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性質,自然也就成了企業的內培師,經常的要組織培訓,給員工上課。
企業內培么,自然和學校教育不同,下面坐的不是對老師言聽計從、甚至佩服萬分的學生,而是一個個有經驗、有自己思考的成年人,何況很多人都是在不情不愿的情況下來參加培訓的。
所以,內培師在課堂上常常遭遇各種挑戰。以我個人的經驗,在業務性、知識性的培訓上,內培師只要有點經驗、有點功力,基本上可以應對自如。比較麻煩的是那些實操性質的技能培訓,如銷售類的,不可能有100%成功率,遇到的質疑就很多:你讓我學這個有什么用啊?遇到難纏的客戶還不是無效。很多刺頭學員甚至把火燒到講師這里:你行你上啊,你未必有我厲害呢!這就讓講師很尷尬了。的確,又會做又會講的講師有,但是少數。而且,這有點象科學上的不可證偽命題,就算講師親身出馬,這次解決了這個問題,下次未必能解決另一個難題。學員“u can u up ,no can no BB”的質疑始終存在。
這真是一個讓人感到有點頭疼的問題。往常,我遇到這樣的質疑時,往往這樣回答:誰說只有世界冠軍才能當世界冠軍的教練?只能說,世界冠軍去當教練,培養出世界冠軍的機會要大一些!
話雖這樣說,其實,內心還是有一些底氣不足的。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10000小時理論,即:要取得成功至少要經過10000小時的專業訓練。當然,這并不是說,任何人在某一項專業或技能上花了10000個小時,就能成為專家了。那樣會鬧出“我都睡足了10000個小時了,怎么都沒有成為睡眠專家?”這樣的笑話出來的。
我理解的10000小時理論,是一定要有足夠的刻意練習,積累到一定的階段,你就可以成為專家了。注意,最重要的是刻意練習,而不是時間。在刻意練習里,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即時的反饋!而誰來提供即時的反饋呢?這就是教練或導師的活了。他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冷靜的檢測你的行為,他們是依據一定標準來評判你的訓練成效,從而指出存在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么一個世界頂尖高手,還是需要教練或導師,哪怕這個教練或導師自身在技能上是這個行業的頂尖人物。
想通了這個問題,同時我也想明白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遇到學員的質疑時,我們也要反思,這門課程是不是設計出了客觀、可衡量的標準來評價學員的學習行為,否則也是不符合刻意練習的要求的,學員的困惑也將始終存在。
這個時候,我們就得老老實實承認,我們的課程設計有問題,還需改進!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異類》讀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