憶荀陳。上巳期三月,浮杯興十旬。坐歌空有待,行樂恨無鄰。日晚蘭亭北,煙開曲水濱。浴蠶逢姹女,采艾值幽人。石壁堪題序,沙場好解神。群公望不至,虛擲此芳晨。”(《上巳日澗南園期王山人陳七諸公不至》)。孟浩然做好準備等待詩友前來聚會,卻“群公望不至。”他慨嘆“虛擲此芳晨”。但他的這首詩描寫了上巳詩會文人的活動,有“浮杯”、“浴蠶”、“采艾”、“解神”等,內容豐富多彩,詩人們可盡情享樂,而又不失高雅。


曲水

(三)民間游春踏青的歡樂

早在春秋戰國之際,三月出游,沐浴祓禊活動就非常興盛。古人選擇此日出游是因為在此時節,萬物復蘇,意味著農事活動的開始,在這“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去”的大好時節,大自然的生機勃勃,也使人們感到愉快和振奮。在唐代,三月三日長安城里上至君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在曲江一帶游玩,游人眾多,熱鬧非凡。湖中備有彩綢的船只,供游人登舟游賞。

“巳日帝城春,傾都祓禊晨。停車須傍水,奏樂要驚塵。弱柳障行騎,浮橋擁看人。猶言日尚未早,重向九龍津”(《上巳》)崔顥上巳日游帝京時,寫下以上詩句,“傾都”“浮橋擁看人”足見游人之盛。此外如權德興描寫的上巳風光:“上巳好風景,仙家足芳菲。地殊蘭亭會,人似山陰歸。丹灶綴珠掩,白云巖徑微。真宮集女士,虛室涵春輝。拘限心杳杳,歡言望依依。滯茲文墨職,坐與琴觴違。麗曲滌煩虛,幽緘發清機。支頤一吟想,恨不雙翻飛”(《和九華觀見懷貢院八韻》),又如萬齊融的《三日綠潭篇》:“春潭滉漾接隋宮,宮闕連延潭水東。蘋苔嫩色涵波綠,桃李新花照底紅。垂菱布藻如妝鏡,麗日晴天相照映。素影沉沉對蝶飛,金沙礫礫窺魚泳。佳人祓禊賞韶年,傾國傾城并可憐。拾翠總來芳樹下,踏青爭繞綠潭邊。公子王孫恣游玩,沙陽水曲情無厭。禽浮似挹羽觴杯,鱗躍疑投水心劍。金鞍玉勒騁輕肥,落絮紅塵擁路飛。綠水殘霞催席散,畫樓初月待人歸。”都可見當年上巳節長安城青山綠野,花繁柳茂,游人摩肩接踵,傾城游樂的熱鬧情形。

相對于王侯將相們驕奢侈靡的游春活動,平民百姓的游春也不遜色。唐初孫思邈的《千金月令》記載,三月三日,要向尊長上踏青鞋履,使用專門的鞋子踏青。唐末五代李淖《秦中歲時記》說:“上巳,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曰踏青。”可見踏青是上巳節的一項內容,而踐踏這一侵凌青草的有意行為,透露出與祓禊的性質相同,在于去除不祥。唐人上巳踏青草是相當流行的,孫棨在《北里志》說:“上巳日張住住家人俱踏青”,就是明證。唐詩中更少不了踏青的內容,“亂后他鄉節,燒殘故國春。自憐垂白首,猶伴踏青人”(司空圖的《漫題三首》)。“何處深春好,春深豪士家。多沽味濃酒,貴買色深花。已臂鷹隨馬,連催妓上車。城南踏青處,村落逐原斜”(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劉禹錫)。此外,吳融的《上巳日》中的“尋花傍水看春暉”和《上巳日花下閑看》中的“十里香塵撲馬飛,碧蓮峰下踏青時”。都反映出了唐朝上巳踏青活動的興盛,情趣盎然,別有一番意味。

除了城郊江畔游春踏青之外,上巳還有其他活動。比如泛舟。唐肅宗時劉長卿被貶蘇州,于上巳日泛舟溪中:“蘭橈縵轉傍汀沙,應接云峰到若耶。舊浦滿來移渡口,垂楊深處有人家。永和春色千年在,曲水鄉心萬里賒。君見漁船時借問,前洲幾路入煙花”(《上巳日越中與鮑侍郎泛舟耶溪》)。雖遭貶謫,但劉長卿不見半點失落,在上巳日和友人去泛舟,欣賞美麗的春光,一派瀟灑。此外,還有崔護的《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長沙東湖》,張登的《上巳泛舟得遲字》,皇甫冉的《三月三日義興李明府后亭泛舟》,盧綸的《奉陪渾侍中上巳日泛渭河》等等,都表現了在上巳泛舟的愜意之情。又如競渡。薛逢的《觀競渡》詳細描寫了當時的情形:“三月三日天清明,楊花繞江啼曉鶯。……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江上人呼霹靂聲,竹頭彩掛歷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標示輸贏賞,兩岸十舟五來往……”(《觀競渡》)描寫了江上雷鳴般的鼓聲、熱血沸騰的競渡場面,這些不僅增加了節日的氣氛,也極大的刺激了人們參與節日的熱情,給上巳節增添了許多活力。此外還有賞花。三月上巳,時值暮春,長安的牡丹已經花團錦簇,于是賞牡丹成為唐人的又一雅事。“澹蕩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風。時過寶地尋香徑,已見新花出故叢。曲水亭西杏園北,濃芳深院紅霞色。擢秀全勝珠樹林,結根幸在青蓮域。艷蕊鮮房次第開,含煙洗露照蒼苔。龐眉倚杖禪僧起,輕翅縈枝舞蝶來。獨坐南臺時共美,閑行古剎情何已。花間一曲奏陽春,應為芬芳比君子”(權德光《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三月初三日,千家與萬家。蝶飛秦地草,鶯入漢宮花……” (殷堯藩《上巳日贈都上人》),“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詞。獨坐郵亭心欲醉,櫻桃落盡暮愁時”(劉商《上巳日兩縣寮友會集,時主郵不遂馳赴,輒題以寄方寸》),這些詩都描寫了盛唐春光,花柳交相輝映,一派風流。

從上面的詩句中可見,上巳節的唐人活動豐富多彩,既雅致又活潑,真正是雅俗共賞。

(四)喜慶背后的感傷

上巳春光明媚,是一個萬民歡慶的節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沉浸在這種歡樂的氣氛中。在這觥籌交錯、絲管紛紛、游人開懷的節日里,歷史的角落里有一批失意的詩人在淺唱低回,或思鄉,或懷舊,因物而感,有感而嘆,發自肺腑,流露出一種獨特的憂傷和惆悵。

宋之問是唐高宗時的進士,曾屢次在君臣唱和之時奪得魁首。睿宗即位,宋之問因黨附張易之、武三思而被貶謫,不久在桂州被賜死。宋之問在桂州期間,處境非常不堪。因此他撫今憶昔,無限感傷,寫下了《桂州三月三日》:

代業京華里,遠投魑魅鄉。登高望不極,云海四茫茫。

伊昔承休盼,曾為人所羨。兩朝賜顏色,二妃陪歡宴。

昆明御宿侍龍媒,伊闕天泉復幾回。

西夏黃河水心劍,東周清洛羽觴杯。

永和九年賜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陰。

余謂嬉游長似昔,不言留寓嘆成今。

故園今日應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

逐年誰憐合浦詩,思歸豈食桂江魚。

不求漢使金囊贈,愿得佳人錦字書。

王勃在《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寫道:“上巳年光促,中川興緒遙。綠齊山葉滿,紅泄片花銷。泉聲喧后澗,虹影照前橋。遽悲春望遠,江路積波潮。”詩人放眼遠望春景,突然心生悲涼,只因為茫茫的江路上滿是波濤與潮汐,令詩人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宦海波瀾,心生感傷。

李賀的“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雜曲歌辭·三月》)由大好春光,想到秋天的凄涼,寥寥十幾個字,把時光流逝的無奈表露無遺。杜奕寫有《憶長安·三月》:“憶長安,三月時,上苑遍是花枝。青門幾場送客,曲水竟日題詩。駿馬金鞭無數,良辰美景追隨。”詩中并無一字寫現實情況,但一個憶字,以及以后的重筆鋪陳,撫今憶昔之情溢于言表。此外,還有“偶憶昔年逢上巳,輕舟柳岸宴群臣。……賦詩飲酒平生事,腸斷金門愿再親”(李夷鄴《獻詩》),“上巳無過酒,春衣欲試湔。故園思鞏洛。禊飲客汾川”(盧象《馬跑神泉》),“三泉驛內逢上巳,新葉趨塵花落地。勸君滿盞君莫辭,別后無人共君醉”(元稹《三泉驛》),“去歲暮春上巳,共泛洛水中流。今歲暮春上巳,獨立香山下頭”(白居易《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游太原龍泉憶去歲禊洛見示之作》),“記得蘭亭祓禊辰,今朝兼是永和春。一觴一詠無詩侶,病倚山窗憶故人”(王駕《永和縣上巳》)

玄宗年間,長安城內一片繁華,玄宗與楊貴妃及其群臣日日笙歌燕舞,尤其是在上巳日,曲江更是熱鬧非凡。安史之亂后,不僅“天街踏盡公卿骨”,長安城更是“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整個長安城人物蕭條市井空。唐王朝危機重重,曲江池頭難見昔日繁華,上巳節不免冷清。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長安尚未收復,杜甫重游曲江邊,睹物傷懷,寫下了著名的《哀江頭》:“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第二年長安被收復,杜甫重游曲江,痛感蕭條冷落,因作《曲江對雨》,發出了“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的愿望。羊士諤(一作王駕)有《亂后曲江》:“憶昔爭游曲水濱,未春長有探春人。游春人盡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李商隱在安史之亂后發出悲呼“望斷平時翠輦過,空聞子夜鬼悲歌”。面對曲江的殘破凋零,詩人們無限痛苦悲憤,曲江、上巳的景象如同唐朝的國運,就這樣迅速的衰落下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時已經出現了上巳和清明、寒食合并的跡象。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詩寫:“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唐彥謙的《上巳》也寫到:“上巳接寒食,鶯花寥落晨。微微潑火雨,草草踏青人。涼似三秋景,清無九陌塵。與余同病者,對此合傷神”。

至此,這一傳承了千年的優雅,似乎就要一點點消失在歲月的長河里了,最終成為中華文化記憶中的千古遺憾。但唐代上巳詩還是讓我們看到了唐王朝那“有容乃大”的文化氣魄和蓬勃的時代風貌,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充滿唐人精神和人文理想的“大唐氣象”。

四、上巳的衰微

以綺麗著稱的宋代詩詞有關上巳節的描述已無唐代繁麗,但刻畫較之唐代卻有獨到之處,更細膩,更真誠,更現實,更凄清,也更能打動人的心靈。

宋代皇帝也于上巳日賜宴,諸臣賦詩頌圣,寫禊飲之樂。在錢易在《上巳至玉津園賜宴》中描繪了當時的熱鬧場面:“祓禊標春巳,歌時慶魯雩。禁園宣密宴,玉饌賜天廚。班序參三殿,衣冠盛兩部。云罍傾上席,寶馬鬧長衢。帝澤恩何重,春風節已徂。歸來白虎殿,微詠共操觚”。孫覿《帝城上巳》有“宿霧消神沼,晴曦照碧峰,祓除周故事,環宴楚遺風”的詩句,勾勒出宋時帝都上巳風俗圖。雖然場面依然盛大,卻不及盛唐風光遠甚。

宋代文人對蘭亭雅集,曲水流觴的故事也同樣追慕向往。宋代的《夢梁錄》在言及“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時,說道“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至今令人愛慕”。宋時文人每至上巳則臨水禊飲,效法古人。“化工收拾芳菲,暈酥翦彩迎春禊。江山影里,泰階星聚,重尋古意。曲水流觴,晚林張宴,竹邊花外。”(李彌遜在《水龍吟·上巳》),“遙想湖邊,浪搖空翠,弦管風高,亂花飛絮。曲水流觴,有山公行處。”(葉夢得《醉蓬萊》),“九曲池頭三月三,柳毿毿。香塵撲馬噴金銜,涴春衫。苦筍鰣魚鄉味美,夢江南。閶門煙水晚風恬,落歸帆。”(賀鑄《夢江南九·曲池頭三月三》),可見宋代上巳文人雅士聚飲之一斑。葛勝仲的《臨江仙》:“小樣洪河分九曲,飛泉環繞粼粼。青蓮往事已成塵。羽觴浮玉甃,寶劍捧金人。綠綺且依流水調,蓬蓬釂鼓催巡。玉堂詞客是佳賓。茂林修竹地,大勝永和春。”對上巳曲水流觴情事,描繪得尤為具體生動,自謂具有勝過永和暮春蘭亭雅集的意蘊。張商英有《和劉尉赤岸上巳二首》,其中寫道:“教池天氣不勝情,攜手聊同陌上行。洛禊嬉游修故事,楚歌歡笑集村氓。慕潘珍果盈車擲,挑卓幽琴滿座傾。為報蘭亭王逸少,且無今日管弦聲。”描寫宋代楚地上巳村民聚集,楚歌蕩漾的別樣風俗。

晏殊寫有《奉和圣制上巳》:“停輪浮桂醑,解袂泛蘭叢。選勝開慈宴,多歡組綬同。”辛棄疾也有一首著名的詞《新荷葉·上巳日》:“曲水流觴,賞心樂事良辰。蘭蕙光風,轉頭天氣還新。明眸皓齒,看江頭、有女如云。折花歸去,綺羅陌上芳塵。? 能幾多春。試聽啼鳥殷勤。覽物興懷,向來哀樂紛紛。且題醉墨,似蘭亭、列序時人。后之覽者,又將有感斯文。”讀來都有別樣意味。尤其是蘇軾《滿江紅·東武會流杯亭》中的“相將泛曲水,滿城爭出。君不見蘭亭修禊事,當時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滿山陰,空陳跡。”更是直抒胸臆,道出了無盡的懷戀。這些詞作多是通過追憶上巳人氣極盛時,來反襯當世上巳衰微的慘淡現狀,借以抒發對上巳舊俗———蘭亭雅集的深切懷念。

如果說這些詞對上巳衰微的描繪還有些委婉的話,下面幾首詩詞則直面現實,毫不隱晦。秦觀的一首《踏莎行·上巳日遇華嚴寺》云:“沂水行歌,蘭亭修禊。韶光曾見風流士。而今臨水漫含情,暮云目斷空迢遞”,已是懷古諷今之意,更在《西城宴集元佑七年三月上已日詔賜館閣官花酒》怒書“太平誰謂全無象,寓在群仙把酒時”,譏諷之至。史學家司馬光,對當時上巳節的某些節俗頗為不滿。他在《上巳日與太學諸同舍飲王都尉園》詩中不但直接抒發了今不如昔的感慨,還直指當時“積弩”之風為陋俗,直陳蘭亭舊俗的衰微:“冠蓋郁相依,名園花未稀。游絲縈復展,狂絮墮還飛。積弩遺風陋,蘭亭舊俗微。何如詠沂水,春服舞雩歸。”南宋范成大《觀禊帖有感三絕》:“三日天氣新,禊飲傳自古。今人不好事,佳節棄如土”,哀嘆禊飲之風的衰落不振。周必大的詩句寫道:“修禊歸來卻踏青,臨流謀野兩關情”,將修禊與踏青分離開來,專門踏青,這也反映了上巳節與清明節在宋代進一步融合了。實際上,宋時蘭亭雅集的衰微與難再,從某種程度上就是上巳風情的衰微與難再。

宋代上巳節禊飲不盛,也有新的風俗產生,就是三月三頭戴薺菜花。蘇東坡《物類相感志·總論》:“三月三日,收薺菜花置燈檠上,則飛蛾蚊蟲不投。”這是在居室中布置薺花,以避蚊蟲。南宋《歲時廣記》卷一九引《瑣碎錄》說,“淮西人三月三日取薺花鋪灶上及床席下,可避蟲蟻,極有驗。”


薺菜花

五、上巳的消亡

到了元代,上巳風情多出現在戲文里。《全元散曲》描繪出上巳春游:“修禊潭,水如藍,車馬勝游三月三。晚歸來,酒半酣,笑指西南,月影娥眉淡。”邵亨貞《虞美人》“天涯綠遍王孫草。魂夢長飛繞。長安無復麗人行,只有青山,依舊向人明。平泉金谷俱陳跡。古路荒苔碧。金鞍去去不思歸。不道綠窗深處故”“無情世事催人老。不覺風光好。江南無處不蕭條。何處笙歌燈火作元宵……”已是滿目蕭條,滿紙心酸,昔日的長安麗人、江南春光不復存在,上巳已成往夢。

明人思維更加趨近現實和理性,文學作品中也少見浪漫流露。純文學的詩詞歌賦地位下降,市井文學的話本小說登堂入室,理學影響深遠,男女交往更加艱難,上巳詩難覓蹤影,上巳活動只有踏青和戴薺。明弘治江蘇《吳江縣志》記載:“上巳日,郡人傾城而出,游于百湖山水間,邑亦有游者,是日喧盛,飲者、博者、交易者、閑觀者,不下萬人。”一幅熱鬧的春游圖躍然紙上。如嘉靖河南《商城縣志》:“三月三日,戴薺菜花,喜歲豐之兆。”嘉靖河南《永城縣志》:“男婦多出采薺花插之終日,俗云避眼疾。”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云‘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

到了清代,上巳節又回到民間。清代上巳節人們多賞春游樂,《秋舫詩鈔·燕臺雜詠》有“裙屐風流禊飲觴,冶春時節百花香。攜柑沽酒聽鶯去,韋社城南尺五莊”的描述, 清代孫雄的《燕京歲時雜詠》也有類似的刻畫:“通詞巧借微波達,不待良媒也接歡。”顯然,人們游園的目的不在于賞春,也沒有曲水流杯的雅興,而在于巧借微波以達愛慕之情,上巳習俗回歸到原始的“會男女”了。此時的上巳節,成了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良機,蘭亭雅集的古風蕩然無存。倒是文人們還有些懷舊之情,但更見冷清了。查慎行《探春慢·上巳偕楊晚研、湯西崖、周桐野、沈澗房萬柳堂禊飲》“宰相橋坊,太平風景,那回祓禊曾到。能幾多時,再逢此會,柳亦隨人漸老。繞堤千萬樹,恁春晚、偏如春早。只添對酒新鵝,未有囀枝黃鳥。? 閑數城南吟伴,剩楊湯周沈,舊是同調。水長蘆根,煙開萍塊,此段年光最好。從遣殘陽墮,有初月、舒眉遞照。醉尉相逢,何妨過申犯卯”,給人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凄涼之感。樂鈞《高陽臺·上巳京口渡江至揚子橋》異曲同調,“踏青斗草今朝事,記花驚倦眼,酒滑歌喉。舊夢無痕,模糊說與閑鷗。絲絲冷雨才飄斷,看斜陽、紅射邗溝。漾新愁、扶柁吳娘,猶唱吳謳。”滿紙的惆悵與傷感,上巳的美好景象,都已成為記憶中模糊的影像了。

清代也有關于戴薺花的風俗,顧祿在《清嘉錄》中記載:“薺菜花,俗呼‘野菜花’。諺有‘三月三,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侵晨,村童叫賣不絕。或婦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呼‘眼亮花’”。又據乾隆河南《新蔡縣志》:“戴薺花,蓋以豐年甘草先生,故戴之,喜歲豐也。”

綜觀元以后的上巳詩文,不但少見,而且多哀音苦語,這種文化現象雖與時代、作者的經歷、境遇有關,但也說明蘭亭雅趣對他們的吸引力已大為削弱,因此上巳節的傳統節俗活動,也就難以激發出他們的熱情了。他們對上巳的詠嘆更像一首首哀婉的挽歌。清末已是上巳節生存發展階段中的風燭殘年,上巳至此終于風光不再。

現在,上巳是個很陌生的節日了,對上巳盛況與上巳遺風的追憶只能在僅存的上巳詩中找尋了。也許我們還能從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里找到上巳的影子,清明仍在,寒食未失,上巳節的一部分融入這兩大節日,使某些節俗得以保留,但已不是我們在古典詩歌中看到的那個上巳節了。不過,凡熟悉日本傳統文化的朋友,對美麗浪漫的日本女兒節一定印象深刻。可惜的是,我們很多同胞在徜徉于異域風情時并不知道它源于我們的上巳節。這不僅讓我們有些汗顏,更值得我們深思。


一枝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345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94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283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5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1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86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55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0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40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7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7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1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10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4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78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54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58評論 2 373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