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別人說起話來頭頭是道,有頭有尾,自己說起話來卻支離破碎?
? 道理很簡單,我們的腦中知識有很多,但是太散太亂,沒有體系。一旦缺少了體系,那我們就沒有辦法在想用的時候隨時調取,以至于東一句,西一句。
? 當我想要研究一個問題時,我的導師常常讓我去多看幾篇文章,對這個問題形成一個體系化的認識,然后再去跟他討論問題。最初我以為是老師不愿意幫,直到后來再跟其他同學探討問題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如果對于問題沒有形成體系化認識,那交流就是在彼此浪費時間。
? ? 那如何形成體系化認識呢?
?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會看,通過會看來創(chuàng)造我們自己的知識晶體。
? 比如看一個問題,就多看幾篇相關內容,這樣才知道對于這個問題最基本應該掌握幾個維度。如果應用到以后的交流中,那我們就可以有頭有尾的闡述這個問題了。
? 其實,學習知識也同樣應該這樣,對于一個知識點光看一個經驗式的文章遠遠不夠,要學會溯源,看它的理論基礎在哪,比如很多人強調努力的重要性,什么事情只要堅持做就能成功,我認為這就很片面,于是我去溯源。
? ? 我發(fā)現(xiàn)了《異類》里面提到了1萬小時定律,1萬小時幫你從普通人變?yōu)槌H?,我感覺還不夠。我接著往上追溯源頭,最后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源自《刻意練習》這本書中的理論。所謂堅持,1萬小時定律,都是對刻意練習的片面化表達。
? 刻意練習這個理論告訴我們,成功躍遷的條件是有成長思維加舒適區(qū)外的嘗試加有意識的堅持練習。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堅持都有結果,也不是所有的堅持都有時間。這樣的話,我們再與人交流就可以有肯定有否定的進行了。
? 我是李北荅,一個積極向上的有志青年,和我一起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