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到劉小楓一個觀點,他引用盧梭的話說,道德是從上層建筑開始變壞的,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在高校開辦博雅書院,培養一批無論學識還是道德都堪稱精英的人物,來做人類文化的傳承者和德育工程的承載者。
? ? ?是一位出身清華的朋友推薦我看這些觀點,看后孰為郁悶,當即反駁了他,不過倒讓我重新梳理一些思想中的麻團。下邊是我對這位朋友爭論后的幾點補充。
—————————
? ? 我對博雅書院的德育功能不看好,現在想說說原因。博雅書院的德育需要一個擴散和輻射的過程,這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社會的道德敗壞,必然是其主流價值觀出了問題。百年以來,幾經動蕩,價值觀不斷崩潰、重建、瓦解,再重建,之后消解。按照朱學勤的說法,魯迅提出了改造國民性,并在毛的手中進行,譬如文革,改造本身的烏托邦性質注定了它災難性的結果,同時事實證明,一旦土壤變化,則所謂改造也將全盤消解,改革開放后,國人迅速回到拜金、腐敗的社會風氣。社會主義的紀律是嚴明的,為什么卻出現大面積腐敗?這是基于政府的誠信缺失。很多手里掌權的人并不相信念念在茲的輝煌理論,即便真正相信的人也是極少數。這些理論常常流于空話、套話、假話,民眾的信任度下降,政體自身性質決定了道德信仰的虛無。這是根本原因,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國民性是不可強行在短時間完成改造的;二、建立一個清明誠信的政治體系才是肅清社會濁流的根本。
? ? ?在孔子的年代,孔子是復古主義的道德觀,他推崇堯舜和先周的道德,以教化他所處的時代。但他從一個心態積極推行政治理想的人,最后變成了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劉小楓說盧梭提出了道德的問題,但劉小楓并未留意,盧梭對世界的改進愿望,一個重要的落腳點也是教育,社會契約需要新的合格的公民,而新的合格的公民必來自好的教育。而好的教育,是從良好的家庭教育開端。在盧梭的《新愛洛漪絲》中,他通過書信形式虛構了一個完美家庭的模式;在《懺悔錄》中,他以極大的篇幅給了自己的出生成長經歷,在得到溫暖的愛的過程,他是如何健康成長,在缺乏愛,充滿了懲罰和恨的階段,他又添加了多少惡習,偷盜、撒謊;而在《愛彌兒》中,雖然愛彌兒的教育工程由家庭教師來完成,而實則這個教師承擔的正是一個理想化的父親的角色。
? ? ?在盧梭的思想啟蒙下,西方世界結束了中世紀漫長的成人化兒童教育,而有了對兒童世界的發現和尊重。這也正是后世,即當前人類教育的基礎。一切教育以兒童教育為根基,一切教育先以家庭教育為原點。可以說,在一個國家或者民族中推行德育,至少遵循三條途徑,一、建立清明誠信的政體,建立行之有效所有人一視同仁的法度;二、從家庭教育起步,讓孩子在早年得到正確的撫育和有益的營養;然后是學校教育。假如金錢至上的觀念沒有改變,普及性的德育工程是無法寄希望于校園的。亞當斯密說:學校成為一個專業職能培訓的所在,分工越來越細化。這應該是一條正當的途徑,而不是如劉小楓所認為的,技術教育就算不上真正的教育。
? 盧梭之后兩個多世紀的教育理論發展,可以歸結為兩方面:一、培養和造就精英的教育,也就是培養成功的人的教育。以蒙臺梭利的實驗實踐為代表,注重孩子的潛力開發、智力開發,從一開始就著眼孩子的成功未來,讓孩子盡可能的走向更有知識接受力、自我完成、造福社會的道路。二、以培養內心調和的健康人格為目標,這種理論是建立在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以為所有的人生和世界災難,無不來源于心理或者說人格缺陷,而所有的人生痛苦,也來自心理的疾患,而心理的疾患無不可以追溯到成長的源頭,家庭的內部之間。假如沒有一種健康調和的內心狀態,那么即便這個孩子如何杰出,他也不會自己活得多么幸福。盧梭在一開始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的公民教育理論,最初也是從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入手。
? ? ?現在再回過頭來說博雅書院的功能不被看好的問題。博雅書院以造就精英為目的,但通過博雅書院培養出真空式的道德圣人后,如何將這道德向整個社會進行輻射?是通過博雅書院的循環培養、一代又一代嗎?那顯然沒有多少效果,至多保持文化的傳承不會斷裂,就如西方紀元以來的教會學校,開展哲學、宗教和各種語言文化的教育,使得遠古的人文成就得以不斷繼承以及更新。但目前的時代畢竟是一個新的科學技術統領一切的時代,各種信息的傳遞將不再單一,而是多元,在無數多元的信息中,陽春白雪的博雅文化能夠輻射到多大范圍?假如沒有政治性的強行推行,那么至多是圣人自修,而且跟隨者寡。如何在博雅文化及道德修行者,和億萬的普通大眾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建立起從點到網的輻射關系,才是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推廣德育首先要化解的難題。
? ? ?現行教育制度改革之外,一、通過政府手段強行推行父母教育,創辦父母學校,對象主要為現有學齡期孩子的父母和即將做父母的人,從家庭的最初單元入手,來推行現代教育的原則,讓一些基礎理念最大限度地深入民眾之中。二、從政府的政體入手,建立誠實的、具有民眾威望和可信度,能夠引發民眾的國家自豪感的政治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于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