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潛落第還鄉》綦毋qí wú,復姓
? ? ? ? ? ? 唐 王維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韻譯】:
政治清明時代絕無隱者存在,為朝政服務有才者紛紛出來。連你這個象謝安的山林隱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齊去采薇。你應試落弟不能待詔金馬門,那是命運不濟誰說吾道不對?
去年寒食時節你正經過江淮,滯留京洛又縫春衣已過一載。我們又在長安城外設酒餞別,同心知己如今又要與我分開。你行將駕駛著小船南下歸去,不幾天就可把自家柴門扣開。
遠山的樹木把你的身影遮蓋,夕陽余輝映得孤城艷麗多彩。你暫不被錄用純屬偶然的事,別以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解】:綦毋qí wú.亦作"綦母"。復姓。綦毋潛:綦毋為復姓,潛為名,字季通,荊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維好友。圣代: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的時代。英靈:有德行、有才干的人。東山客:指東晉謝寧,曾隱居東山。顧:效法。 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齊采薇西山。既至:已到。金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代賢士等待皇帝召見的地方。遠:這里指不能入金馬門。道:主張。寒食:節令名,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置酒:陳設酒宴餞行。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違:分離。行當:將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槳。未幾:不久。拂:拍打。荊扉:柴門。適:偶然。行客:旅行的人,指綦毋潛。孤城:指京城。當:面對著。落暉:落日。謀:謀略。適:偶然。不用:不被采用。
【賞析】:
這是一首勸慰友人落第的詩。落第還鄉之人,心情自然懊喪。作為摯友,多方給予慰籍,使其覺得知音有人是極為重要的。全詩著意在這個主旨上加以烘染,有敘事、有寫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勵。寫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勵摯敬,吟來令人振奮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保_篇作者并沒有像一般人那樣對時局進行抱怨,而是說清明盛世沒有隱者,杰出人才都在為國效力。就連隱居山林的世外高人也都走出寂寞。不過作者用了一些典故使得今人讀起來有點吃力。東山客指的是東晉謝安,他曾隱居會稽東山故稱“東山客”,而“采薇”指的是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代指隱居。古代文人就這點不好,總喜歡賣弄學問。不用點典故似乎就不能顯其文采。不但令今人難懂,我看就是當時之古人大概能看懂的也不多。
“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你雖未及第高中,但是誰又能懷疑我們的抱負不對呢!王維不說那些來年再來,繼續努力等這些俗套話,而是鼓勵友人不要懷疑自己的理想。這種安慰實在是比簡單的鼓勵要來得有力和鼓舞。一個人只要堅信自己的理想,那還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還有什么險阻是可以擊倒他的!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寫到這作者筆鋒一轉,開始敘情。你來趕考時,江淮正在準備寒食,現在洛陽卻在家家準備春衣。在長安郊外我為你置酒餞行,感嘆好友就要踏上歸家的路途。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這里王維又開始寫景。浮舟江海,不用多少時間你就會推開自己家的柴門。你越行越遠漸隱在遠方的山林,只剩落日的余暉斜照這孤零零的古城。只短短兩句令人讀來倍生傷感惆悵之情。友人遠去,空留古城。一個是想念故友,一個是落弟失意。這一去不知何時方能相見。讓人感嘆世事無常,聚少離多。所以有時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功力,唐詩之奇絕。只20個字,其中的意境和傳達的韻味卻何止千百層。甚至你每次吟詩的心境不同,所生發的感慨也會不同。
如果作者只寫到這為止,那這首詩就有點俗了。王維不愧是盛唐時期的大詩人。筆鋒又一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保@是全詩點睛之筆,情也敘了,景也寫了,但是一定要囑咐友人:我們的文章一時沒有得到賞識采用,千萬不要以為世間沒有你的知音。詩人勸慰朋友堅信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不要就此消沉。即便這次失敗了,可天下仍有你的知音。在安慰中帶著鼓勵和肯定。其實王維這句話也是對自己在說,一時政治的失意不能泯滅詩人報效國家、心系天下的大志。
【感悟】:我們在工作失意人生低谷的時候,不妨讀一讀此詩。一個人確實要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保凹戎两痖T遠,孰云吾道非”的胸懷和氣度。
【作者】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jié、jí) ,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經乃 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凈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稱的人。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里,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之一。與孟浩然并稱“王孟”。因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