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

①回家過年系列之?吃

家鄉的味道一直留在心中,現實的生活需要我們不斷往前沖

本來不準備回家過年。

像我這樣戒煙戒酒又不善言談的人,坐在春節團圓的大飯桌上,能給大家增添什么歡樂呢?但一個人的不合群,勢必會影響到大家都不快樂,所以只好放下書本,離開電腦桌,隨大流回老家過年去了。

難得的一大家人聚集在一起,農家土屋忽然變得熱鬧起來,空氣里彌漫著過年的味道。灶房里穿梭著忙碌的身影,勞累了一年的老人,在春節這幾天時間里加倍辛苦起來。

從外面回到家里的子孫,像榮歸故里的英雄,坐在太陽底下喝茶閑聊,或者幾個人圍桌打牌賭錢,理所當然地等著菜熟酒熱。

到了吃飯的時候,有的人端起酒杯開始長篇大論說著冠冕堂皇的祝酒詞,有的人捧起碗筷大快朵頤。忙完灶房活兒的主婦們,散亂的頭發還沒來得及梳理,拴在腰上的圍腰還沒有解下,就被拉到酒桌旁,不厭其煩地接受各色各樣酒杯的祝福。大家都在半醉半醒中享受著過年的富足和幸福。

農村女人都極賢惠。不僅手腳麻利,任勞任怨地為一家老小準備吃食,而且謹守著祖輩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輕易不上酒桌。平常日子,留守在家的人不多,三餐兩頓的都可以胡亂應付,但在過年的時候,家里突然多出“凱旋”的人,料理一大家子的吃食卻不敢有半點馬虎。

雖然還是一日三餐,但早餐必定準備三種以上的下飯菜,中午和晚上都是堆得滿滿一大桌的下酒菜,豬、牛、雞、兔身上各個部位的肉食的不說,還別出心裁地把幾乎已經絕跡的地方小吃費盡心思地翻弄出來,好像要整場聲勢浩大、氣派輝煌的美食展覽。圍桌而坐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個個都吃得理直氣壯,唯有主婦們捧著湯勺飯勺站在一旁,準備隨時給大家服務。

說實話,我不是不想回家過年,鄉下比城里更有過年的味道。但我確實有些對家中主婦們辛勞一年后,在大過年的時候還要伺候所有人于心不忍。她們年老心慈,心甘情愿地吃苦耐勞,絲毫不肯讓穿紅著綠的年輕人們去幫忙。

對我們這樣的男客,尤其不愿意放去灶房搭把手。在外面“享受”這樣的服務,是需要付費的,心里還相對坦然,回家面對年老的長輩,心里不免忐忑。

也許是我過于敏感,或者心思本來就縝密,沒有勇氣回去蹭飯,更不想回去把家中老人一年辛苦積攢下來,他們都舍不得吃的東西全部吃掉。

這許多年來,自從母親去世之后,我心里牽掛著鄉里的親人,但一直沒有在過年的時候回過老家。今年在家人們的反復慫恿下,我終于踏上了回家的歸程。

坐在飯桌旁,嘴里嚼著美味,吞咽下去卻極是難受。送給老家親人們一些錢,都會被種種理由婉拒,內心越發愧疚,自然就想到再不要回去麻煩他們。

親情確實難以割舍,但是過日子是腳踏實地。

社會在不斷進步,老家人的日子也一天一天好過起來。不過,他們的經濟并不富足,糧食也需要自己耕種。在外打工的晚輩寄回家的錢,基本都被老人們存進銀行。農村人又沒有社保,用錢的途徑還是依靠雞下蛋豬出欄。遇到雞瘟豬瘟,真就是血本無歸。春節過完,家里的糧食、豬雞肉類消耗太大,甚至所剩無幾,他們不得不顧年高體弱,又強打精神,重復一輩子做的體力活,開始為年終的團聚做準備。

家鄉的味道一直留在心中,但現實的生活不是時時刻刻都充滿詩情畫意。

回家不應該僅僅成為一種儀式,更應該讓家中的老人安心歇息。團圓飯大家一起做,經濟上多為老人們考慮考慮。在外面少喝一頓酒、少打一次牌,家中老人們就夠吃一年鹽的錢,也少幾次冒著日曬雨淋出去搶收搶種。

老人們拒絕從外面回來的人送錢的委婉,實在是憐憫在外的人的勞苦與辛酸,而在外掙錢的人,更應該為家中老人們的吃飯問題多加思慮。

世上所有的父母,都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交給了兒女。他們含辛茹苦地把兒女養大成人,兒女長大各奔東西,他們倚門守望,苦熬春夏秋冬,終于等回孩子們圍桌一起吃年夜飯,喜悅的心情其實暗藏哀傷。

因為,在家苦苦盼望兒女歸家的父母,知道年夜飯只是新的別離的開始,再見的日子更加遙遠漫長。

作為兒女的我們,不能日日陪伴在父母身邊,是不是應該用另外的方式,盡量彌補我們對父母親人的掛欠?

您對如何孝敬父母有什么樣的想法,請留言,我們一起探討。

愿天下父母都健康長壽、晚年幸福快樂!

②回家過年系列之?禮儀

回家吃飯也要講禮貌,好好陪老人吃年夜飯就是過年最大的儀式感

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年紀大的“老江湖”,似乎都應該補上“尊老愛幼”這一課。

作為禮儀之邦的華夏子孫,講究禮儀無論在城市、在農村都一樣重要。

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吃要有吃相,說話要有禮貌。

在春節團聚的家族聚會上,都是知根知底、互相熟悉的親人。排班論輩、座位安排也要有所講究。學齡前兒童的無知尚可原諒,但具備高學歷、見多識廣、“超社會”的“客人”們,如果還是延續外面的“江湖氣息”,搶占上位、在家里打口哨,眼睛只顧盯著盤子缽子里的美味,那就不僅僅只是沒有見識,而是有失教養了。

恭恭敬敬請辛勞一年、德高望重的老人坐上席,照顧好調皮的小孩子,等一家人到齊了再舉杯動筷,夾菜只夾自己這邊,吃飯手扶著碗,菜冷菜熱不要哈氣,包括坐著站著不要抖腿,等等等等,這些在平常時候就要養成的習慣,是吃飯的一種基本禮儀,在大家聚會時更應該自覺遵守。

吃飯不僅僅是喂飽肚子,也不僅僅是遍嘗美味,而更應該成為一種儀式。特別是在有長輩在場的時候,講究禮儀也是對他們的尊重。在外面混社會,在有領導在場、作陪生意合作伙伴,或者其他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講究基本禮儀是自身素質的具體表現。你要有“貴人”提攜,最起碼首先就要讓人看著歡喜。在家里陪親人吃飯,雖然不必那么正式嚴肅,但對人的尊重不應該忽視。

一個人的素質,不僅僅是文化水平高低,更重要的是做好細節。吃飯都要人翻來覆去教導的人,能夠承擔的社會責任一定不會有多大。

春節家人聚會,是難得與家人暢所欲言的機會。平常的工作給老人匯報匯報,藏在心底的祝福對老人說說,想要表達的心底愿望對大家嘮叨嘮叨,這就是最起碼也是最必要的親情維系。

手中一杯酒或者茶、水就是通聯彼此的道具。在家人面前的真誠,也會延伸到工作上的順利。酒桌上不一定都是虛偽的禮節,應酬也不一定全是套話,發自肺腑的感恩,才是最感動人的禮儀。

手機的普及,讓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卻成為距離最遙遠的人。有些話,當面說,可能比通過電波傳輸更親近。放下你的手機,眼睛望著你對面的人,察看他們現實中的臉龐,讀懂他們豐富的眼神,生活于你,可能啟迪更大。一個人的時候,你可以把手機當成了解世界的工具;當著別人的面,你不能把人當空氣。最起碼的禮儀,暴露你的教養,顯示你的能力,決定你未來的前程。

過年相聚,只是短短的幾天。在這幾天的時間里,不只是回到老家放松精神,也不僅僅是讓自己放松身體。陪伴老人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任務。陪老人說說話、給老人講外面世界的故事,幫老人們解決心中的一些疑惑,讓他們放松、高興、釋然,這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孝順。

禮儀不用做給人看,而是發自內心。一個溫婉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微笑,一個隨手而為的動作,都有可能讓他人溫暖一生。

回家的人還是像在外一樣的“江湖習氣”,架著二郎腿、一手撬菜一手拿手機,從不照顧老眼昏花的主人,這還像什么親人聚會?這讓滿堂兒孫以禮待人的老人情何以堪?

不是我越活越老古板,實在是現在的年輕人應該注意的地方有很多。養成良好習慣,不但利于身心健康,而且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養不教,父之過”,不過父親的優點,你又學到了多少?

人類進步的基礎是知榮辱,講究禮儀是做人的根本。生活需要儀式感,更需要我們不斷去改變。

讓我們的每一天都充滿儀式感,更、讓我們由內而外的氣質,使愛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好、我們能夠去愛更多的人。

③回家過年系列之?煙花

是故鄉正在淪陷,還是一群人的狂歡?

回家過年,最大的感受是農村人富得開始比花錢了。

城市的熱鬧體現于眼睛與心靈可及的繁華和精神的充實,農村的繁華只能體現在肉眼可及的繁榮和滿天飛舞的煙花。

也許是在城市被禁錮久了,回到鄉間的人們,發瘋似的燃放煙花。以至到了后來,我都以為這接二連三爆炸的煙花不用花錢,全是免費的。

還沒到天黑,天空中突然一聲爆響,四散開來的煙火已經開成了一朵朵花。

低矮的山頂,被映照得像太陽重新升起。本來是綠色的樹冠,成為篝火晚會的陪襯。

此起彼伏的聲響,滿天輝映的煙花,鑄成火的海洋、花的世界。歡呼聲、驚叫聲、呼喊聲,在田野、在山谷、在夜色中奔涌。

如果看過秋天飄飛的銀杏葉,你會覺得要有好大一個銀杏林才會造就今晚夜空中的絢爛;

如果玩過冬天堆砌的雪熊像,你會明白要有好大一場雪才能積累今夜天空中盛大的隆重;

如果去過夏天洶涌的大海邊,你會驚訝要有好大一片海灘才能成就今夜此時的洶涌澎湃;

如果走過春天盛開的花果山,你會感慨要有好大一座山才能種植那么多品種的爭奇斗艷。

今晚的美景,已經遠遠超過銀杏葉的絢爛、雪熊像的隆重、大海的洶涌、花海的爭奇斗艷。春夏秋冬匯聚在一起,也不及今夜的盛況。

人類都具有攀比的心理,尤其是鄉人。看得見的房子車子,命中注定的票子兒子,過年時擺在桌子上的酒菜圍在桌邊的位子,再增添震天動地的鞭炮煙花,年的味道就足了,人的面子也掙足了,家族的地位更是隨著煙花升騰到天上去了。

銀行存折上的數字可以不要人知道,家門口的天上的煙花一定不能比別家的少。鞭炮整夜整夜地爆炸,煙花一箱接一箱地點燃,炸碎的紙屑就是來年要掙回來的票子模樣。

沒有人會在乎空氣污染,山村的空氣本來就很新鮮;沒有人會在意噪聲,鄉下人說話本來就大聲武氣,沒有爆炸聲過年就不會歡喜翻天。沒有人害怕引起火災,現在山村的瓦房都翻蓋成琉璃瓦片。

抖落一身的疲憊,隨著年輪轉動又增加一歲,踏著增加的人生階梯向人生頂峰不斷再接再勵。

在鄉下過年,最大的樂趣可能就是燃放煙花爆竹。除了注意安全,對諸如污染環境大可不必擔憂,山鄉有風,山村也有城市不及的寬敞和舒適。

在過年的短短的幾天里,人口忽然暴增,遠游的人們回到家鄉,攀比斗富也好、爭強好勝也罷,讓心放松,釋放一下壓力也未嘗不可。再說,掀起一場你追我趕的掙錢比賽更是大有必要。

任何個人奮斗,都會給社會帶來積極影響。

只是,過度消費就是浪費,放縱自己也要適可而止。

在人前的炫富,何不如讓心更加充實?增加知識儲備、具備獨立思維、塑造個人魅力,這樣的人生也許比瞬間消融的煙花更加永恒。

一夜煙花散盡,明日干勁倍增。今朝紅霞滿天,祈望心潮不歇。雖然你用汗水換來金錢不容易,雖然你濫放煙花不可取,雖然燦爛的輝煌只是一瞬,但你用真情實感丈量你的世界,你用平凡的心向往美好未來,你在歡快時沒有忘記親人,也應該為你豎起大拇指。

遠方的游子,難得回到家鄉的懷抱,在親人們的身邊,肆意狂歡,把美好的祝愿與流汗的實干疊加在一起,腳踏實地奔向明天。

④回家過年系列之?紅包

父母漸漸變老,兒女慢慢長大,逢年過節給他們發紅包是應有的教養

父母漸漸變老,兒女慢慢長大,逢年過節給他們發紅包,是作為親人的我們應該有的教養。紅包可以傳遞溫暖,也可以讓世俗遮住純潔。

中國的人情世故復雜而玄妙,一個紅包可以撫慰人心,也可以成為世態炎涼的佐證。

如果收紅包只看中里面鈔票的多少,只注重金錢的分量,那么紅包就失去了傳遞感情的質樸意義。

紅包代表恭喜,紅包代表祝福,紅包讓人驚喜,紅包有時也讓人心生寒意。

過年了,滿心歡喜唱著“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的小屁孩,基本不花紅包里的錢,收紅包只是感受收紅包的喜慶;發紅包的大人,對紅包里裝的錢自然也要做到心里有數,裝多少才能表達自己的心意,又能讓孩子們高興,這是一門技術活。

過年發紅包是個儀式,不能讓紅包縛住了人的手腳。

如果都在算經濟賬,為發紅包收紅包盡展愁眉,發紅包就失去了意義。經濟寬裕的,可以多塞一兩張紅票兒在紅包里,經濟不寬裕的,少裝一點表示心意,甚至可以寫一句祝福語、畫一幅畫,裝進紅包。

這就像喝茶,如果只希望喝進嘴里的都是茶香,那還不如讓茶老板賣給你一包香精得了。

除了婚喪嫁娶和生日喬遷,中國人集中發紅包的日子可能就在春節。

在每個人的童年記憶里,過年是最美好的日子。可能都知道要忌諱的緣故,過年的時候,小小孩們不管做再錯的事,一般都不會挨打,所以小孩子們盡情地嬉鬧,盡興地玩耍。這時候如果再收到來自大人們的紅包,那更是歡喜得不得了。所以,讓孩子們的記憶里永遠留下童年的美好,那就讓他們大聲唱起那句“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讓他們也像大人喝酒、打牌一樣,理直氣壯地向大人伸手要紅包。

紅包不是小孩子的專利,大人也應該得到紅包。

臉朝黃土背朝天是土里刨食的父輩們的真實寫照。他們漸漸年老,堅持下地勞動的身體也不一定健康。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兒孫滿堂是一種幸福,對家人無私奉獻更是他們的堅守。但是,在家族之外,哪怕有一絲半毫的利益,他們也會與人爭得面紅耳赤。不能說他們自私狹隘,也不能說他們目光短淺。在農耕時代,一滴汗水不一定有一分收獲,如果沒有他們這樣的“斤斤計較”,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健康強大。

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有多少人讀得懂他們的勞碌奔忙?有多少人聽見他們卑微的呼喊?在他們晚年生活里,有多少人能幫他們一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話?

過年是老人們對子孫繞膝的期待,過年是老人們對后輩晚生的期望,過年是老人們見證自己傳人健康成長的期許。他們愿意把一切都獻給自己的后人,哪怕自己在春節過后節衣縮食辛苦耕耘。

一年365天,能和大家族團聚的日子只有零頭不到,分分秒秒都應該珍惜。給老人發個紅包,意義更比給小孩子發紅包重要。老人一年老一年,活一天就少一天,等到他們忽然與這個世界告別,他們一定會想起你曾經發給他的紅包。

一個紅包,留住記憶;一份感情,留住青春;一分熱愛,讓老人笑口常開。不希望孩子們沾染了紅包里面的銅臭,希望老人們不被紅包傷了心胸,在外掙錢的各位“英雄”,不在拿紅包時再三躊躇。

春節是很多在外的游子與家中老人一年一度的見面,回家成為中國式的感情聚匯。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誠摯地希望家家戶戶都團圓,男女老少都快樂開懷。

⑤回家過年系列之?看春晚

回家過年,我成了全家人的“春晚”

這些年,不知是春晚節目越來越沒趣,還是人們可以通過更多途徑獲取快樂,看春晚的人越來越少。但看春晚于我這樣的人,卻是大年除夕唯一的樂趣。

想不到,回家過年,我卻成了小孩子們的笑料,成為一家人的“春晚”。

戒掉了煙酒,也不想再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時候看書寫字。回到鄉下的我,希望在大家都松下一口氣來的時候,能在央視的春晚里找到丁點快樂。

放電視的屋子,不是城里專門的客廳。平常為了方便,電視機前擺著一間大床,老人們習慣躺臥在床上看電視。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看電視就是催眠。大年三十的夜晚,很多人都在自覺熬夜。

房間外面,一大群人圍著熊熊篝火,散坐在各式各樣的位置上天南地北地侃大山。聊天的熱情,早就超過了噼里啪啦燃燒的柴火溫度。

往年在外過年,可以隨心所欲地蜷縮在沙發上,或與家人邊聊天邊聽春晚,或邊喝茶邊一個人靜靜地看春晚,但今年不行。畢竟回到老家,在妻家與岳父看春晚,便有了一份拘束。

我不習慣,也不喜歡這樣的姿勢看電視,便坐在床邊的躺椅上,慢慢地“熬”春晚。

還沒聽清與孫濤王雷對演的那個女演員說的是什么,老岳父已經連續說了好幾遍小品《父與子》“演的啥子嘛!”“看不懂,看不懂!”

我沒有聽清電視機里的聲音,也沒有辦法給老岳父解釋劇情。但想在這難熬的夜晚,只有看春晚才能消磨時間,只好裝聾作啞賴在電視機前。

“你是看春晚還是看其他頻道?這春晚沒啥看頭。”老岳父問我。但并不像在征詢我的意見。

我笑笑:“隨便。”

以我少得可憐的看電視經驗,本以為除夕過大年,除了春晚,其他頻道不大可能播放其他節目。

老岳父手持遙控器,電視頻道一個個轉換。出乎我的意外,沒有轉播春晚節目的電視頻道還真不少。

于是,不知頭尾的電視劇一個播放幾個片段,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情節在我眼前不斷地閃現。

我哪有心思看這不連貫更不著邊際的電視劇?但老岳父看得津津有味。我只好站起身來,摸出褲兜里的手機,在手機上刷過年的新聞。

農村放電視機的屋子,一般都是會客室,相當于城市里的客廳。招待客人的瓜子花生、干果雜糖,都放在“會客室”里。

鄰居家的小孩,屬于敞養。天性純真,活潑可愛。在農村生活日久,對鄉里習俗比大人更加熟稔。他們來來回回,哄得從城里回來,年齡比他們大很多的孩子跟著他們的屁股進進出出。

一開始,我覺得這樣小的孩子如此靈動,是天生的具有領導力。便假裝刷手機,用眼睛偷偷觀察他們。不仔細看不知道,仔細一看嚇一跳。鄉下孩子的心眼實在太多,情商比城里大人們都還要高。

以玩游戲的名義,幾個鄉下孩子把城里回來的孩子們收到的壓歲錢,基本都哄進了自己的衣兜。但城里孩子手里的玩具,再吸引他們,他們都是玩耍一會兒就交還回去。是玩具太醒目,還是玩具對孩子們都有吸引力,鄉下孩子哄過去也拿不走,所以他們就改為哄能人不知鬼不覺揣進衣兜帶得走的鈔票?我在短時間里實在沒有搞明白。

我坐的長條躺椅,頻繁被孩子們光顧。他們有的在我背后爬來爬去,有的站在我眼前擋住我的眼睛。這樣捉迷藏似的,隔一會兒過來,打鬧一陣又跑出去。

本以為過年的時候,孩子們瘋了一樣打鬧嬉戲,沒有什么,但等我坐得腰桿僵硬,站起身來伸懶腰,才發現在我坐的椅子上,幾件包裝精美的禮盒被撕開,伸手一拎,輕飄飄地不壓手,仔細一看,里面早就空空如也。

原來,這群淘氣孩子,偷吃了里面的東西。

有些好笑,也頗具尷尬:只有我一直坐在那里,放在我身邊的東西,是不是我“偷吃”了?

正想開口,屋子里的燈突然大亮,一個最調皮的孩子竄到我面前,伸出臟兮兮的手,指著我的羽絨服衣兜,表情有些夸張夸張,驚訝地大叫:“你的包包里頭裝的是啥子?掏出來讓我們看看好不好?”

我看著脹鼓鼓的羽絨服衣兜,自己也不知道裝的什么。下意識伸手一掏,摸出來一大把花花綠綠的空包裝袋。還沒有等到我開口,同時站在我另外一面的孩子,邊伸手從我另外一個衣兜里掏出來一大把花花綠綠的空包裝袋,邊大吼起來:“媽呀,這是啥子?你一個人吃啥子好東西了?來,給我一點。”

“給我一點!”

“給我一點!”孩子們伸出手,像忽然發現了新大陸,圍著我又喊又跳。

我手里一大把空包裝袋,另外一個孩子手里不斷從我衣兜里掏出空包裝袋,躺椅上幾個撕開的已經空了的禮品盒,我又一直坐在躺椅上沒有走動,于是,我成為悄悄“偷吃”的“饞嘴狗”。

“年夜飯那么豐盛,你還沒有吃飽嗦?”

“要吃你就光明正大地吃,不愿意和我們分享嗎?”

“這么大的人,還偷吃東西,看這下過年走親戚怎么送禮哇?”

大人、小孩圍著我,不斷調侃、打趣,我一張臉漲得比喝醉了酒還紅,不知所措地站在屋子中間,耍猴似的張惶。

我成了所有人現場觀看的“春晚”。

有句古話說“賊是小人,智過君子”,這群鄉下孩子,只是頑皮而已,實在不能稱之為“賊”,但他們的智慧,確實遠遠超過我這個自以為是的“君子”了。

但愿許多年以后,所有的人都記得這難忘的“春晚”。

回家過年系列之?睡覺

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回家過年睡覺是最大的困難

“家”的概念,也許就是能夠擺下一張床的位置。一個家一定離不開一張床,一張床也許就是一個家。

虎年春節,我們回到妻家過年,遭遇了兄妹幾人全都攜家帶口回去過年、“人滿為患”的盛況。對于一個大家庭的聚會,最難以解決的難題就是住宿。一般家庭也就是三張床,如果要同時住20多人,城市里還可以去賓館開房間,農村可能就有點勉為其難了。

老岳母和老岳父提前就說已經準備完畢,我們回去都有自己的房間。我還以為老家又加蓋了房子,但回去看老屋依舊,心下有些疑惑,不過春節本來就人多事雜,也不好開口問詢。到了看不下去春晚,想要睡覺的時候,老岳母把我帶到了樓上的房間。

妻的娘家是三間正房,兩邊分別是廈房,靠西的廈房是廚房,靠東的廈房做成了臥室。正房上有木板鋪就的閣樓。正中那間雖然是農村習俗意義上的堂屋,但實質上是堆放裝糧食的柜子和懸掛臘肉的地方。正房靠西的那間,前廳堂后臥室;靠東的這間,是飯廳,平時客人聚會也是在這里。

東邊的廈房,被一貫以能工巧匠自居的老岳父一分為三。超過正房延伸到院壩里的那間,安放電視機和一間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客廳”,“看春晚”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這間房子的隔壁,從街沿上開有一道門進出,臨近山花的墻上開有一道敞亮的窗子,算是氣派壯觀的主臥。東廈房的后面,從飯廳的角落里開了一道門進去,是一間更寬大的房間。如果說前面那間是“主臥”,那么這間就要算是“豪華包間”。

從飯廳后面的梯子上樓,三間正房、兩間廈房上面的樓,全部被間隔成大小不同的房間,通過連廊通行。在鞭炮聲震天動地的春節里,這里就宛如風格迥異的民宿。

我住的“房間”居中,房間間隔的上端是竹竿加彩條布,吊頂也是同樣結構。溫馨簡約,甚至帶有一絲原始的味道。

山村里的春節,除了煙花的絢爛,就是鞭炮的巨響。農家土屋并不隔音,有些潮濕的枕頭還沒有捂熱,耳朵里因為不斷傳來的鞭炮聲,已經有了蚊子叫般“嗡嗡”的回響。閉著眼睛,一股股鞭炮炸起的濃煙,似乎隨著濃烈的火藥味撲進眼睛鼻孔。兒時過年的熱鬧,一幕幕重現在腦際。

迷迷糊糊中,樓梯那里傳來沉重的腳步聲,然后,鋪滿了稻草的老式木床,咯吱咯吱地響起來。一陣窸窸窣窣的衣服摩擦之后,咿咿呀呀的川劇唱了起來。我也不知道這聲音是睡在我隔壁的房間上傳來,還是從很遠的地方飄過來的。正在分辨聲音的來源,但川劇聲音很快轉變成預報天氣情況。

迷迷糊糊中,有些像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的聲音,又有點地方電臺的味道。如果從內容分析,應該可以確定是什么電視臺。但一個具體城市名字還沒有聽清楚,天氣預報迅速變成笑話內容。也許是有人在用手機看抖音吧?

家里的人中,誰在看抖音?也許是小孩子們臨睡前無聊的舉動,或者夜靜時從遠方傳過來的聲音吧?

聲音里開始播報世界局勢。美俄臺海一陣嘰哩哇啦之后,又變成新冠疫情匯報。隔不了多久,竟然傳來動物世界的解說。

是在播放視頻?還是在調動收音機?小孩子用手機看視頻,一般都不大會去了解這類軍政節目,而大人在深夜看動物世界的可能性也不大。我有些迷蒙,不但睡不著,也不知道這越來越清晰的聲音來自哪里?是誰要靠這樣大的聲音催眠?而且,催眠也實在不會用這樣高音喇叭一樣的聲音啊。

結婚再久,也是女婿。既為女婿,則是客人。我實在沒有勇氣喝問是誰在半夜三更播放如此大的音響。

新聞節目、冬奧訊息、流行歌曲、小品笑話,甚至有養生、聽書節目的聲音,雜亂而且無序地傳遞過來,直往我耳朵里灌。習慣了清靜的環境,特別是在臨睡的時候喜歡四周全無聲息,在這樣的環境中怎么能安然入夢?

但是,已經脫衣睡下的我,也不愿意再披衣起床。再說,此時起床,外面夜霧正濃,寒冷的冬夜里沒有說話的對象,也沒有可以娛樂的項目,不可能獨自一人去泡茶喝。

我強迫自己緊閉眼睛,如同視死如歸的英雄,強迫自己在心慌意亂中入睡。

這樣的折磨,讓我悟到城市和農村的區別,更感到隱私于人的重要。

適合人居住的地方不一定現代,該消失的地方也不一定會是農村,留住生命中的每個記憶,才是生活的美好。

我開始幻想將來在老家修建個圖書館,再建個娛樂室,甚至要專門修建個催眠中心,讓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夠得到很好的睡眠。也許,我這個新年愿望很快就會實現。

不知不覺,我想到了小時候的老家,隔壁鄰居打嗝放屁的聲音,都清晰可聞。那時,日子雖然窮,但大家都喜笑顏開……

第二天,我頭昏腦脹地起床,特別去隔壁的房間看了,但兩邊的房間都人去床空。我也不知道是誰干擾了我昨夜的夢,但在我的記憶里,生活從來都是珍惜當下。

回家過年,我再次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真實。

⑦回家過年系列之?修房

牲口糞便伴書香,我要為子孫后代樹立一座巍峨的精神豐碑

鄉村處處都是高大巍峨的樓房,房前屋后都是花園,比城市里的小別墅還洋氣。偶爾見到的瓦房正在翻新,那就是我家的老屋。

老屋不但是瓦房,而且先前的椽子大多是竹竿,早就脆朽,瓦片掉落,漏雨不僅讓屋里積水凼深,房檁已漸漸被腐爛。再加上先前的屋基受種糧的限制,連院壩也沒有,鄰居緊靠我家地基搭建牛圈,臭氣熏天。房子在我20歲那年建起來,其實只能算是個半成品。時過境遷,轉眼30多年過去了,我們兄弟準備繼續將建房工程完成。

房子是農村人為自己樹立的一座豐碑。那年我20歲、老四18歲,我們開始為自己樹立屬于自己的人生“豐碑”。只不過,那時的我們,真實的目的是想能有個棲身的蝸居,而不是什么可以讓自己“留名傳世”的“碑”。即是今日,復工繼續修繕老屋,也是把人生未竟的事做完而已。

將以前的房子推倒重建,工程量會大大減少,耗費的資金也會節省很多,但為了年輕時的紀念,更因為地基的限制,便決定翻修。

幾經周折,終于與鄰居商妥,用地置換,將他家牛圈移走,把院壩拓展出來。后來,在家主持具體施工的二哥,又將本是雜草叢生,緊緊靠崖的房后小塊空地平整出來,增建了廚衛,這樣以前的臥房就有所增加。

預算在不斷增加,但效果卻并不如人意。

新砌的院壩下面,還是鄰居房后的地。本來想與鄰居商量,在這塊地里栽樹種草,我們可以全部出資,兩家人共享舒適的環境、清新的空氣,但鄰居家說他們的老人不同意。不知道為什么,鄰居很快在這塊地里圈養了雞。于是,先前的牛尿屎味轉換成雞尿屎味,翻蓋的老屋還沒有完工,隨風飛舞的雞毛、難聞的臭氣已經鋪天蓋地。

鄉人對“領土”的警惕性非常高,以至到了寸土寸金、寸土必爭的地步。但是無關乎鄰里之間的利益,又可以大方得連貼身衣褲都可以脫下來共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是2000多年前孔圣人說過的話。以仁、義、禮、樂來解決問題,需要有互讓、均衡的思想,穩定的根基才是發展的源泉。鄉村思維的獨特性,足使人的眼界制囿。

沒有“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胸襟,自然就不會有層出不窮的偉人。與其與人計較,不如自我反省。當年依屋而建的牛圈尿屎污穢,不曾將晝出夜歸的我熏昏,如今雞糞的臭味,又能將離家千里的我怎樣?

想想曾經吃糠咽菜的困頓,衣不蔽體的寒窘,鄉友之間借米賒面的親情,卻將可能毀在物質豐盛、生活富裕之時,妄想憑借強占上風而不擇手段下的恐懼,這難得一回的故鄉,不歸也罷。

“中庸”是程朱之學,“至誠”是一種人生境界,每個人的道德根本與基本素質各有不同,與人計較就是自身狹隘,但不計較內心又難得安寧,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眼不見心不煩。

修得再好的宮殿,主人都不可能永垂不朽。何況小小的一間村舍?漏風漏雨不漏勤,缺東缺西不缺得。

心下忽然有個想法,將這被故鄉遺忘的老屋,改建成一座圖書館,不但將自家兄弟們寫的文字全部運回去,而且再出資購買各類書籍,免費讓鄉人們閱讀,這樣的思想改造,也許會使落后的鄉村迅速崛起。

想起這一年以來的時間,都沉浸在研究晚清那段歷史中,假如曾國藩與李鴻章,能夠說服光緒和慈禧,將幼童出國留洋這件事堅持下去,而且也像日本人那樣,以學哲文歷地等學科為主,那么,“倭寇”將不可能打得大清帝國滿地找牙。

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信仰,甚至不愿意實施思想改造,只以為靠一時的武力或者暫時的富裕,就可以凌駕于黃天厚土,實在是一件極為可悲的事情。

萬座輝煌高樓,如果只有觥籌交錯,也只能蓄養腦滿腸肥之徒;千座巍峨豐碑,即使最后獨立寒風,尚且會警醒心懷不軌之徒。

不要說回不去的家就不是故鄉,因為再不和諧的鄰里也是親人。

嗚呼,夢里再見你活過百歲。

⑧回家過年系列之?祭祀

“媽,我回來了”

這章本來應該寫在最前面,因為回家過年首先做的就應該是這件事。

但這是最讓人傷感、也最讓人動容的一件事,所以,不得不寫,便寫在后面。

怕回家過年,是我這樣與母親再不能見面的人最重的心結。

“媽,我回來了!”這一聲呼喊,能喊出口的時候,我沒有回家;不能喊出口的時候,我偏偏想喊。

今生,我是再也不能喊出口的了。喊出來,只能在夢里;回應我的,只是我的眼淚。

回到家,默默地望著沉靜的家門,沒有倚門而立的母親。心中凄然,腳步遲緩。每個人都會失去母親,每個人都會感念母親,每個人都會在失去母親的時候傷心。

沒有片刻猶豫,沒有一絲遲疑,沒有心情等待,看了一眼老屋,便踏著泥濘的小路,心急地來到母親墳前。撫摸著冰冷的墓碑,與再也不能見面的母親在心里對話。

“媽,我回來了。”

“媽,你睡在地下冷嗎?”

“媽,今年我們過年吃啥?”

眼淚無聲滑落,地下的母親聲音溫暖如許:

“回來就好。”

“天冷,多穿衣裳。”

“我不能給你們攪涼粉了。會攪涼粉的大婆也死了……”

看著母親墳墓上野草枯黃,我恍如看到母親頭上的白發。年味突襲,我又感覺到母親曾經為艱辛生活的張惶。我的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開始嚎啕大哭。

我的眼淚像決堤的海,為看著我長大、我看著變老的鄉親們,一個個離我而去,一個個埋葬在我熟悉的土地里。

寒風中,我擺上供品,插上香燭,點燃紙錢,為離開我16年的母親磕頭。

鞭炮燃放的聲音,我渾然不知。

透過已經開始變色的墓石,我遙想36歲的我失去母親,28歲的母親生下我,64歲的母親離開這個世界。今年就要邁入53歲門檻的我,什么時候會與這個世界告別?

人活在這個世界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不識字的母親生育了我們兄弟,我們記住了善良的母親;能夠寫詩作文的我們記錄了母親的一生,誰又來為我們寫祭文?

還有已經與我們不告而別的那些鄉親,與那些將不久于人世的前輩,他們的生命曾經輝煌,他們的生活曾經激昂,他們的生平已被淡忘,但他們還在我的記憶里晃蕩。

挑著鐵貨擔子輪流趕場的大公,領導一隊男女集體勞動的生產隊長,在人前說不出一句完整話的幺爸,哪一個不是流血流汗不流淚的漢子?悄悄把新衣裳借給母親穿去趕場的黃大婆,給我們兄弟端來一盆拌好了調料涼粉的任大婆,生性活潑突然去世的李大娘,哪一個不是刀子嘴豆腐心溫婉賢惠的女性?他們長眠在故鄉的地下,守著這片他們守了一輩子的土地。他們的魂魄,永遠游蕩在這個小山村的角角落落。

過年了,點燃三根香、兩柱蠟,再燒三疊紙錢,仰頭向天,四面八方祭拜,愿你們的子孫后代和我一樣,吉祥平安。

哪里的黃土不埋人?哪輩的兒孫忘了祭祖墳?把祖宗先人記心里,步步高升有傳承。長再高的樹都有根,立再高的碑都有名,祭祀是鑄造信仰,是自己給自己尋找力量。

過年的意義,是回到家鄉,接受鄉俗的洗禮;過年的收獲,是離開家去尋找根,讓祖輩的歡樂延伸;過年的啟迪,是歲月讓我增長一歲,我讓時光雕刻自己的人生。

過年是日歷翻開新的一頁,腳步不再拘泥在過去。拋開那些束縛,丟下那些包袱,甩掉那些雜念,無悔無怨,珍惜當下,一往無前,奮力拼搏。

成長就是讓自己不再狹隘,打破一切條條框框,活出自己的模樣,牢記先輩的善良,鑄造讓后人仰望的榮光。

等到我們長眠于地下,子孫后代祭祀我們的時候,也像我們今天祭祀先輩一樣,雖然流淚,但也自豪。

回家過年系列之?告別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此心難安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此心難安。

這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親人團聚總有告別的時候。

春節回家過年,只是借助回家看望父母親人的名義,在父母的再一次呵護下放松幾天,然后理直氣壯地“打道回府”。

父母漸漸變老,兒孫們慢慢長大,其實人越老心理越脆弱。在離別還沒有來臨的那些時候,短暫與兒女相聚的父母親人們,心中已經開始隱隱作痛。他們感慨兒女們即將出發,又將開始與他們長達一年甚至數年的別離;他們心疼兒女又要吃苦受罪,又將開始日復一日的流汗流血直到淚眼婆娑;他們希翼兒女們盡快回到自己的身邊,再一次接受他們的撫慰。

兒女們歡天喜地,很少有人心疼自己離開家后,父母們有可能會腰酸背痛,或者又將日曬雨淋辛苦勞作。兒女們同樣盼望年底盡快到來,他們好再一次無拘無束地依傍在父母身邊,享受父母給予他們的愛和溫暖。

巍峨如山,長流似水。父母是山底的一粒土,兒女是樹長在山巔;父母是逶迤的堤壩,兒女是遠去的流水。世上對自己最無私的人是父母,世上最快忘記父母恩情的人是兒女。巍巍山不倒,無數塵土愿意拱衛樹的成長;滔滔水不枯,維護江河長淌的堤壩始終堅強不屈。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成了父母對兒女們的再一次囑咐,車子后備箱、背包口袋里全塞滿了香腸臘肉、雞鴨禽蛋。父母們節衣縮食一年,養肥豬喂肥雞鴨鵝,讓孩子們全部都拉走,“吃到家鄉味,就想到家里人。”父母想用家里的所有,拴住兒女們的心。

“爸、媽,我走了,你們不要太辛苦。”兒女們臨行前,慢悠悠地留給父母這句話,以為他們對父母只用這樣一句簡單的關懷,就可以讓年老的父母淚流滿面。他們為自己的孝心感到慷慨,更為自己千里萬里回家過年感地動天。

科技不斷進步,時代不斷變遷。城鄉區別決定了很大一部分父母不能與子女一起生活。雖然有視頻電話可以常常見面聊天,游子在外打拼同樣會感到無比艱難。有條件的家庭,自然父母子女早就集中居住在一起,進出一路,共享喜樂;沒有能力解決住房和生活問題的家庭,子女在外面拼命打工掙錢,父母在家中辛苦勞動節衣縮食,全家人同心協力,希望早日住進城里的高樓,或者在老家衣食無憂。

一年一度的春節相聚,成為他們暗藏在心中最令人動容的痛。

過一日就少活一日、過一年就少活一年的老人們,內心無比渴望與子孫們相依為命的夢,有的遙遙無期,有的如月在水中。為了緊緊抓住與子女相親相愛的每一刻,老人們早起晚睡,燉肉燙酒,伺候比他們年輕許多的兒女,讓他們享受做“皇帝”的福分,實在是想讓他們繼續維持家族姓氏的“皇位”,不忘把祖宗傳下來的榮光,保證永遠在四鄰八鄉的親友熟人眼中屹立。

傳宗接代是宗族繁衍,更是保障人類生生不息。

活著是為了尊嚴,死也要維護臉面。財富不僅僅只是真金白銀,還有寧折不彎的那股骨氣。血濃于水的親情,離不開豐衣足食的支撐。為了吃飽喝足的未來,今天開始思想深處的啟迪。前路再難,也需要抬腿朝前邁。

一生長達三萬個日夜,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父母養兒女長大,兒女只能一輩子陪伴父母不到一年光陰。自此一別,天涯海角,再見也許就是再也不見。

父母在,生死隔著地和天;父母去,生死只在一線間。兒女成為父母一輩子最大的牽絆,父母在兒女心中只是梯子一把。再高的梯也登不上天,再遠的云也會化作冷水一灘。少有兒女對父母的遺憾,更多父母對兒女的負疚和掛牽。

天高云淡,大好河山;云淡風輕,春風拂面。別離苦,多淚眼,但使此生長相守。

不說再見,祈望平安;父老鄉親,話熱酒酣。相聚甜,少歡顏,不讓來世再分開。

揮手告別,牢記囑托;鼓足干勁,加油實干。相信我們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⑩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細密的雨點滴落在枯黃的野草上,浸透凸起的一堆堆黃土,黃土下面,埋葬著逝去的親人。每堆黃土前,都有一地炸碎的鞭炮紙屑,和一堆混入泥土的灰燼。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節,外出的游子回家過年,無一例外地跪拜在祖宗墳前,祈求已經變成“神靈”的祖宗保佑。他們用鞭炮的爆炸聲提醒陰陽兩隔的靈魂,以冥幣賄賂亡靈,請具有了“神力”的亡親看在血脈親情的份上,在未知的世界里給予自己最大的幫助。

回到生養的故鄉,就是給相對閉塞的地方帶來榮譽。不管自己在外是否發達,故鄉的山水依舊蒼茫,故鄉的草木依然靜默,故鄉的人們仍舊謙卑。仿佛泥土地里永遠只會生產出淳樸和愚鈍,鄉人們的眼睛永遠只會折射出心里的迷茫。鄉音不是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感到親切,從外面帶回來的媳婦和女婿們,慢慢失去了初時聆聽的熱情,甚至覺得沒有仔細分辯的必要。那一連串地地道道的方言,混雜在家養的禽畜叫喚聲中,像聽不懂的外國歌曲。如果沒有及時的現場翻譯,空氣里就沒有展現字幕的熒屏。于是大部分人低頭看手機,手機里自然是自己熟悉的世界。

不管在外面有沒有買房,家里一定是要修一座房子的。都是看著自己長大的鄉親,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就要大興土木改天換地。掀掉原來的老舊破房,在老家原來的屋基地上立起一座嶄新的樓房,最不濟也要將原來的漏瓦破壁翻蓋一新。這樣既可以讓家里人有個棲身之地,更是為自己樹立的一座豐碑。自認為在外混得風生水起,回到老家自然要呼朋引伴,招呼一大幫認識不認識的人來家里朝拜。凡是有大人帶了小孩子來的,都要接受一個鮮艷的紅包,里面或多或少裝著大紅鈔票。其實,紅包里裝的不再是“壓歲錢”,而是大人們的面子和尊嚴。

那些來“拜年”的人,可以上升為國與國之間領導人的互相拜訪。先說來時的交通工具。一輛可以給自己支撐面子的小汽車,洗頭凈面,干干凈凈,比穿了一件別人都沒有的新衣服還神氣地出現在大家面前,就是對自己能力不言而喻的證明。這些年來,每到過春節,鄉間到處都是車,比農家養的雞狗還多。道路忽然變得擁堵起來,因為互不讓路打架的人,反而少了很多。

回家的人變成了客人,吃飯應酬成為作客最重要的儀式。等到家里老仆一樣的父母做好了飯菜,“客人們”魚貫而入。還記得規矩的,自然要為在家辛勞的老人敬一杯酒。于是,斗酒成為禮儀。酒量大小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說出來的祝酒詞要蠱惑人心。說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交際。不懂規矩或者不想舉行那些“繁文縟節”的,端碗拿筷,搶著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大快朵頤,自甘承認自己本來就是個“凡人”,不能也不愿更不敢去與“酒圣”“酒仙”競爭,吃飯喝酒都是滿足食欲,而不是成為一種儀式。

除此之外,唯有不變的娛樂,是幾個人圍桌而坐的打牌。雖然賭注相比以前增長數倍,規矩也因從各個地方聚集而來有所分歧,但炫耀的本性使輸家不會當場發飆。畢竟一年才得一見,彼此在外的“實力”,全憑見面的這一刻展現,所以結果一團和氣,真正做到其樂融融。

打牌、看手機的時間,永遠多過聊天。鄉人最大的快樂就是與遠歸的游子聊天,但游子們已經慢慢失去把在外的見聞趣事輸送給鄉人,而且對老家的種種瑣事愈來愈不想接收。好像通往外面世界的那條長長的路,早就變成一道深深的溝壑,把曾經與父輩一樣依靠土地吃飯的人遠遠隔開。在外被稱為“外來人口”“打工仔”,回家又不想再繼續被稱之為“農民”,只好以“在外掙錢的人”的身份,做一回自我感覺良好的“客人”。

所有的變化都是自然規律。人在填飽肚子的時候,幾乎都不愿意接受思想熵變。辛勞勤儉不再是一種美德,而是沒有知識沒有學歷必然要接受生活考驗的方式。飽經風霜不是生活智慧,只是生活給一部分人的磨礪。親情隨著時間和空間變幻,慢慢淡化,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所有平靜后面的責任都需要有人承擔。歲月靜好,硝煙炊煙,徐徐裊裊,都是一幅畫。

回到故鄉,終于成為短暫度假的一種方式。在通訊、交通隨著科技不斷發達的今天,久別重逢不再有欣喜,把手談天成為過去。走在故鄉的田間地頭,看遍故鄉的風光山水,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儲藏感情記憶。車子房子,兒子票子,物欲升騰,思維單一。謀求物質繁榮,忽視思想獨立。吃飽喝足本是人生根本,行尸走肉個個腦滿腸肥。個人奮斗并不可恥,窮得只剩下錢卻是可悲。

鄰里之間只有財富攀比,師生往來談論都是權謀,百尺高樓裝的是虛榮,人性里面沒有悲憫。再多的鞭炮,也震不醒死去的魂靈;再多的錢紙,也不會讓去世的人富貴。活著的我們,成為他鄉的游子,熟悉的故鄉,再也存不下我們的一絲純真。是我們變了,還是我們都還是沒有進廟拜佛的竇燕山?

故鄉成為回不去的地方,不是故鄉變了,而是離開故鄉的我們變了。外面的世界再大,我們的根依然在故鄉。

被鞭炮爆裂開的泥土,露出生命的顏色,抬起頭,天空已經放晴。陽光爬出云層的時候,嫩芽就會從土里冒出來。

我們離開故鄉的時候,春天來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182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489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290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776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10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6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60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36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85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31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36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58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54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54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69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73評論 3 399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05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