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別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很多人學習都有兩個問題,第一,著眼于無關緊要的目標,第二,短期目標內取得成績但是沒有一個長期目標和規劃作為支撐,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是被割裂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做過長期目標。
以寫作為例,我在讀高效學習7堂課之前讀了秋葉大叔的寫作7堂課,寫作是有以下幾個目標:個人品牌,賺稿費,寫文案,結構化表達和自我療愈,現在很多人以賺稿費和寫文案為目標,報了寫作課程,也寫了不少文章,可能會有階段性成果,但是感覺沒有實質性的提高,這是由于你沒有把你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做關聯。
寫文案,有銷售文案,品牌文案,公關文案等等,從類型上來說,有很多文案方向的寫作,如果你的長期目標是靠文案寫作賺副業財富,那你就不能只在一個文案上專攻,你的階段性成果可以是攻破一個方向的文案寫作,那么你的下一個階段成果可以是另一個文案方向,你要記住你的所有短期目標都是要服務你的長期目標的。我上周看了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里的墻》,古典老師對于職業發展的規劃先以一個20年的長期目標作為規劃,再把長期目標劃分為短期目標,每一個3-5年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階段性短期目標。對于想要在職場上長期發展的職場人來說,你的職業規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個短期目標都要以提升核心競爭力這個長期目標為最終目標。
我想起我現在工作單位里有個大牛,他是13年才轉型到互聯網的。他以java語言入手,兩年時間不僅學完了java的主流框架,還用項目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他的長期目標是做CTO(首席技術官),這兩年的努力讓他的薪水從1.5萬漲到3萬。
后來,他去了一家上市公司,從技術主管一步步做到CTO,其實他完成自己的長期目標一共用了5年時間,從普通程序員晉升到技術老大,從java語言入手到后期的架構師,他的短期目標都是為長期目標在做支撐,不僅在每一個階段學習相關的技術,還提升相應的能力,這樣的職業發展才是真正致力于長期目標的。
我在定位力里面分享過吳軍老師的工程師的五級標準,這個就是用階段性目標作用于長期目標的一個典型案例。
我在大學的時候,以大四畢業找個好工作為長期目標,那么我把每一年都分為短期目標,大一就是學習基礎知識,鍛煉學習力,大二開始參加社團和校外活動,鍛煉溝通能力和領導能力,大三學習專業知識和數據分析崗位需要的能力,積累分析方法,理論基礎和實操能力,大四學習求職面試等技巧,整個四年的每一個短期目標都是在服務我的好工作這個長期目標,我才能真正找到滿意的工作。
這就是逆襲思維提到的,短期目標如果和長期目標沒有關聯性,個人是不會實現真正的突破的,只有短期目標支撐于長期目標,同時對標一流標桿,進行對標努力,才能真正躍遷,低水平累積不僅不會后來居上,還會讓戰術上的懶惰掩蓋戰略上的勤奮。
二 你真的理解1萬小時定律嗎?
管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定律,1萬小時定律,大概意思是如果你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就要訓練1萬小時。但是很多人對1萬小時定律有誤區。
誤區一,低水平的工作累積重復1萬小時,這個例子就是我們從小打到學英語的經歷,按說學了十年,每天三個小時,應該是成為英語專家了,但是事實是我們連一句像樣的口語都說不出來,這就是簡單重復的1萬小時,不是刻意練習的1萬小時。
誤區二,沒有科學的方法,一個坑入多次。這些人在工作上不注重工作方法的總結,既沒有學習能力,也不請教別人,自己在下面冥思苦想,自己琢磨,不僅沒有工作效率,還不出活。好的工作方法會讓我們事半功倍,不總結就是狗熊掰棒子,輸入一堆信息,但是沒有體系化的總結方法。
誤區三,每一次的成果不能形成勢能。其實人的成長應該是前一次的努力成為后一次努力的階梯,而不是每一次都重新開始,這樣你的努力不能形成體系化的框架,都是零碎的成果,無法形成勢能,也就無法助力成長,就像火箭一樣,第一次的能量得成為第二次發射能力的基礎。大腦里都是碎片化的知識,不成體系,也沒有把這一次成果的思維遷移到其它領域,這樣每一次的重新開始都是狗熊掰棒子。
有了誤區的理解,就能知道1萬小時強調的是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高手思維用一個公式在掌握技能:快速掌握技能=好的練習方法*足夠的時間*合理強度*專業教練反饋。
知道了1萬小時定律的真正含義后,我們還要用成本思維來評估自己的時間。大部分人其實只需要把一個技能練到精通就比其它人厲害很多了,1萬小時定律除了技能的訓練時間,還包括思考,交流,實踐,反思等時間。
如果是入門,只需要100個小時,不到一周的時間,熟練,需要1000個小時,大概一年多點,精通,需要3000個小時,4年多點,當我們把練習時間量化后,就能知道自己真正是需要多少時間掌握技能了。
我們在運用1萬小時定律之前,先明確目標,知道自己實際需要多長時間,不僅能讓自己更好的堅持,還會讓技能得到提升。
明確自己的時間規劃后,我們還需要運用教練思維量化學習階段。任何食物都存在邊際效應,學習也是一樣,開始階段,我們對知識一無所知,我們的學習勁頭是最高的,了解事物,熟悉事物。提高階段,我們開始全面掌握技能,迅速提高。到了高原階段,我們就像邊際效應描述的吃包子,吃到第7個,已經非常飽了,我們的進入停滯階段,這個時期我們的信心還要學習狀態相比較前兩個階段都有了下降,我們此時進入深水區。最后是克服困難階段,就好像運動員經歷長期的訓練后,身心疲憊,這個時候需要克服困難,掌握新技巧,讓自己的水平更上一層樓。
當我們把自己當作教練,給自己的學習劃分階段,就知道每個階段我們應該克服的主要困難是什么。
三 碎片時間學習不等于碎片化學習
我是羅胖的鐵粉,我的所有開闊視野的學習都是從得到app的課程和書籍力來的,但是我發現只要羅胖每一年跨年演講之后,就會有文章開始抨擊羅胖,說他提倡碎片化知識,鼓吹知識付費,販賣焦慮。
我不太理解這些人的想法,沒有羅胖還有其它知識付費,難道我們就不焦慮了嗎?把碎片時間的學習等同于碎片化學習更是大錯特錯。
我長期以來都致力于建立知識框架,大腦中的知識框架不僅沒讓碎片時間學習把腦子打亂,還更好地填充了我的知識框架樹,這是為什么?原因就是我雖然是碎片時間學習,但我是體系化的學習,不是碎片化的學習,碎片化學習和系統化學習最大的區別在于你的信息是否是有組織的。
我從2016年開始用得到,已經在得到上投資不下5000元,買了近100門課程,每一年我給自己定目標,精學一個專欄,這個目的在于得到的每個專欄都是一個領域,掌握一個專欄的知識就是掌握一個領域的認知框架。我特別喜歡每一個專欄前面的發刊詞和課表,課表其實就是給了我們框架式的思維告訴我們每一天的碎片學習都要整合到今天這個課的目標上,有了目標,學習才有方向。
大腦里有了知識框架后,把每一天的學習都整合在框架上,不僅沒有讓信息輸入完就流失,而是讓我的知識框架更加充盈。除此之外,我還利用碎片時間輸出干貨,比如好的知識點,我會發微博,發朋友圈,不僅經營了我的朋友圈,還能讓知識得到傳播,在社群里,我的知識還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深度交流讓寫作靈感和觀點也有了高度。四年的得到學習,不僅讓我在每一次跟人聊天有了更好的話題,還讓我的工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得到從底層改變了我的認知。
只有大腦里帶著框架,才不會讓信息雜亂地排在大腦里,我們的大腦才能像經緯交織的錦緞一樣,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