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統(tǒng)籌:www.duleme.cn
·
本文書單
《動物精神》
《讓創(chuàng)意更有黏性》
···
我們都生活在故事里。
這不是一句裝X的文青座右銘,而是心理學界觀察到的結果。社會心理學家羅杰·尚克和羅伯特·埃布爾森認為,故事,以及講故事,是人類知識的基礎。
我們時常感慨人生如戲,不是因為歲月催人老,年紀大了感慨多;而是相比瓊瑤阿姨的小說,真實生活的確更狗血。曾經(jīng)有朋友跟我講他如何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找到從未謀面的生母;有朋友吐槽自己無奈的愛情經(jīng)歷。有朋友真的因為追求人生的愛好而毅然決然放棄一切,成為北漂;也有朋友生活在繁華的大上海,柔聲細語地講著吳儂軟語,卻也曾在大西北度過童年時光。
如同《西部世界》中那個經(jīng)典的設定一樣,男主角給每個人造人設定一個背景故事,不為別的,就為了讓他們的記憶與情感像人類一樣,生根于故事當中——故事如同種子,當它變成蓋過頭頂?shù)拇髽鋾r,已經(jīng)裹挾著復雜的記憶和閱歷,無法分割。
在一本名叫《讓創(chuàng)意更有黏性》中,兩位作者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來說明“故事”對于我們記住一些信息有多大的影響。
加州大學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志愿者學生分為三組。對第一組人,實驗者告訴他們,設想自己生活中一個未解決的問題,然后認真思考該如何解決,解決過程是怎樣的,解決之后是怎樣的。然后,這組學生就被送回家了。
第二組學生,留在了實驗室里。他們被要求,必須找到當初造成這個問題的那個事件。仔細回憶這個事件的發(fā)生過程,當時你在哪,在做什么,周圍是什么環(huán)境,等等。
第三組學生也被留在了實驗室里,實驗者要求他們想象問題已經(jīng)解決之后會發(fā)生什么。他們不需要考慮解決問題的過程,只需要想象結果,想象如何從結果中吸取經(jīng)驗。
一周后,第二組和第三組也被送回了家。此后,這幾組學生每天都需要花5分鐘時間,按照在實驗室指定的方法,模擬如何解決某個具體問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他們之中,有一組越來越出色:那就是第二組。
其實道理不難理解。在這三組學生當中,只有第二組人真的進入了解決問題的模擬狀態(tài):從事件導火索開始梳理,把前因后果都搞清楚。這在心理學中被稱作心理模擬。
心理醫(yī)生在治療人們對特定事物的恐懼時,往往就采用這樣的辦法:害怕蜘蛛嗎?來來,閉上眼,想象有一大只爬在你手背上……然后通過一步步推進,心理醫(yī)生可以漸漸了解造成這種恐懼的根源在哪里。
作者認為,故事,恰恰就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模擬。
我們在看電影時,往往會將自己代入到角色當中。看到最后,我們早就不是純粹的觀眾了,而是一種介于旁觀者與參與者之間的存在。盡管電影中的事情沒有一件真實發(fā)生了,但我們卻感觸良多,好像剛剛經(jīng)歷了人生的巨變一樣。這個過程,就是我們的心理模擬。
有些人透過人生閱歷得出這樣的結論:真正容易令人信服的,不是編織精妙的純謊言,也不是推心置腹的說實話,而是虛實相合的故事。現(xiàn)在看來,這個觀點也能從心理學的角度得到印證——心理模擬特別具有感染力:它可以讓人從虛假中體驗到真實。恰恰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才最令人著迷。
我們透過虛實結合的故事認識這個復雜的世界。
故事,尤其是關于別人的故事,現(xiàn)代社會對此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叫做“八卦”。有了八卦,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周邊世界。
在2013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阿克勒夫·希勒的《動物精神》中,作者提到了社會心理學家們對講故事的著迷和研究。
如尚克和埃布爾森強調(diào)的那樣,人類的交談總是以互相提醒的講故事方式進行。一個人講一個故事,就會激發(fā)另一個人想起相關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又會使第一個人想起另一個故事,如此不斷回想提醒,形成很長的反饋序列。我們在講故事時激起另一個人的反響,會由衷地感到高興。交談總是會從一個話題轉(zhuǎn)移到另一個話題,不停地轉(zhuǎn)變。這看似隨機無序,實際上卻是一種內(nèi)在的構思,這種構思對人類知識至關重要。交談不僅是一種易于被人接受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還能強化我們對相關故事的記憶。我們忘掉的往往是那些我們從未向他人復述過的故事。——《動物精神》
回想一下,誰不喜歡這樣聊天呢?
和朋友聊起一件趣聞,可能就會有另一個人想起與此有關的其他事。別人的話題往往能夠激發(fā)我們記憶中的其他故事。如果聚會中外向性格的人多些,就能看到這樣的場面:兩三個人同時想到不同的新話茬兒,迫不及待地要分享出來,滿屋子充滿了談笑風生。
而對于內(nèi)向的人來說,這也是極好的聊天技巧——想不到要說什么,那就接著對方的主題找共同點吧。八卦、談資,這些看似無關痛癢的內(nèi)容,恰恰是我們最重要的信息交換方式。
八卦的是故事,
嚴肅探討的是故事,
回憶的是故事,
憧憬的同樣是故事。
如果有心仔細觀察這些故事,你會發(fā)現(xiàn),但凡有故事性的信息,大部分都和娛樂有關。這里所謂的“娛樂”并不是說故事本身一定是喜劇類型,而是說,聽別人講這些故事,聽者樂在其中,身臨其境。這就像看電影,讀小說一樣。劇情可能跌宕起伏,甚至虐心滲人,但觀眾還是體驗到了娛樂的快感和刺激。如同作者在《讓創(chuàng)意更有黏性》中提到的:當孩子們說“給我講個故事”時,他們要求的是娛樂而非教育。
說到這個,這個月又有不少故(mei)事(ju)可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