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丁+頁。右側的頁,讀作:xié。繁體:頁。本義:人頭。《說文》:頁,頭也。 如果進一步拆解,頁=首+兒。甲骨文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個人跪坐者,突出強調了頭部。丁,指示出位置:頭部的上方,這也就是頂的本義。
上述的意義,仍在許多的文字中還可以看到。比如:煩、額、顏、題、項、頸、須、囂等等。這些字當中的頁,都是表示頭上或者與頭相連的部分。其中,囂,比較有趣,單獨拿出來說一說。
囂的四個口,這在古代曾經是個字,讀jí。有兩層意思:1.眾口;2.喧嘩。前者的意思如今只有在“器”(用犬看住的一些帶口的用具)中找到。而后者則除了囂字也再沒其他的。雖然說文里提到,但這個字比較可疑。
古代還有一個字:吅,xuān,兩個口,上古的“喧”字。表示:大聲呼叫。吅,在哭、喪(喪,上期內容《說文解字:喪 》中講過,上面是個哭字。)、單(單,本義:大)、嚴(嚴,本義:敦促)字上還能看到。至于罵(駡),《說文》里的解釋是:網+馬,寫成罵(上部分是網,類似的還有羅,罪等字),估計寫成駡是后來的簡化,沿用到現在,本義里確實并沒有吅的含義。從意義和形態上看,吅和囂二者很可能是有關系的。如果把囂解析為:吅+頁+吅,也完全說得通,比那四個口組成的字要可信。
編撰此文的時候,我發現《山海經》曾記載著一種名為“囂”的怪鳥。“梁渠之山有鳥。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 (夸父是指某種猿猴)。這種樣子像猿猴,四只翅膀,一只眼睛,還有條狗尾巴的大鳥,也許真的存在過。前面兩個翅膀,后面兩個翅膀,在天空掠過時,看上去就真像個囂字那樣。雖然無法考證,但無獨有偶,確實有研究成果認為:早期鳥類曾擁有四只翅膀,像一架雙翼飛機。無論如何,這種鳥如今是不存在了,但囂字還依然鮮活的存在于我們的語言文字當中。
后記:有些字,就如同小時候家里的鹽缸、喂貓的小花碗之類,若去探究,沒準就赫然發現原來是件古物,足可以拿去鑒寶。而現實里誰有這閑功夫?于是,每天這么用著用著,渾然不覺它的妙處。
- 歡迎閱讀系列文集:《如何提高孩子讀寫能力》
- 歡迎閱讀系列文集:《語文同步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