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匯市,或許你會聽過兩個詞“杠桿交易”和“保證金交易”,頓時一臉茫然:究竟哪個才是正確的呢?
其實,兩種說法都沒有錯的,只是著重點不同而已,另外杠桿和保證金還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呦。下文筆者將帶領大家一窺究竟。
杠桿與杠桿交易
通俗來說,杠桿就是借了別人的錢,即存在負債。外匯杠桿是指資金放大的比例,你可以用少量資金去操作大量資金進行投資。比如你只有1000美金,但你用它去買100000美金的外匯合約,那么你此時的杠桿比例為100:1。
一般外匯平臺會提供不同檔次的杠桿供投資者選擇,杠桿比例從50-400不等,其中50、100、200、400最為常見。也有一些平臺提供超過400倍的杠桿,但這種平臺不受正規監管機構監管,風險控制也就沒那么好,不建議在這類平臺進行交易。
杠桿交易賦予了投資者以小額資金博取大額收益的機會,比如歐元/美元從1.1750波動到1.1755,持有一手不帶杠桿和帶杠桿多單的投資者都掙取了5個點的收益,但因為后者初始投資金額小,所以收益率更高。需要注意的是,杠桿交易在放大收益的同時也放大了風險,如果行情朝著與預期相反方向波動,投資者的損失也是成倍的。
保證金與保證金交易
保證金是指為了保證履行某種義務而事先繳納的錢,其實質是信用押金,外匯保證金即是繳納給經紀商以用于開倉和維護倉位的資金,這和向銀行借款需要提供相應的資金財產證明沒有本質的區別。
外匯保證金交易也叫按金交易,是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金融機構與個人投資者之間進行的一種即期或遠期外匯買賣方式,其同期貨交易類似。在進行保證金交易時,投資者僅需要支付0.5%~20%的按金,就可以進行100%額度的外匯交易,即所謂的“以小博大”。
保證金交易要求門檻低,但要真正獲利卻是需要經驗、信息以及運氣的三重結合。因為其具有雙向交易、放大、利差返還的特點,使得廣大投資者投身到此類交易中來。
杠桿與保證金的聯系
乍一看杠桿交易和保證金交易都有放大交易的特點,現實生活中也不必刻意區分。實際上兩者的落腳點有所不同,前者強調資金放大功能,后者則強調預付資金。一個公式清晰地描述了杠桿和保證金兩者的關系,即:
保證金=建倉價格*交易手數*合約/杠桿
譬如我們需要在匯價為1.1750時買入1手歐元/美元的標準合約,當杠桿比例為100:1時,需要墊付的保證金為:
1.1750*1*100000/100=1175美元
而當杠桿比例加大至200:1時,需要墊付的保證金為:
1.1750*1*100000/200=587.5美元
可知,當合約價值一定時,保證金和杠桿成反比。當杠桿比例越大,需要的保證金越少,反之亦然。
實際操作中保證金相關應用
在實際操作中,已用預付款即是我們在上面說的保證金,另有凈值、余額、可用預付款、預付款比例相關概念絞合在一起。事實上,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表述如下:
凈值=余額+獲利
可用預付款=凈值-已用預付款
預付款比例=凈值/已用預付款*100%
其中,當不存在未平倉合約時凈值和余額相等;已用預付款和可用預付款與平臺杠桿的大小有關;預付款比例通常是大于100%,否則可能引起強制平倉。
綜上所述,杠桿交易和保證金交易是兩面一體的東西,杠桿的選擇不同又影響到保證金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