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如去賣肉夾饃。”
“嗯?”
“賣肉夾饃都比干現在的賺錢?!?/p>
“這個,額,好像沒有什么可比性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錢就有文化......”
“這個.......”
“看到我父母這么辛苦,我卻無能為力,只覺得賺錢讓他們更輕松。”
于是,我沒有反駁了。
但這段和朋友的對話,又驗證了一個又一個想法,也是很多人深陷其中的思考困境。
? ? ? ? ? ? ? ? ? ? ? ? ? 讀書,為了什么。
這里的讀書,含義很廣。可以說是學習知識,可以說是為了獲得文憑,也可以說是做所謂的學術研究。你能想到的,我覺得都可以包括。
為了飛黃騰達,為了賺錢養家,為了實現夢想,等等。每一種目的都很正常,并且我認為并不沖突。誰說讀書人不能想著賺錢,誰說賺錢就俗不可耐。但是,讀書,意味著什么呢,它帶給你的改變是什么呢。
最近微博上看了兩個視頻。
第一個是張雪峰老師在《演說家》里面的演講,針對考研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每一個公司說不看學歷,但是世界五百強公司并不會去齊齊哈爾大學招聘。殘忍卻無法避免的事實??佳?,或者說學習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但有時真的可能是最便捷的路。每一代人都在努力的改變命運,想要比上一輩更好。卻又多少人依舊在原地踏步。
第二個視頻是一檔綜藝節目,一HR就985之類的名校學生表現抨擊了一下前來應聘的某學生。她講話很刻薄,或許有點以偏概全,但是核心是,當你讀到某個境界,當你身處某個地位,你應該有著相應的能力。你說985可以代表名校,博士可以代表最高學歷,但最應該代表的是相應的思考能力和處事能力。所以市場,名企等等看重的是這些標簽背后的含義。當然,你也可以手握一手好牌,卻把它打爛。
公眾號文匯教育近日發表一篇文章,題為《研究生畢業收入不如賣麻辣燙的,這樣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了么?》每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自己的小日子,這是令人開心的。這背后有他的努力和頭腦,但一個人卻仍在糾結賣麻辣燙的賺的比自己多,這才是中國教育的悲哀。
會有人說,現實打敗了夢想。
現實是什么,無車無房無對象?
夢想是什么,行業領頭人?叱咤風云的金領?還是守得一家幸福安康?
真正打敗夢想的永遠是你自己。不要什么都怪現實,現實不背這個鍋?,F實只是給你上了一課讓你更加清楚認識自己。學生時代學的政治忘了么,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大現實你無能為力,自己的現狀是自己造成的。
都彷徨過,懷疑過。
王桑出國留學三年,旁邊人似乎已經進入人生正常軌道,結婚,買房,還貸,生子。我們還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我問過王桑,你說那些以后,包括你在內的,想留高校的,都是出于什么想法。為了社會地位?還是真的為了學術研究??墒乾F在的中國高校,以論文為標桿,每年產生多少的論文。到底論文的意義在哪里,轉變為實際生產力么?可是,又屈指可數。很矛盾的命題,我們兩個小年輕真的探討不出來。面對周圍朋友的狀況,我們也是亞歷山大的,王桑更是,他努力的想讓這三年的一切都有意義。我也堅信,因為能力是不斷提高的,夢想是自己實現的,路是自己走的。
我跟王桑說,不要懷疑自己的選擇。雖然三年后,我們才會重復現在朋友的這幾年,但出國除了給自己鍍金,但更應該拓寬自己的視野,擴大人脈,豐富自己思維。這才是受益終身的。
在那哀嘆命運不公的,是能力配不上夢想,而又不愿改變的。
好像扯了很多自己的事。有些想法可能片面了,畢竟自己經歷的太少,也只能隨心所想,寫下這些支離破碎的觀點。
? ? ? ? 原生家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還是回到那段對話,想說的第二個想法是,一個家庭和一段生活背景對孩子的影響,會在成年以后逐漸顯現出來,具體表現為三觀,為人處事等等。
比如,我的家庭,父母體制內,安逸是一輩子的追求,小時候不覺得,大學也沒啥感覺,大家也不會討論錢啊啥的,進入社會了,你就發現不一樣了,不同生活背景的想法不同了,當然,我追求穩定的傾向開始很明顯了。
那段對話的朋友,父母早年來魔都打拼,成果累累,但辛苦是一定的,所以朋友才會要用金錢消除這種辛苦,尤其在自己還背負房貸的情況。
我沒有說什么樣的家庭好和不好,只是說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的。它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和處事,從而過上不一樣的人生。
身邊有各種各樣的人,我享受著和他們的接觸,讓我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世界。
生活就是這么奇妙,有時讓我們開心,有時又欲哭無淚。但是,這正是令人興奮的地方。
我們會變得更加成熟,也有可能世故。
但知世故而不世俗,才是最大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