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妮2016-8-30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你是砍柴的, 他是放羊的, 你和他聊了一天, 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這個話題一天刷爆朋友圈,引出很多關于社交,營銷, 合作發展的分析和理論,一看蠻全面, 蠻有理, 再仔細看了下, 發現這些理論的基本觀點都差不多,都是說沒有收獲的社交就該終止, 如何在聊天(社交)中取得經濟收益,一句話就是是有用論,物質論。這些論點中了故事的誘導,編故事的人故意撩撥地問:你的柴呢?是想撩起潛在的物欲橫流來。
如果沒有誘導, 至少會有這樣的理論: 一個“登山過嶺,伐木丁丁” “深山幽僻, 萬壑無聲” 縱心有悅, 無處訴說, 另一個,餐風露宿,逐草相侵,或遇奇花異草,或遇狼困擾,苦樂唯藏心中。 兩個歷盡滄桑,滿腹故事的孤獨人, 相遇荒郊野外,必然“相看互不厭, 只有靜亭山”,一談便產生共鳴,于是生活中的苦樂悲喜會都找到了出口,咕咕地流出來,聊得酣暢淋漓, 彼此得以傾訴, 得以關注,人生幾何,知已難得,柴沒了又怎樣, 羊沒吃飽又怎樣?
靜心一想,并不是所有的社交都必須有用, 并不是所有的社交都與物質有關,錢的和物質帶來的愉悅, 有時不抵冷不丁的問話:“在嗎?”“你在忙什么?” “你哪里天氣好嗎?” 看著空洞無聊, 有時也會讓你幸福得微笑。若是要求所有的社交都有收益,那么你那顆精打細算心,什么時候放松呢?
漫無邊際的,不設防的,無目的閑聊,相信也是人生幸事。只要讓你開心的閑聊, 都不算浪費,不是嗎?
e?}??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