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潛①落第還鄉(xiāng)
王維
圣代②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yuǎn),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dāng)浮桂棹③,未幾拂荊扉。
遠(yuǎn)樹帶行客,孤城當(dāng)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注釋
①綦毋潛:字孝通,唐朝詩人。
②圣代:對當(dāng)代的美稱。
③浮桂棹:指乘船。
名家點評
“帶”字畫意,“當(dāng)”字天然。(劉辰翁)
相期皆隱,不出怨言,唐古之溫厚者。(唐汝詢)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的好友綦毋潛參加科舉考試落第還鄉(xiāng),詩人作此詩,鼓勵友人不要灰心喪氣,落第不過是短暫的失意,要相信世上還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華的人一定會被朝廷委以重用的,表達(dá)了對友人落第的惋惜和勸勉。
開頭四句從赴試寫起,說明在當(dāng)今政治開明的時代,不容有才能的人隱居不出。“圣代”一詞,表現(xiàn)了對李氏王朝的信賴和希望;“既至金門遠(yuǎn)”四句,是對綦毋潛的惋惜和安慰,鼓勵他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高中的希望。“置酒長安道”四句,寫的是送行和還鄉(xiāng),“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見兩人交情的真摯。“遠(yuǎn)樹帶行客”四句,設(shè)想對方回程的快捷和沿途的風(fēng)光,給人以溫暖之意并鼓勵他不要因為這一次的失意,就覺得世間沒有知音,抱怨朝中賞識人才的人少。只要你堅持下去,一定會有高中的希望的。縱觀全詩,不僅寫出了對朋友的關(guān)心和勸慰,更體現(xiàn)了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