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法國之前,有很多同學都在國內辦了信用卡,于是他們大概能非常順利地在法國消費,也有我等只辦了一張普通的銀行卡就來了法國的人,從此過上了每天和收銀員抗爭零錢的日子。
一。
來法國之前,華夏銀行正好出臺新政策,拿著護照等相關文件,就能辦一張名為“龍行五洲”的卡,本卡每個月可以在境外無手續費取現五次,每次不超過人民幣一萬元。于是剛到法國,馬不停蹄地去辦了法國的銀行卡,就計劃著交學費這件大事了。
因為學校項目的原因,學費貴,再加上學校反復發郵件強調只能用法國銀行卡繳費,于是每天小心翼翼地從LCL取1200歐(因為本地SG最多只能取500歐),再小心翼翼裝作若無其事地走到大街另一頭存到SG里。1200歐,對我來說確實算是挺多的,你想想你在國內有每天身上帶接近一萬元出門的經歷嗎?再加上我還得經過一個阿人聚集的廣場,可以說是非常恐慌了。反復好幾次,每次取錢存錢都要看著攝像頭微笑,終于轉存夠了學費錢,本以為最重要的事情解決了,可以安心學(玩)習(耍)了。
到下一個月準備從華夏銀行卡取錢交房租(頭兩個月,房東要求交現金)時,發現取不了了!試了好幾次,有借鑒之前的經驗,可能是ATM機沒有足夠的錢可取,于是換了另一個地方,還是行不通!這下我就很慌了,和房東約了下午見面交房租,法國的銀行卡里也沒有足夠的錢,無奈只好給房東打電話另約時間。沒想到剛見面簽約時溫文爾雅的房東表現得相當強硬,他對于我不能做到約定的事情很生氣,讓我必須在第二天的某時給他送到某地。
那天下著雨,我對于連房租都交不了,全身上下只有二十歐元,房東態度惡劣,身邊也沒有人可以求助的這種狀況感覺很慌神和失落。不過也總算是在二十歲的年紀,有了這種曾經于我而言很遙遠的體驗:要為生存而奮斗的落魄感。
第一反應是去看華夏銀行手機銀行的余額(我可是全部的家當都在這張卡上了),還好金額總數是對的,說明卡沒有任何異常,但是就是不知道為什么取不出錢來。于是接著趕緊打電話給華夏銀行的客服,萬萬沒想到竟然打不過去(原因不明,可能因為我的手機套餐,也可能因為當時是國慶節),無奈之下,只好趕緊聯系在國內已經接近深夜的父母。
說明了自己的情況,拜托他們直接去家附近的開戶行問問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們也只能等到第二天再去,但是也因為我連交房租這種小事都做不好把我狠狠罵了一頓,可能是對他們的態度早有預料,我倒是相當淡然,等著他們第二天的答復。
把這件事情告訴我的小伙伴,小伙伴一直安慰我:“法國有法律規定,到冬天,就算你不交房租,房東也不能趕你走”。話是沒錯,但是我也不想因為沒按時交房租,就和房東交惡啊!于是找同學借了錢,這位慷慨仗義江湖救急的同學拿著我要的錢就往我的書包里一把塞了進去,房租錢,對我們來說,也不算是個小數目。終于按照約定的時間去交了房租,參照朋友的建議,找房東要了收款證明,房東恢復冷靜,沒有了電話里的咄咄逼人,總算把房租給交了。
二。
父母發來消息,確認我的銀行卡確實被凍結了。原因是取錢額度大又頻繁,銀行直接把我的取現額度調為了零,但能正常刷卡消費。我拿這張銀行卡,怎么在法國刷卡消費???但是銀行出于安全考慮凍結我的銀行卡也能理解。之后發現好多同學跟我是一樣的情況,那就不難解釋了。
也許還會有同學發現有一天自己的銀行卡取不出錢來了,所以,如果你的銀行卡也被凍結了,你要做的事情很簡單,準備好以下這些材料,讓你的家人朋友去開戶行申請解凍就行:
護照,簽證頁
身份證正反面
華夏銀行卡正反面
消費證明(學費單、消費單等,這些單據加起來最好大于等于取現金額)
入學通知書或者學生證
三。
回顧整個事件,有幾點總結:
一.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父母遠在天邊,只能為你干著急,我連交體育課的注冊費都是找同學借的。這個時候,朋友永遠是最溫暖的,有人告訴你不要害怕房東,堅定為自己維權。有人慷慨解囊,不加考慮地就借錢給你,讓你一解燃眉之急。有人發現這整件事情的槽點,房東為何堅持收現金?一般情況下轉賬就行,他為什么如此堅持,就連支票也不行?于是我這才去找房東要了親手寫的證明。還有的朋友一直鼓勵我,沒事,你要是缺錢,我們都在呢。感謝我所有的朋友,友誼偉大。
二.獨自在外,面對權威的態度。
學校的老師,工作時的老板上司,房東等,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對的群體,我的建議是不卑不亢,但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權利,如果遇到侵權或是侵害自身底線時,要勇敢地表明立場。也祝大家生活各方面順利。
三.父母關系
最近朋友圈熱傳“留學生為做番茄炒蛋,讓父母深夜起床拍視頻”的話題。說實話,我作為一個淚點很低的人,看哭了。但我也承認,起碼我是不會和男主人公一樣做同樣的事情。之前在國內和父母隔著年齡的代溝,在某些時候已經難以交流。現在更是隔著山水8929KM的距離,那些之前同在屋檐下未曾被發掘的爭吵點被放大了無數倍。
第一個晚上,我的父母因為我取不出錢,并且在我解釋無效的情況下直接開始把所有責任全部推給我。他們事后向我道歉,說明我的開戶行和另一家銀行互相推卸責任,他態度強硬地留在銀行:“不解決這件事情,我就不走了。”最后領導出面,打了很久的電話,兩個銀行協調共同解決的。我這才知道為什么銀行能夠那么通情達理地給我列出一張交文件的單子。
有一個朋友的父母每次給她發消息,但凡沒收到回復就會很著急,接著持續不斷地聯系孩子,給朋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在我大二的時候,有一位出國的學姐的母親找到學校,進了我們寢室找學姐的同學,因為她聯系不上自己的孩子了,看著在寢室里眼圈泛紅的母親很是觸動。后來發現因為那位學姐出去旅游了,也沒來得及回復消息。
無論父母對孩子是哪種形式的關懷,都是愛的表現。對彼此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愛,總是好的。
如果您想知道更多關于我在法國的故事,歡迎關注專題
如果您想看另一篇文章,不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