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7

今天的是很多也很雜,頭暈的厲害,明天還有重任。早點休息。

讀完本文約需25分鐘


各位好,今天我們來講一本非常新的書,叫作《跨越不可能》。這本書教我們怎么樣去實現挑戰性的目標。如果你把這本書讀完,你會發現,這本書甚至是尼采哲學的一個心理學的應用。


為什么說到尼采哲學呢?就是尼采告訴大家要做超人,你不能夠甘于平凡,你應該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到最大。那怎么才能夠做到跟別人完全不同,成為一個超人?這本書就是對尼采哲學的心理學的應用。它從心理學的角度,告訴我們怎么樣一步一步地實現那些別人做不到的,或者自己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不可能的事。


作者把“不可能”分成兩類,第一類用大寫的I來表示,也就是Impossible(不可能的)。這個大寫的I代表的是幾乎沒有人做過的事。比如成為世界冠軍,成為世界首富,成為發明了一個東西的科學家、發明家,這是大多數人沒有做過的事,是大寫的I。人這一輩子能夠做一件這樣的事情,就非常難得了。


另外一種不可能用小寫的i來表示,就是你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比如,你覺得自己一輩子就應該打工,你覺得自己肯定不能夠創業,但是萬一你一試,結果發現竟然成功了,那你就實現了一個小寫的i。對我們來說,這兩類“不可能”都是一些挑戰性的目標。那怎么樣才能實現它們?


作者分享了他的經驗。他是一個極限運動的記者,曾經有一段時間一直做極限運動的采訪。要想跟這些極限運動員搭腔,首先就得跟他們一塊兒玩。所以他為了完成自己的這份工作,天天做挑戰自己極限的事情。他發現,心流的背后有大量神經生物學的原理——他是一個愛研究的人,之前寫過很多書,有一本非常著名的關于創業的書《創業無畏》就是他寫的。


他綜合了自己對這些極限運動員的研究、自己的親身體驗,以及對很多的專家的采訪后,總結出挑戰不可能的四個要點:第一,動機;第二,學習力;第三,創造力;第四,心流。就是當你能夠在心流的狀態下發揮你的創造力和學習力,并且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動機讓你持之以恒的時候,你就能夠實現各種各樣不可能的事情。大家在聽這本書的時候,會覺得有很多地方很耳熟,因為我們講過《堅毅》《心流》,所以你可以把這本書理解為,我們之前所講過的很多知識的綜合運用。當然,這本書也有它的創新之處。


首先我們講動機這部分。這部分有三個要點:驅動力、堅毅力,還有目標設定。人的驅動力分成內在驅動力和外在驅動力。有時候外在的驅動力很管用,比如,我們問很多管理者,你怎么管好你的員工呢?他說,只要罰款、發獎金,用錢來激勵員工,員工的動作就變得非常快。這個聽起來是有道理的,我們在生活實踐中也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現象。


但是心理學家認為,在一個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之前,錢是最有效的。外在的恐懼和貪婪所造成的驅動力是外在驅動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甚至研究出了一個數值:對于年收入7.5萬美金以內的美國人來說,用錢來驅動他們做事是非常有效的激勵方法;但對于年收入超過7.5萬美金的中高收入人群來說,你再用錢來驅動他們做事就不管用了。這種情況下,內在動機就會變得更加重要。


那么一個人內在的動機來自哪兒呢?好奇心、激情、使命感、自主性和掌控力。這五點是我們內在驅動力的來源。


首先說好奇心。就像達·芬奇一輩子追求的都是一個純粹求知的樂趣,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能夠使得我們的頭腦變得更幸福。因此,當你能夠培養出純粹求知、挑戰的樂趣,不為了錢、名聲和地位,只是單純地想把這件事做到最好,那么你的內在動力會被激發。


第二個就是激情。如果你希望獲得激情,書里有一個方法,就是列出一張25件事的清單。這本書的好處就是,作者給了很多實操的方法,你可以試一下。這25件事是什么呢?就是25件讓你感興趣的事。在這個世界上,凡是讓你感興趣的事,你就把它寫下來。哪怕這幾件事之間沒有聯系,八竿子打不著,沒關系,把它們寫下來。列出以后,尋找這些事之間的交集,發現哪件事跟哪件事之間有聯系。


比如我喜歡講課,喜歡掙錢,喜歡讀書,喜歡到處旅行,喜歡交朋友。我把我喜歡的事列出來,一求交集,最適合我的事就是講書——在講書的過程中,我能把人聚集在一起,自己既能讀書,又能給別人講。這就是求交集的過程。


你可以找到25件讓你感興趣的事,尋找交集,然后去攻克它的專業術語——如果你感興趣的范疇是心理學,那么你就需要去研究心理學的專業術語。研究了專業術語,你才有可能成為內行人,再和外界不斷地互動。我們后邊會有詳細的步驟,教大家怎么樣從外行人變成內行人。這是第二部分,激情。


第三個就是使命感。使命感對于一個人來講非常重要。“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天生對聯系和關心有需求,我們想要和別人產生聯系,我們想要關心別人。從基本的生物學角度來看,我們需要與他人產生聯系才能生存并且繁衍生息。因此,神經化學反應會促使我們去滿足這種需求。”就是當你去幫助別人,或者被別人幫助的時候,你內心涌現出來的那種暖流,那種開心的感覺,不是所幫的忙那么簡單,它會有很多附加值。


“從表現效率的角度來看,使命感可以提高積極性、生產力、抗逆力和專注力。此外,使命感是一種獨特的專注。使命感會將我們的注意力從自己(內在專注)轉移到其他人以及手頭的任務(外在專注)上。在此過程中,使命感可以對抗強迫性的自我反思。”什么叫“強迫性的自我反思”?就是當你缺乏使命感的時候,你聽到別人說風涼話,你就會覺得“我這樣做是不是不行,是不是完全做錯了呀”。


“這種強迫性的自我反思正是焦慮和抑郁的根源之一。使命感就像一個力場,強迫你去關注外部,從而保護你不受自己的情緒傷害,同時避免被不相干的激情所吞噬。更準確地說,使命感似乎降低了默認模式網絡。”什么叫“默認模式網絡”?這是一個心理學的詞匯,就是胡思亂想的大腦網絡。如果你什么事都不干,也不讀書,也不聽歌,也沒看電影,這時候你經常會浮想聯翩,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冒出來,這種狀態叫作默認模式網絡。


“使命感可以降低默認模式網絡的活躍度,提升了注意執行網絡的活躍度。”就是當你能夠有效地推進一件事情,這就是注意執行網絡在活躍。“最后,使命感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可以帶來外部援助。使命感就像戰斗口號,可以鼓舞他人,吸引他人加入你的事業。”你別忘了這個作者寫過《創業無畏》,《創業無畏》有一本姊妹書,就是我們曾經講過的《指數型組織》。那本書里最重要的概念就是MTP,就是宏大的變革的目標,這是你在創業之前最需要明確的東西。這叫使命感,使命感非常重要。


第四個就是自主性。就是一個人到底是在自主地做一些事情,還是受他人掌控去做一些事情。這兩種情況產出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樣的。大家都知道,谷歌有一個“20%時間”原則 ,就是每一個員工每周有20%的時間——大概就是一天的時間——隨便干自己想干的事。這些員工不需要干跟工作有關的事,甚至必須干跟工作無關的事,這樣才能保證谷歌的員工能源源不斷地冒出新想法。3M公司用的是“15%法則”,就是每個員工有15%的時間可以做和工作無關的事。我們今天經常用的3M便利貼,就是員工在這15%的空閑時間里發明出來的。正因為這個“15%法則”,他們手中擁有大量的發明。所以你要有自主性。


第五個就是掌控力。就是一個人能不能把挑戰和技能相平衡。如果這個人被不可能的任務徹底打敗了,被這個任務壓得太重,喘不過氣來,那他很有可能就放棄了;如果這個事特別無聊,每天在生產線上做著同樣的動作,那就沒有挑戰,也不好玩。真正好玩的就是挑戰和技能的平衡。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很容易達到心流的狀態。這是第一塊,就是驅動力。


第二個部分叫堅毅力。堅毅力這部分我們不用展開講了,大家可以去聽我們講過的《意志力》《堅毅》,這幾本書都是跟這個話題有關的。大家就記住一件事:堅毅是可以鍛煉的。堅毅的感覺就像肌肉一樣,我們既然可以鍛煉我們的肌肉,我們也可以鍛煉我們的毅力。這本書的作者給了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叫極限訓練法。比如你跑步已經累了,在快要結束的那一刻,給自己再加練400米、1公里。極限訓練法的效果很好。我最近跑步就是這樣,在快跑完的時候,教練會突然說,再加一個多少米的沖刺。這就是極限訓練,你到了極限以后,再突破一下,往往能強化你的堅韌力。


還有一個方法。一般人跑步的時候,遇到上山,可能會放慢速度跑上去,因為上山很累。有個教練說,只要遇到上山,我們就加速,養成習慣。后來在比賽的時候,大家就發現,他所訓練的學員特別勇猛。這種方法叫作樹立勇猛精進的目標。當你有了堅毅力以后,你就要去挑戰那些別人認為不可能的東西,比如加速跑上山,再比如那些打泰拳的人要拿手肘去打椰子,去挑戰極限。這都是培養堅毅的方法。


關于動機的第三個部分就是目標。我們真的需要設定目標嗎?有沒有實驗可以證明這一點呢?還真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找來兩群伐木工,一群伐木工沒有目標,隨便砍,憑著喜好自己砍就好了;又給另外一群伐木工制定了一個目標。后來他們就發現,無論你制定的目標是高還是低,有目標的這一組總是比沒有目標的那一組砍得多一點,有11%~25%的增量。


有人會說,這不是跟前面說的自主不一樣了嗎?自主不就是完全沒人管,自己干嗎?你注意,有目標不代表著不自主。你自己可以給自己定目標,目標幫助你提高效率,幫助你有一個可以奮斗的對象。而且如果你目標定低了,你還可以再往前努力一點。


目標可以帶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聚焦。這一點是我過去沒有想到的,是我在這本書里第一次看到的。“每一秒鐘都有上千萬比特的信息涌入我們的感官,然而,人的大腦一次只能處理大約7比特的信息,將一組信息與另一組信息區分開至少需要1/18秒。‘基于這些數據,’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中解釋道,‘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大腦每秒最多可以處理126比特的信息。’”就是我們的大腦每秒鐘只能處理126比特的信息。但是只要你的大腦在運轉,外邊的信息就會源源不斷地進入大腦。如果你沒有目標,你根本不知道把聚光燈放在哪個地方,你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樣好玩的東西弄暈了。這就是老子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當你把注意力一天到晚地全部集中在外在的世界上,就會被很多吸引你目光、精力的東西擾亂心智。


所以人需要給自己定高難度的目標。這個高難度目標,就是我們說的挑戰性目標。比如樊登讀書的挑戰性目標是“幫助3億國人養成閱讀習慣”。但是這個目標沒法指導你每天的生活,你需要把這個高難度的挑戰性的目標,拆成明確的、具體的目標,比如今年我們需要發展多少新用戶。再由這個明確的、可以看到的目標,拆成每天的待辦事項清單。這個作者說,就算他在學極限運動的時候,每天待辦事件清單也不超過8項。如果你一天能夠完成8件事,那你的效率一定不會太低。當然,不要把那些雞毛蒜皮的事都寫上來。把你認為這一天當中比較重要的8件事寫下來,做完一件,劃掉一件,再做下一件,你的效率就會提高。


那么,你要不要把這個挑戰性的目標跟別人說?這是個細節。比如“我想成為短跑世界冠軍”這么一個目標,要不要逢人就講?這個作者的建議是不要講。為什么呢?人的大腦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他講得多了,就覺得自己已經做過了。如果你整天跟別人說這個了不起的目標,說多了就麻木了,就會對這個目標沒感覺了。你會覺得這個目標似乎已經實現過了。就算真的實現了目標,你再跟別人說一遍,那種快感就沒有了。所以他不建議把這個挑戰性的目標跟周圍的人分享得太多。如果你分享得太多,你很有可能會對這個目標失去新鮮感。


驅動力、堅毅力、目標合在一起,就能調動你的動機。你如果無法調動出一個有社會價值的動機,你是沒法把一件事情堅持做下去的。


第二大板塊就是學習。學習的核心是一句話,叫作“你如何改善你看不到的東西”,這就是學習的意義。當你不學習的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行,你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盲區,你根本不認為自己的生活需要改變。而終身學習是唯一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讓我們不斷地看到自己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在學習的過程中,你需要一個真值過濾器(又稱真相過濾器,即用各種方法探尋真相的一種思維模式)。這是一種工具,能幫你判斷某種知識值不值得學習,能幫你辨別真假。


真值過濾器有很多種,比如這個作者的前輩告訴他,當你調查一個案子的時候,如果有三個人都說了一樣的結論,你才能夠相信這件事情是真的。結果作者發現,在幾個案子當中,有三個以上的人都說這個事是對的,但它實際上是錯的,報導是有失偏頗的。他覺得這個方法可能不行。最后他決定,如果完全不同陣營的人都認為某件事是真的,才能認定這件事是真的。這個世界是復雜的,認定一個真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這個書里也講到埃隆·馬斯克(特斯拉CEO)的案例。他的真值過濾器是什么呢?叫作第一性原理。比如你想算一下,把火箭送上天需要多少能量。那你就可以算一下把火箭送上天需要多少原始材料,在市場上尋一遍,最后就按照這個東西來指導決策。因為這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學的第一性原理。


那對于我來講,我的真值過濾器就是批判性思維。就是去思考它的公正性,反復地去對它進行可證偽的檢驗,你才能夠接受這么一件事。因為一般人最容易被例子說服,別人只要給你舉幾個例子,你馬上就信服了,覺得大師已經出現了,了不起。但實際上它能不能夠經得起批判性思維的檢驗,這是很重要的。


這個作者在書里給我們論證了閱讀的投資回報率。就是他徹底地論證了為什么要讀書這件事。這個作者是怎么論證的呢?他說,讀書劃不劃算,或者一種學習方式劃不劃算,取決于你花費自己的時間,交換了作者們多少時間。這就是一個交換。


“成年人平均閱讀速度大概每分鐘250個單詞,每篇博文的篇幅平均是800個單詞左右,這意味著,我們大多數人閱讀一篇博文平均需要3分半鐘。那么你在這幾分鐘里得到了什么呢?以我為例,大約是我3天的努力成果。”像他這么一個比較認真的作家,寫一篇博文,大概需要3天的時間,這已經相當認真了。這就是價值交換。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閱讀一篇雜志的長文可以獲得什么。你會在《連線》雜志或者《大西洋月刊》上看文章,這些文章通常篇幅是5000個單詞,這意味著,一般人要花20分鐘才能讀完。那么你在這20分鐘里得到了什么呢?我大概會花費1個月的時間進行研究,然后再花6個星期的時間用于報導,接著再花6個星期用于寫作和編輯。所以,如果你在我身上花費20分鐘的時間,作為回報,你可以獲得4個月的腦力和勞動投入。”


“但與寫書相比,這些都是小巫見大巫了。75000個單詞一般讀者要花5個小時讀完,那么花費這5個小時,你會有什么收獲呢?如果你讀完我上一本書《超人的崛起》,你大約可以獲得我15年的生命體驗。”就是他用15年的時間、心血,寫了這么一本書。


“此外,閱讀還會帶來另一種紅利:提升效能。研究發現,閱讀可以提升長期注意力,減輕壓力,防止認知能力衰退。閱讀也被證明可以強化同理心,改善睡眠以及提高智力。”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書都值得看,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總體來講,嚴肅的書和嚴肅的文章比起來,書的力量可能更大。當然我個人覺得,高水平雜志上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可能更有濃縮度。因為我知道很多教授發一篇嚴肅的文章需要多少年,他們會非常認真地去寫一篇文章,這也是可以學習的一個路徑。


作者有一次去一個魔術商店,他就發現那個魔術商店里擺著一些書。那個作者不明白,就問那個魔術商店的老板,這書是魔術道具嗎?老板說,不是。作者問,那為什么要把這書放在這兒呢?那個老板說了一句特別發人深思的話,老板說,書就是用來保存秘密的。所以我有時候會覺得,講書人像什么呢,講書人就像是把知識從書里釋放出來的那個人。就是有很多書很難,一般人根本不看,當這些知識被印在書里以后,就注定跟大多數人沒關系了。那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知識從書里釋放出來,給大家看。不要讓你書架上的書成為保守秘密的工具。


那么,怎么成為一個行業里的專家?作者給出了步驟。第一步,讀完五本書,在這個過程中允許自己一無所知。比如我當年希望研究《論語》,那我就去找來幾本解讀《論語》的書,在這過程當中,允許自己完全不知道,不要覺得丟臉,即使有很多詞不明白也不要緊。


“讀前三本書時,你無法對自己讀到的很多東西理解透徹。不要停,不要回到開頭重讀,不要去查你不認識的詞。秘訣在于不要太沮喪,堅持讀下去。”


“做筆記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我們的目標不是記下你認為需要知道的一切,我們只需要關注三件事。第一,如上文所述,把歷史敘述記錄下來,這給大腦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式來整理新信息,提高了學習速度。第二,要關注術語。如果一個專業詞匯出現了三四次,把它記下來,查字典。每次看到這個詞的時候,讀一讀它的定義。保持這種狀態,直到你一看到這個詞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第三點,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把所有讓你感到興奮的東西都記下來,這就是那些讓你直擊靈魂的詞匯、語句等等。”


這五本書不是隨便選的。“第一本書:你能找到關于這個話題最流行、最暢銷的書。無論是小說還是非小說,都不重要。我們的目標是找到樂趣。”我是怎么對《道德經》感興趣的?我在很小的時候,在《中篇小說選刊》上,讀了一篇小說,叫作《小說老子》。作者就是用小說的方式,寫了老子跟他學生的對話。我作為一個青少年,突然間對這個東西產生了好奇,覺得很有意思,這就是第一本產生興趣的書。


“第二本書:選擇一本同樣很受歡迎,但通常更專業、與主題相關性更強的書。這本書要么與所研究的課題有密切關系,要么就是直接相關。”它同樣是為了喚醒興奮感。我后來再讀第二本關于《道德經》的書,就是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因為南懷瑾先生很有趣,用口語化的風格寫書,各種典故信手拈來,你會覺得這人好瀟灑,我就把這本書讀下來了。


“第三本書:選擇一本關于這個主題的半技術性讀物——這本書仍然頗具可讀性,也很有趣,但可能略有些枯燥。這本書的思想建立在第一本書和第二本書的基礎之上,但其語言更加精確,并且包含了專業人士才能看得懂的細節。從這一步開始,你會對全局形成模糊的認知。”比如韓鵬杰先生的《道德經說什么》,或者像我那時候讀李零先生寫的《人往低處走》,就是講《道德經》的一本專業的書。你就慢慢地深入到這個領域里了。


“第四本書:我們到了正式的學習階段,這時候你要讀的是,關于這個主題的第一本真正深奧的專業書,它不像前三本書那么有趣,但它會讓你了解該領域真正的專家正在思考的問題,密切關注該領域目前的最新進展,了解該主題的來龍去脈以及當下大家正在研究的基本理念。”比如陳鼓應先生寫的《老子今注今譯》。


“第五本書:這本書并不總是最難讀下來的(最難的通常是第四本),但第五本通常是最難理解的。因為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直接了解該主題的未來,包括其發展方向及其發展節奏。這本書會讓你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比如你要讀《老子》的話,不是讀一句一句解釋的《老子》,而是讀老子哲學的提煉。這就是五本不同層次的書,把你帶進了一個領域之中。


不僅是《老子》或者《論語》,如果你喜歡的是攝影、極限運動、編程、無人機,你也可以從無到有地,一點一點地深入進去。首先把自己的頭腦武裝起來,這才是第一步。其實五本書讀下來不需要多長時間,你要是能把時間管理好,一兩個月的時間也就差不多能囫圇吞棗地過一遍了。


第二步,把自己當成白癡。你都讀了五本書了,但是不要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已經可以跟別人講了。不,你把自己當白癡,然后找專家來討論這些問題。


第三步,探索空白點。就是我已經問了一圈專家了,學術雜志我也看了,有哪些東西大家還沒研究過?是不是還有可以研究的新的突破點呢?


第四步,不停地提問。就是不停地問自己,不停地驗證自己頭腦中的假設。這就是胡適先生講的做學問的原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斷提問就是小心求證的過程。


第五步,找到敘事結構。人們的頭腦當中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模式識別。什么叫模式識別?你看到了蒼蠅、蚊子、蜻蜓,你看到了各種各樣飛的東西之后,就會想:這些東西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你發現它們都是昆蟲。當你找到一個模式,把它們放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覺得很舒服。人的內心就是這樣,當你能夠進行模式識別的時候,你就覺得很舒服。這時候你可以發表你的見解,跟別人探討。


你需要跟隨好奇心,再去閱讀五本書,然后不斷重復這個過程。如果你這樣一步一步地挑戰,去讀書、去采訪、去討論、去發表見解,然后再讀書,不需要多長時間,你就可以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大家如果愿意去實踐的話,各行各業的大門,都是向你們敞開的。


接下來就是培養技能。如何學會一些技能?剛剛我們說的那些是理論、思想,那如何學會一些技能?有一個叫蒂姆的人特別有意思。蒂姆干過一件事,他在很短的時間里,在一些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學習了13項非常困難的技能。比如演奏樂器,5天之內學會打架子鼓,跟專業的、知名的樂隊同臺演出,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蒂姆學習了如何駕駛賽車,學習了一門外語,在不會識譜、不懂節拍的情況下,給了自己5天時間,看看能否學會在舞臺上面對觀眾現場表演打鼓,“警察”樂隊跟他一塊兒配合,這是很有名的樂隊。他還學習了巴西柔術,也只給自己5天時間,要跟巴西柔術的冠軍在臺上決戰。他用這5天的時間就學一招——鎖喉。他發現,要想花5天時間把所有東西學會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學會一招制敵。于是,他在5天內拼命練鎖喉這一招。這就是蒂姆所做的這件事。


蒂姆說,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控制你的恐懼感。我們每一個人學任何一個新東西都會有恐懼感,比如讓你當著大家的面唱一首卡拉OK,這應該算是最簡單不過的事了,但是很多人不敢,即使在家練了很久也不唱。為什么?他怕丟臉,怕控制不住音調,跟不上節奏。蒂姆說,你要控制好恐懼感。


我們需要學習的技能有三類。第一類叫作顯而易見的技能。比如你想學講書,那什么是講書這件事顯而易見的技能呢?比如練好普通話,練好發聲,練好語言的節奏,練好說話的流暢度,練好你的邏輯,以及基本的批判性思維的思考方式,這是顯而易見的技能。這個大家都能理解,這一類是你要學習的。


第二類是令人不愉快的部分。每一行里都有很多令人不愉快的、不想學的部分。比如你想講書,你就要去讀一些很枯燥的書。因為如果你沒讀過那些很枯燥的、打底的書,你沒法理解這些看起來很愉快的書。很多人不愿意讀,那就會覺得講書很難。


第三類叫作尋找你的核心優勢。就是你要想擁有核心優勢,你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就像蒂姆,他未必把巴西柔術練到全國最好,但是他的鎖喉能夠練到全國最好,這也夠了,找到了核心優勢。以講書為例,你講書講了一段時間以后,你會發現你最擅長講哪部分書,你最喜歡的話題在哪兒。如果你在你喜歡的話題、愿意鉆研的話題中講到全中國最好,那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這三類技能,都是我們可以去學習的東西。


書里有一個80/20法則,就是如果你能在20%的重要的事情上發揮作用,就能夠產出80%的效果。這部分是關于學習的知識,我希望大家能夠按照這幾個步驟,好好地讀幾本書,成為某一個方面的專家,別人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夠做得到。


接下來,關于創造力的部分。什么叫創造力?創造力就是開發有價值的原創想法的過程。我們怎么才能開發出很多有價值的原創想法?這跟我們大腦里的三個網絡有關。


第一個網絡,叫作注意網絡。我們的底丘腦核就像一個注意力的聚光燈一樣,當你對一件事情產生注意力以后,它會立刻鎖定目標。假如你是一個研究昆蟲的專家,那無論你走到哪兒,你可能一眼就會鎖定昆蟲;假如你是一個乒乓球愛好者,那無論你走到哪兒,都會注意到乒乓球館、乒乓球明星的照片,你會非常地敏感。這就叫作注意力聚光燈,就是我們的注意網絡。


第二個網絡,就是默認模式網絡。我們普通人過日子,過到麻木以后的感覺,整天都是在默認模式網絡中進行。就是每天上班、打卡、坐地鐵、吃早餐、回家、看電視,沒變過。你不需要動腦子,你的大腦不會經受挑戰。


第三個叫突顯網絡。突顯網絡是我們大腦中的一個總開關,它會識別好想法、好素材,減少重復抑制效應。什么叫重復抑制效應?比如你第一次在你們小區里見到一個明星,覺得很開心。當你第二次在小區里見到這個明星,你會覺得“原來這人住咱們小區,怪了”。等到第三次、第四次見,那種興奮感就慢慢沒有了。這就叫作重復抑制效應。


重復抑制效應會導致什么呢?比如我們看天上的星星,覺得燦爛的星空很漂亮。小孩子心中會想:我想要了解燦爛星空是從哪兒來的。但隨著你每天晚上看,看了幾十年,重復抑制現象出現了,你覺得星星有什么好看的,失去了好奇心。大家還記得愛因斯坦是怎么說自己的嗎?他說,我只是把一個人童年時候的好奇心保持到了現在而已。大家8歲的時候都會關注星空,而他到了50歲依然在關注星空,沒有產生重復抑制效應。


而我們的突顯網絡,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時時刻刻重新觀察現在的生活,這就是創造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普通人容易見慣不怪,而具有創造力的人見慣也怪。見慣了,但他依然會認為,這件事情值得思考,值得研究,值得總結經驗。


當你能夠同時培養注意網絡、默認模式網絡、突顯網絡的時候,你才能打開自己的創造力之門。所以,想要擁有創造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這個作者給出了一系列提升創造力的方法。他給了七招,很有意思,這七招都有它的科學依據。


策略一,善待你的ACC。ACC是一個大腦中的部位,叫作前扣帶皮層。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頓悟時刻,比如你猜一個字謎,別人沒猜出來,你一下子猜出來了,這種感覺就是所謂的頓悟時刻。其實頓悟就是一種創造力的表現,所以很多關于創造力的實驗,都是用這種頓悟的游戲在進行研究。


“在觀察到一個最終能用頓悟的方式解決之前,人們的前扣帶皮層的活躍性增強了。前扣帶皮層在突顯網絡和注意執行網絡中都發揮著作用。如果我們發現什么有趣的東西,ACC會關閉默認模式網絡,打開注意執行網絡,以此開啟思考的過程。”


所以我們要搞清楚,是什么東西點亮了我們頭腦當中的ACC,什么東西讓我們的頭腦中的ACC保持活躍,保持生命力。因為只要它活躍、有生命力,你就會對周圍的東西有興趣,就能出現頓悟的感覺。答案是什么呢?答案是好心情。我特別怕在開會的時候吵架,我不是怕他們發脾氣,我是很明確地知道,只要吵架,參會的人就沒有創造力,因為吵架的人頭腦緊張,他的ACC不管用了,杏仁核開始啟動了。當他心情變得不好的時候,ACC就不管用了。所以好心情是非常重要的。


“好心情會提升創造力,壞心情則會增強分析性思維。”就是當你的心情很沉重、很壓抑的時候,你可以干嗎呢?算賬,算那些細節,邏輯推理,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你想要跳出來,有創意地解決問題,想要開開心心地講出一些別人想不到的東西,就做不到了。所以每次開會的時候,我就跟他們講,放松點,別生氣,有摩擦也不用生氣,因為生氣就代表著創造力的下降。


策略二,叫拓寬你的視野。大腦的左半邊更傾向于關注細節,而右半邊更傾向于關注全局。我們過去認為左腦負責邏輯思維,右腦負責發散思維,其實沒那么簡單。左腦更聚焦,右腦更關注全局。“在危機時刻,我們會關注細節。我們想知道此時此刻是否有解決問題的數據可用,我們會變得更相信分析和遵循邏輯,更傾向于選擇成功率高的、簡單的行動計劃。”如果一個人生而謹慎,天天充滿了危機感,那么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地分析各種各樣的細節。


“在放松狀態下,系統則會向著相反的方向運轉。我們的視角會更加開闊,更有可能開始思考更廣泛的語境,也更有可能動用右腦。”所以現實生活中,不要總躲在書桌后面,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周邊的世界,必要的時候反復這樣做。


策略三,非時間及獨處的重要性。什么叫非時間呢?這個作者把凌晨4點到早上7點半那段時間叫作非時間,因為這段時間是他摳出來的。別人在這段時間里還在睡覺,而他在這段時間里想干嗎就干嗎,哪怕他用這3個小時晃悠也行,不存在浪費時間,因為這段時間是他摳出來的。所以他改變了自己的作息,每天早上4點多鐘起來寫作,他覺得一點都不苦,反而很愉快,因為他找到了一些非時間。


重要的還不光是非時間,獨處也很重要。一個人如果能夠遠離干擾,每天留出90到120分鐘的時間獨處,你的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哪怕你身邊就一個人給你打掃衛生,或者就一個人在旁邊當你的秘書,實際上都是兩個人。兩個人就代表著社會,代表著你需要做社會要求你的行為、舉動,代表著你的一舉一動會被盯著看,而不是從自己出發考慮問題,不是在想自己應該想什么。所以獨處的時間是很重要的。


策略四,從陌生之處著手。“同樣會激發ACC,開始搜索更廣泛的想法,它擴展了我們的搜索參數,提升了模式識別系統搜索的數據庫規模。”


策略五,在盒子里思考。我們過去總說“跳出盒子思考”,他為什么說在盒子里邊思考呢?他說:“條條框框的限制可以驅動創造力。”有時候你會發現,限制的條件越清晰、明確,做出的創意越有效。你不要總是講“隨便想”“隨便說”,那很難出創意。給了明確的限制條件以后,往往能做出更有效的思考。


策略六,給大腦添加“彈藥”。“創造力需要模式識別,但是模式識別需要什么呢?答案是‘彈藥’。如果你不能定期向模式識別系統輸入新信息,那么大腦就會缺乏在想法之間建立聯系所需的彈藥。這就是為什么‘機會更青睞有準備的頭腦’。”這話什么意思?解讀一下,就是別光想,你也得讀點書。什么叫作“彈藥”?你見得多、看的案例多,就有了“彈藥”。未必所有好的點子你都得用腦子想出來,其實一輩子有那么幾件原創的事就了不起了,更多的好點子來自“彈藥”。


策略七,麥吉弗法。麥吉弗法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沒事去沖沖澡,轉換一下注意力。它來自一個電視劇的主人公,叫麥吉弗。這個主人公的創作者茲洛托夫注意到:“每當自己遇到難題時,所要尋找的答案,從來不會出現在顯而易見的地方,比如坐在辦公桌前埋頭苦干。相反,在開車或洗澡時,答案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為什么呢?“輕微的刺激活動(比如洗澡)會占據你大腦的意識。”洗澡的時候,水流在你身上,難道它不會分散你的注意力嗎?一定會,但不會占據太多。


“這會讓我們的思考進入‘孕育階段’,把問題從意識轉移到潛意識,而依靠潛意識解決問題要高效得多,其速度更快,效能更高,而且幾乎有著無限的內存。”好比一座冰山,水面上只看到那么一點點,底下有那么大一座山。潛意識幾乎有無限的內存。“也就是說,有意識的大腦,一次可以處理大約7比特的信息,而潛意識可以處理的信息量似乎沒有限制。”這就是影響創造力的七個方法。這個作者認為,用這些方法可以“黑入創造力”,就像“黑客入侵”,成為激發創造力的捷徑。


最后一句話說得很好:“長久的創造力是一種副產品。”什么的副產品呢?我個人認為,就是你大腦越來越健康的副產品,你的生活越來越幸福的副產品。你要知道,擁有創造力是一件美好、開心的事,它的副產品是創造了很多的東西。


最后一部分叫心流。在這兒我們就要談到,為什么尼采對這個作者有這么大的影響呢?實際上,我覺得這本書就是在致敬尼采的哲學。“我教你們如何成為超人。人類是應該被超越的。為了超越人類,你們已經做了什么呢?”這是尼采1883年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的原話。


“正如尼采在《瞧!這個人》里所寫的:‘在我之前的哲學家中,有誰是心理學家呢?在我之前,根本沒有心理學。’人類并不是進化的巔峰,只是隨機部分的集合,是本能、驅動力、習慣、歷史等的混合體,我們自己就是一種混亂。”尼采認為人類自己就是一種混亂。“但尼采認為,我們可以逃離這種混亂。我們可以用‘權力意志’來代替生存的斗爭,為自我實現、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而戰,為掌控、卓越和意義而戰。”


尼采覺得應該怎么做呢?“尼采提出的邁向超人的第一步:找到激情和使命感所在,他稱之為‘一個有組織性的觀念’。尼采對如何采取下一步也非常明確:學會忍受痛苦。巔峰表現需要堅毅力,而這位哲學家堅持認為,忍受痛苦是掌握一門技能的最快方式。”像不像孟子說的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尼采自夸說:‘與其說我是一個人,不如說我是一個戰場。’這就引出了尼采的第三步:學習和創造力。將信息全部吸收,將其轉化成藝術。這就是權力意志,是存在主義的授權。我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們行動,我們創造,我們獨自為自己創造出的產物負責任。這將我們帶到了尼采計劃的最后一步:心流——盡管他沒有使用這個詞。尼采當時使用的詞叫‘沉迷’。”沉迷是什么?尼采說:“沉迷是生命的偉大興奮劑,必須首先有沉迷,才能提高整個機體的興奮度,否則就沒有藝術的存在。”


你會發現,這本書的結構是模仿尼采哲學來呈現的,作者絕對是尼采的大粉絲。那么關于心流,我們講過一本厚厚的書,就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寫的《心流》。心流會引起我們神經結構的變化。我們過去一直有一個10%大腦的神話:正常狀況下,人類只用到了大腦10%的空間。有人就想問,心流狀態是否意味著我們整個大腦都在運作?是不是把大腦的所有地方都調動了?


事實上正好顛倒了。“在心流的狀態下,反而降低了大腦的利用率。有一個術語描繪這個現象,就是‘瞬時腦前額葉功能低下’。‘瞬時’意味著這種狀態是暫時的;‘低下’是‘超高’的反義詞,它意味著慢下來、關閉或者停用;‘腦前額葉功能’指的就是前額葉皮層功能。”在心流狀態下,大腦的這一部分就停止工作。所以,心流狀態不是整個大腦都工作,而是讓大腦的很多部分停止工作,沒有胡思亂想,沒有自我批評,沒有那么多瞻前顧后。


“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時,對注意力極度集中的需求就會增強,緩慢而大量消耗能量的外部系統(即有意識的活動)會被更快、更高效的潛意識活動(即內在系統)所取代。這是另一種效率的交換。”就是我們的大腦處在心流狀態的時候,其實是發生了這樣的變化的。所以,所有曾經經歷過心流感受的人,都會覺得這種感受特別不可思議,特別希望能夠再次進入心流的狀態。


最后就是怎么樣去發現我們的心流觸發器。心流觸發器分兩類,一類是內在的觸發器,一類是外部的觸發器。內在的觸發器包括我們前面講過的自主性、好奇心、激情、使命感、完全專注、明確的目標,還有一個很重要,叫即時反饋。即時反饋里有一個關鍵詞,叫最小心流反饋。當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有那么一點點的心流反饋的時候,你要高興,要獎勵自己,這會給你帶來更多心流反饋。如果你不在意這件事情,覺得這個東西不重要,只在乎外部獎勵的話,這種心流反饋就可能消失了。但如果你能去發現這個最小的心流反饋,你會變得很開心,這叫內在的觸發器。


外部的觸發器也有很多,比如嚴重的后果。有時候,嚴重的后果會帶來心流的挑戰。比如蘇炳添去參加短跑比賽,這是亞洲人第一次站在決賽的跑道上。你看,大家把這件事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對于運動員、演員來講,這種高度和壓力經常會觸發心流。越是在大賽中,越是在高壓之下,這個人的心流就越會被激發出來。豐富的環境也可以觸發心流,如果一個人能夠經常看看大自然,經常變換生活的環境,就有可能觸發心流的力量。


當你找到了心流觸發器,你就更容易讓自己進入尼采所說的“沉迷”的環境中去。一個人做事,拖拖拉拉、事不關己地做也是做,沉迷進去、認真地做也是做,我們為什么不把自己超人的一面展現出來,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思呢?


作者在最后說,你試想一下,讀完這本書以后,如果你的效能能夠提升500%,你的生活會是什么狀態?很多人不敢想象這樣的事,覺得人就是這樣,怎么可能變化更多呢?其實這是托詞,是借口,是自己不愿意努力變得更卓越的理由。實際上,每個人擁有的潛力都是無窮的。


作者還特別貼心地在最后一章里給大家寫好了每一天的安排,就是他生怕你只學這些原則學不會,連每日事項都幫你列出來,就是希望能夠手把手地教會你生活得更有規劃、動力,希望你能夠像尼采所說的,成為一個超人,去挑戰自己的潛能。


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到大家,希望大家都能跨越不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下本書再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63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9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7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65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90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19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13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88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38評論 3 36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7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49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45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2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9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84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35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本預測人工智能和科技未來的“奇書”,它為我們提供了大膽的假設和深入的思考人類文明進化的未來。 傳統上我們說進化,...
    老度2080閱讀 533評論 0 1
  • 《你的顧客需要一個好故事》有感 “讓顧客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營銷的終極秘籍。這也是今年羅胖的跨年演講的“接口理...
    4a546bf3c853閱讀 364評論 0 0
  • 1 聽書,《習慣的力量》。 查爾斯·都希格,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紐約時報》商業調查記者。2013年,榮獲美國普...
    北冥有鳥閱讀 436評論 0 0
  • 我喜歡…… 這個圣誕假期,除了讓學生把未完成的《西游記》項目完成之外,還布置了讀《蔣勛說唐詩》并和同學合作提交一份...
    鹿之言語閱讀 359評論 0 2
  • 關鍵詞:要不斷的給自己打氣 進來,是最近的幾個月,總是感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上進,甚至都感覺自己有點頹廢,說白了就...
    游忠杰閱讀 18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