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自己一直以來就有個普通人的夢想,“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通過自己的奮斗,終于實現了夢想的前半部分。
有那么幾年,我真的是睡到自然醒,晚上一兩點睡覺,上午睡到十點,十一點的樣子,我覺得隨心所欲才是奮斗的終極目標,我以為這是真正的自由,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地獄。
幾年前,我因為膽結石發作被送進了醫院,劇烈的疼痛用了兩針杜冷丁才壓了下去,之后又因為頻繁的頭暈不斷打亂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有一次厲害的時候自己竟然開車也吐了出來,后來檢查是高血壓,才三十多歲的我,被迫走上了服藥降壓之路。
我終于嘗到了自由的代價,兩年多前喬遷新居之后,我痛定思痛,決心改變自己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風,開始了自律的生涯,但是在自律中不斷地失敗與自責幾乎成了我這幾年人生的寫照。
為了自律,這幾年沒少看雞血文章,只要是自律心得的自媒體文章,我幾乎從不放過,自律大師曾國藩的書我也是看了多少個不同的熱血版本。
但是最后,自己的自律總是在振作中雄起,在慵懶中落幕。萬般無奈之下,我只得借助他律的力量來改變自己,但是沒想到竟然收到了奇效!
PART 02
史蒂芬科維博士在《?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第三個習慣中寫到要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要花時間在那些短時間看不到效果,但是長時間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對我自己個人來說,我始終認為不管再忙,在身體和學習上花時間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兩件事。
過程畢竟是痛苦的,所以這方面的自律總是不見成效,但是自從我從自律改成他律之后,卻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下面我舉自己的三個例子來說明。
去年兒子上學之后,我就主動請纓早上送兒子上學,然后去上班。
這樣一來,我早上六點一刻就必須要起床,七點十分就一定要出門,因為起得早,晚上十點一過就倦意漸濃,一般不超過十一點,有時十點半就上床睡覺。
過起了健康規律的生活,晚睡晚起多年的頑疾竟然通過送兒子這件事的幫助治愈了。
為了加強鍛煉,我在小區的健身房辦了三年的卡,但是堅持不到一個月后,總是因為自己各種各樣理直氣壯的借口偷懶。
后來我咬咬牙,請了私教,每周一次的頻率幫助自己鍛煉,有了私教的督促和金錢的壓力,我總算保證自己每周能抽出一天鍛煉一次了。
借著這股東風,我又報了羽毛球的私教,這樣我就可以將每周一次的鍛煉時間增加到兩次,雖然說需要靡費一些金錢,但是能保證自己按時鍛煉終歸是一件劃算的事情。
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情,但是在讀書的過程中思考和總結始終是一件讓自己不怎么舒服而且燒腦的事情。
所以自己在讀書這件事上雖然能夠堅持,但是有時候總是會給自己找機會偷懶,因為即使少看一天書或者一段時間書,短期內對一個人也不會造成什么影響。
但是輸入還是要有輸出才有學習效果,三年前我就開始練習寫文章,經過兩年的歷練后,我開始在青衿會自己的平臺寫作,規定自己每周一篇。
這就倒逼自己要閱讀,而且至少每周閱讀時間不能低于十個小時。
因為我發現,如果我不閱讀,我根本沒有內容可寫,這就借著自己每周必須要創作一篇文章來倒逼自己保持每周恒定的閱讀量。
之前的經歷讓我覺得自律終究是一件痛苦而遙不可及的事情,而且自律是屬于那些高人的,我等平凡人大抵是與自律無緣了。
但是自從我嘗了他律的甜頭之后,我發現,有時候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困難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PART 03
在《?不抱怨的世界》書中,作者說,人的改變分為四個階段,
“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有能”。
我們大部分人其實都處在第二和第三階段徘徊,他律就像上帝借給你的一件寶物,讓你通過不斷的反復刻意練習,能從第三階段進階到第四階段。
其實很多真正自律的人是處在第四階段,“無意識的有能”,我們看到網絡上的自律大師曾國藩和彭于晏,其實那已經不能稱之為自律,而是真正形成一種習慣了。
那么我們不經要問,為什么自律會失敗,他律卻能成功呢?這里面其實套著幾個邏輯關系。
PART 04
我們大部分的生活和工作都是自己多年養成的習慣來驅使的。
那么何謂習慣,在前幾年大熱的一本書《?習慣的力量》中,作者就明確說明
“習慣實際上就是每個人大腦中的腦回路,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百上千萬的腦回路存儲在自己的海馬體中”。
之前有調查顯示,全球最難開的道路倫敦的出租車司機,他們的海馬體就比普通人要大一些,這并不是說他們聰明,而是說明他們大腦中存儲的倫敦地圖這種腦回路要比一般人要多。
但是腦回路多年形成,根深蒂固,并非朝夕可以更替,所以單純的自律就是強行改變你的腦回路,晚上一點睡,上午十一點醒已經形成腦回路,所以強行改變必然出現反復。
這時他律提供一種介質,可以幫助自己改變腦回路,譬如送兒子上學時剛性需要,不能改變,所以必須要改變起床時間;
每天至少睡眠八個小時又是普通人的剛性需要,所以早起就必然催生早睡。
這樣一來,通過剛性需求的介入,腦回路就產生的改變,通過不斷反復的重復,新的腦回路也就是習慣就形成了。
PART 05
人必須要在關系中成長,沒有人能夠獨立成長。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每個人都要學會在關系種伸展自己”。
也就是在二元和三元關系結構中,人的潛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開發,而自律在某種程度是退行回了一元關系中,很少有人能在一元關系中迅速成長。
自律顧名思義就是自我約束,自我監督,這畢竟有些困難,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時候是最容易給自己找借口的時候。
而他律的本質就是他人監督,這個無形中就給自己施加了壓力,也減少了給自己放棄和缺席的借口。
我自己鍛煉可以找各種各樣的原因放棄,
“今天太累了,不行,今天工作太忙了,不行,今天還要準備其他材料,不行,總是又找不玩的借口”,
但是有了私人教練的監督,你總不能老放人鴿子吧?
有個人監督你,無形中也給了自己鍛煉的壓力,再加上付出了金錢,如果不去鍛煉,得到一些回報,總覺得是虧本的。
借助關系的力量,無形中就給了自己壓力,同時也減少了自己的借口,他律也就比自律更有效。
PART 06
他律是基礎,先有他律,才有自律。
我們一上來就自律,其實是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自律其實往往都是從他律開始,通過長時間的他律之后,才慢慢地形成了自律,而不是誰一開始就能自律。
所謂“法是他律,德是自律”,其實也是這個意思,法律是基礎,道德是建立在法律之上的。
胡適曾經說過,
“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步回歸。而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而大談道德,最終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講得就是邏輯關系顛倒的后果,所以一定是先有他律,才有自律。
就如同我們養成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一樣,一定是從小在學校里有老師,家長和同學的監督和幫助,然后通過多年的練習,慢慢地在大學畢業經年之后自己逐漸養成了不斷學習和閱讀的習慣。
而不可能是我們從小就自學成才,在家里自己學習就可以把書念好的。
PART 07
在了解了他律為什么比自律更重要后,我們來看看哪些外物可以幫助我們他律呢?
我這里總結了人,事,環境這三樣元素可以幫助我們他律,我自己的例子不在贅述,我來舉例曾國藩在京城學習寫日記的方法來串聯一下這三個介質。
曾國藩在京城做翰林院編修的時候,因為時間比較空閑,上二休五,所以經常游手好閑,自由散漫,時不時還跑到菜市口就看殺人。
但是曾國藩畢竟還是個有抱負的人,無聊的生活還是倒逼著曾國藩自己改變。
曾國藩想到了記日記,但是之前他也記日記,但是多是每日見聞流水賬,浮于表面,而且還經常斷斷續續,之后曾國藩拜見了京城的理學大師唐鑒和倭仁,向他們討教如何記日記。
倭仁告訴曾國藩,記日記要以反躬自省為主,否則則失去了記日記的意義,通過記日記來反省自己,督促自己改變。
曾國藩掌握了記日記的要義后,從道光二十年之后,堅持每日筆耕不輟,而且日記作成之后還拿去給唐鑒和倭仁朱批,給自己批改,不僅如此,曾國藩還拿日記給同僚去看,讓他們提意見。
為了給自己一個清幽的環境學習,自己還從京城的會館搬到了僻靜的地方居住,遠離那些市井喧囂。
后來從軍之后,曾國藩每日清晨給自己的幕僚和下屬做早課,而這些內容往往都來自于他前一天的日記內容。
通過上面曾國藩記日記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唐鑒和倭仁教他如何記日記,幫他完善日記的內容;
同僚監督自己記日記,通過讓別人點評自己日記和次日給下屬上早課倒逼自己堅持寫日記;
同時京城的良好的學習氛圍也督促了自己的改變,后來搬家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學習和記日記。
如果不知道如何他律,可以找找自己身邊的朋友,老師,通過一些必要的事情來督促和倒逼自己堅持和改變。
實在不行的話,學習孟母三遷那樣,改變一樣目前的環境也不失為一個良策,畢竟樹挪死,人挪活嗎。
PART 08
荀子到勸學篇上寫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在做某些事情力有不逮的時候,學會假借一些外物,往往會給我們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律非常人所能及,對于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從他律開始改變其實是一個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