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隔三差五就有人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爸媽”:
想和伴侶恩愛打鬧時,爸媽來了;工作開會忙成狗的時候,因為錯過了媽媽一個電話而被“奪命追魂call”;
每條朋友圈下面都有媽媽搶占沙發勸你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對著你問寒問暖絲毫不顧及你伴侶還在身邊的尷尬……
想想都有點小哆嗦。
這些父母永遠把兒女當小朋友,總是圍著兒女轉,直讓人喘不過氣。
他們經常慈祥地說:我這一輩子啊,都是為了你。殊不知,不懂得放手的父母,害了自己,也犧牲了孩子。
△
有很多父母,在孩子成年后都不愿意剪斷臍帶。
網易新聞懟人短視頻節目《說說而已》中有位網友哭訴,母親總是要求頻密地和他通電,而他已經上了大學,希望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他希望母親也能擁有自己的生活,但他不知道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但打電話跟下面的比起來,也算不上凌厲的控制。
數月前有一則令人哭笑不得的新聞:28歲的郭先生和妻子黃小姐新婚燕爾,正打算美滋滋地開啟二人世界。
妻子過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小兩口好不容易才說服岳母單獨搬出去住,不過他們給老人配了備用鑰匙,以便偶爾來看女兒。
但誰知道老人每天打卡,兩天來一次,一呆就一天,小兩口想獨處的美夢破滅了。
在家不敢放松,出門逛街看電影都得捎上老人,又尷尬,又不好意思直說。
更夸張的還有,有婆婆要連兒子媳婦的蜜月都要跟著去,她說“我只是想做好后勤工作照顧你們,蜜月旅行的費用我來給都可以!”
這樣的關心,只會讓孩子“亞歷山大”。
幾年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做過一項調查,3328人里,76.5%的人表示身邊過度干涉子女的父母很多,90.2%的人感覺父母這種做法會給子女帶來很大壓力。
面對子女的逆反,父母們深感委屈:
還不都是為了他們好,為什么他們拒人于千里之外?
為了兒女連自己的生活都犧牲了,為什么他們還不諒解自己的苦心?
明明已經傾注了這么多心血,為什么兒女還是成不了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在這些父母心中,孩子從來沒有長大過,永遠需要呵護照顧。更有甚者,沉浸在孩子童年時期的親密經歷不能自拔。
他們無法接受孩子長大后逐漸疏離的落差,于是希望用更多的愛施壓,以為一如既往地付出得夠多,甚至越來越多,就能填補溝壑,就能保持親密。
還有一層因素是——不敢。
當父母的世界只有孩子,一旦脫離了孩子的世界,父母的生活就會立即崩潰,因為一無所有了。多么可悲。
如果父母整天灌輸“我的生活沒有自我”的信息,孩子以后也很容易認為,他的自我生活也是可以輕易放棄的。
△
父母能攔得住一匹狂奔的野馬,卻攔不住羽翼漸豐的孩子振翅。
成長、獨立不是不愛或背叛,孩子只是長大了,要去開拓屬于自己的天地,筑建自己的巢窩。
壓力越大,反彈越猛烈。
重慶的周某夫婦對孩子關愛有加,連工作單位都特意把妻子和兒子安排在一塊。
于是,每天兒子都和媽媽一起上下班,一起工作,一起吃飯。兒子平時很乖巧,但終于有一天一言不發離家出走了,嚇得夫婦急忙報警。
“還不是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兒子的動態么!”周爸爸絲毫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有問題,兒子被找回來之后,面對父母的焦灼態度冷淡,堅定表示希望父母不要管他。
兒子都離家出走了,父母還不知道問題所在。
△
懂得反抗的孩子保護了自己的領地,而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的溫室花草則很危險。
父母過度愛護孩子,也等于剝奪了孩子獨立生存的機會。
今年的夏季日劇《過度保護的加穗子》正是一個關于巨嬰教育的故事。
女主角加穗子的成長走的是“無菌路線”,在媽媽的重度保護下成長,雖然家境算不上富可敵國,但20多歲的她從來未嘗過愁苦滋味,也是聽媽媽的話的好寶寶。
她的人生是怎樣的呢?
每天早上都要媽媽在兩套衣服中幫她選出一套好看的;
上學下課一日三餐都由媽媽包辦,從來沒有自己去過車站;
一年要在媽媽的娘家辦生日會,親戚齊聚給她慶祝;說話時,三句話中有兩句是“媽媽說”……
等到大學畢業要找工作了,也由媽媽給她畫好面試地點的路線圖和指引,妥帖周到。
不過沒有做過兼職的她處處碰壁,一直找不到喜歡的工作,而她也不知道工作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要工作。
這是她發自內心的疑問,因為她從來都不需要自己動手做重活,自然不能理解工作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而媽媽眼見女兒找工作失利,竟然就干脆說“找不到的話,那咱們不找工作了,我們改做新娘進修,學習怎么嫁個好男人做個好妻子,這也是一種人生活法呀。”
當爸爸試圖說服媽媽的時候,媽媽義正辭嚴地說“我不想讓她嘗試失敗的滋味!這個世界不知道會發生什么!”
對啊,世界很殘酷甚至很險惡,但是這種保護能持續多久?
從小被拋棄,靠自己打工過活的耿直男主對女主的初始評價是:“就是因為有你這種被過度保護的小孩,日本才會墮落的!”
這位媽媽沒有考慮到,當她沒有能力繼續保護加穗子的時候,加穗子的人生將會宛如失去帆的船,沒有方向,沒有抗衡風浪的能力。
到了那時候,她沒有獨立能力,沒有工作競爭力,整個人生除了依附丈夫別無選擇,這是多么可怕的境地。
而父母則更不好過。惶惶度日,生怕花兒沾到一點露水,不敢松懈。若真的風險爆發,眼見孩子無力抵抗困難,難以想象將會多么傷心痛哀。
“無菌”會令人失去“免疫力”;愛之,也可以變成害之。
△
有張有弛,懂得該放手時就放手的父母,才能養出靈巧的兒女。
王菲是一個榜樣。
此前竇靖童發新專輯時調皮地用了表弟的照片當封面,很多人都說她這個人太好玩了。
竇靖童給人最大的感覺是活得自然從容,忠于自己的愛好,有才華,有禮貌,溫柔地面對世界的一切。
記者問她老被問媽媽的事會不會膩煩,她說:不會,我父母就是我父母,沒必要躲避。
采訪結束會把椅子放回原位,打翻了咖啡會幫忙清理,毫無架子。能成長成這樣,這可不全是因為有錢可以任性。
王菲把竇靖童當成朋友來對待,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和愛護。
在她的育兒哲學里,管束和松手達成了高度平衡,給孩子圈了一片讓她自由的而又相對安全的空間。
她會在竇靖童晚上回家遲到一分鐘就馬上找她,也會在她跑去紋身之后不動聲色地說一句不后悔就行。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這一點,王菲已經做到“超標”,她自己的世界多姿多彩、無比豐富,她的事業有聲有色,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忠于自己的宗教信仰,花了不少力氣做慈善,這些都是言傳身教。
看到一句描述王菲親子關系的話說得特別好:幼兒時擁抱,少年時引導,成年時并肩。
私以為,這三種狀態叫“剛剛好”,是親子關系中最理想的狀態。
△
面對全身心為了自己的父母,孩子往往是左右為難的:希望父母可以去追尋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要再把精力傾注在自己身上,很不喜歡他們這個樣子,卻又不知道如何跟他們說,怕話說出來傷了他們的心。
但請不要憋著并放任這種狀態持續下去,試試做點什么。
幫助他們找到新的寄托,屬于自己的樂趣,將他們的喜怒哀樂與兒女解綁。
比如教他們使用智能手機,讓他們在網絡上看到更豐富的世界。
比如鼓勵他們培養新的興趣,彈彈琴、唱唱戲都是好事。
比如給他們買一只寵物,狗之類的。
在他們過度關心的時候,提醒他們,但也請耐心地對待他們,向他們反復說明自己的心意,不要傷了老人的心。
△
任何關系都講究平衡。
父母以愛、犧牲為名的全盤付出,很可能逼著兒女與自己越來越疏遠的源頭。
怎么給孩子足夠而又舒適的愛,是需要一生探索的命題。
父母不可能為孩子走完他人生所有旅程,孩子總要長大,總有他需要獨立的那天。
遠遠地看他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不也很好嗎?
如果還來得及改變,可以考慮現在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