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窄化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大栗致自己
野外.jpeg
今日推薦書籍是一本《怪誕行為學》,作者年僅31歲就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丹·艾瑞里。
這本書講了我們都會在什么情況下發生非理性行為,又該怎么破解非理性行為。
一、非理性行為什么時候發生?
在生活中,當我們看到有便宜可占的時候就會沖動,比如商場超市的第二件半價或者免費送禮物,結果錢花得更多,買回來的東西也束之高閣。當我們開始陷入計算的時候,我們就會忘掉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買回去又會后悔。
不知道你有沒有下面這種情況,當我們腦海中有一個明碼標尺的時候,再次碰見某樣東西,便會不自覺地比較起來。然后就對接下來的東西認可度形成一定的影響。
人的選擇未必是真正偏好或者需求大小的反映,也未必能準確反映這些產品的使用價值。決定行為的,很多時候是人對某種“標尺”的記憶,而不是真正偏好。
因此,這種非理性行為還會受我們的所謂第一印象影響。
另外,非理性行為的產生也是受到了一定的誘惑,這種誘惑來自于金錢交易的市場規范。比如一直買你時間付你工資的朋友,中斷了和你的合作,那么你們的友誼小船肯定說翻就翻。
二、那么我們該怎樣避免非理性行為帶來的弊端呢?
設立預先干預機制,自己執行不了,可以找朋友監督。
要以“非擁有”的心態來看待物品,別急著私人化,盡量保持一顆平常心。
要時刻警惕價格安慰劑效應。買真正需要的,別認為貴的就一定是好的。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細節處著眼,防微杜漸。人是一個復雜的半開放半閉環的系統,很多東西都是相互聯系的,避免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