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1日,剛下過雨的天氣格外涼爽,清晨七點多鐘,我和同事相約坐公交到城關西韓樓村去扶貧。先乘3路車到張營街十字路口,然后往北徒步四公里,到了大隊部。領取相關資料后,扶貧專干常女士帶領我們走村入戶,逐一登門核對信息。
我結對幫扶的這個家庭,共有兩口人,都是年近八旬的老人。
在常女士的引導下,踏著雨后泥濘小路,我們走進西王寨韓樓自然村。正是初夏時節,一眼望去,村子里,到處綠意盎然,池邊溝畔,樹木的葉子綠得發亮,野草也在旺盛生長,一戶人家院墻上纏繞著絲瓜的藤蔓。真是滿目青翠!同伴在前面走,我慢悠悠地走在后面,想細細地欣賞田園風光。七拐八彎,終于來到了這家門前。人不在家,大門鎖著,常女士讓我們稍等。不一會,從東邊由遠而近,走來一位頭發花白,身形瘦小的老婆婆,常女士對我說:“就是她,這家的”。我走上前去,迎面叫了一聲“大娘”,她熱情地拉住我的手,一同走進院子。
這是個農家小院,座北朝南三間堂屋,東廂房是兩間低矮的灶屋,西邊是紅磚砌起的圍墻,也并不高大, 院子西邊的墻根下放著一些閑置的農具,北墻邊散落著幾許干枯的柴草。進了堂屋,正對屋門放一張小床,大娘招呼我坐下,她又忙著去倒茶,我拉她坐下說:“不用了,我不渴“。心里想:我是來“扶貧”的,怎能給人家添麻煩?
大娘拿來一個小板凳放在門邊,面向我坐了下來。我與大娘寒喧幾句,隨即引入正題。我問道:您家幾口人?幾畝地?有勞力多少?平時的經濟來源是什么?生活上花費靠什么?享受低保嗎?知道351和180嗎?……大娘一一作答,神色越來越凝重。我看到她一邊說一邊不停地搓著兩只手,似乎對自己家的窘境很難為情,很無奈。我又問:那么今后有什么打算呢?有掙錢的門路嗎?……她嘆氣道:“有啥辦法呢,我今年七十八了,身體也不好,老伴也七十六了,有腰疼病,不能負重。”我聽了心里沉甸甸的,拍拍她的手背,告訴她,我今后會常來的。我把手機號碼寫在一張紙上交給她,同時也記下了她家的號碼,準備與大娘告辭。
? 走出村子,時近正午,微涼的風吹在臉上,我感覺眼晴癢癢的,用手輕揉,發覺眼眶都是濕濕的。水泥路兩旁生長著高大的楊樹,樹葉婆娑,好像在對我訴說,世代農人的艱辛與遭際。
? 曰光透過薄云照射大地,我擦拭迷離的淚眼,告訴自己:現在正是個好時代,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扶貧路上我不孤單。只要大家齊心協力,曙光在前,脫貧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