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化可行產品——驗證需求
? ? 最小化可行產品MVP是用于解答商業產品開發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一是價值假設,這款產品是否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二是增長假設,用戶是否愿意為產品買單?
下面來看一些著名產品的MVP案例
1.Dropbox:同步云存儲服務Dropbox的創意始于創始人德魯·休斯頓(Drew Houston)自己上下班時的痛點:無法用移動設備獲取電腦中的文件。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克服重大的技術障礙,且投入成本暫時無法預估。而德魯·休斯頓選擇在目標人群高度集中的新聞推薦平臺Digg.com上發布了一則充滿極客俚語的宣傳視頻,“虛構”了Dropbox的產品功能,以此判斷是否有人為這個創意買賬。結果這段3分鐘的視頻引發了網友的興趣,經過投票很快便躥升到當日熱文榜單首位,吸引了幾十萬人訪問視頻中顯示的著陸頁。愿意排隊等候產品問世的用戶數量從5000人猛增至75000人。正是在這樣積極的反饋下,德魯·休斯頓才最終確定要讓Dropbox誕生。
2.Groupon:團購服務鼻祖Groupon的創始人安德魯·梅森(Andrew Mason)原本希望將公司做成一個“集體行動平臺”,把用戶聚在一起解決為公益事業籌款或是抵制侵權零售商的問題,但市場太過狹窄。于是他決定轉型做團購。團購版的Groupon最初相當粗糙,使用的是開源的博客程序WordPress搭建,商品詳情由運營人員一個字一個字手動輸入,連表單和在線咨詢也沒有。安德魯·梅森又用現成的排版軟件FileMaker制作PDF禮券,再通過AppleScript腳本發送電子郵件將禮券派送出去,一切都那么的“手工作坊”。驗證成果表明,用戶明顯更喜歡這次轉型,很快Groupon一天內就能賣出500份禮券商品。于是他才將部分環節納入了自動化執行范疇。
3.Zappos:鞋類電商平臺Zappos剛剛起步時,創始人尼克·斯威姆(Nick Swinmurn)并沒有建立自己的倉儲和物流基地,而是跑到隔壁鞋店拍攝了一批鞋子的照片掛到了網站上。當有人在網上下單時,他再去把鞋子買回來并寄出,通過這種方法來驗證人們通過網上購買鞋子的需求。
4.大眾點評:大眾點評的創始人張濤最早花了3天時間做出了一個簡單的網站頁面。當時他沒有跟任何飯店簽協議,而是直接將旅游手冊里的1000多家飯店信息添加到了網站上,就為驗證一件事:人們在飯店吃完飯,是否有足夠的動力和意愿到網上點評?這次成功的驗證成為大眾點評日后商業模式的起點。此外,在驗證是否有必要通過技術將聲訊電話的語音內容轉換成文本顯示出來時,他們先選出了兩位客服人員“假裝”成聲訊電話,實則在后臺手動輸入用戶的語音內容。這避免了在效果未知的情況下耗費數月開發出一套失敗系統的風險。
5.微信游戲:為了快速驗證游戲策劃是否可行,曾負責騰訊微信國民級手游“天天系列”的天美藝游工作室美術負責人Vivi創造出了“暴力拼圖法”,即在美術和動畫定稿方案正式交付之前,就先用其他近似的圖片依據策劃“拼湊”出一幅要素視覺稿。具有良好美術素養的制作人和策劃員工完全可以通過拼圖,感受到最終的效果,一旦發現方案不可行便“盡快放棄,不再糾結”。
6. Sendwithus是美國的一家電子郵件營銷公司,致力于為網絡營銷者提升事務性郵件(如重置密碼、感謝注冊、商品導購)的轉化率。據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馬特·哈里斯(Matt Harris)透露,建立該公司的想法源于在小公司擔任開發人員時,需要經常為不同的變量而改動郵件模板,缺少像大公司那樣自動化的專業郵件管理系統。于是他開發出了Sendwithus,希望讓不懂技術的用戶也能輕松地完成郵件的優化。用戶只需要登錄網站,從現成的測試模板中選擇一套或是自主上傳,再進行簡單的A/B測試配置,系統就會開始發送,事后根據收集到的反饋數據得出報表,告訴用戶怎樣寫郵件更容易打動收件人。
其實在項目早期,哈里斯對自己即將著手建立的產品功能沒有任何具體概念。為了研究潛在用戶究竟需要哪些功能,并且收集到盡可能多的種子用戶聯系方式,他們想出了一個妙招——在尚未實際著手開發前,先虛擬了一個的“釣魚網站”,作為驗證市場需求的最小化可行產品。這個虛擬的網站叫“Sendwithus Zero”。登錄該網站,用戶將看到一個像模像樣(但明顯沒有美化過)的網站管理后臺,左邊欄提供了“寫郵件”、“優化”、“重定向”、“顧客管理”、“API配置”的一級入口,點擊后還將展開對應的二級入口。右側是頁面的主體內容,包括功能介紹、郵件預覽、導出設置和各種發送選項,整個布局井然有序。其實,頁面中所有的按鈕都僅僅是擺設,沒有被賦予實際功能。當用戶點擊某一按鈕試圖使用該功能時,得到的唯一反饋就是蹦出一個消息框,告知用戶:“您想要使用這個功能是嗎?我們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需求,并且正在努力實現它。請您留下電子郵箱,并告知您目前正在使用哪家競品的服務。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通知您產品上線了。”同時Sendwithus Zero會記錄下用戶的這一次點擊,作為對功能需求的一次投票。結合Google Analytics的鼠標點擊追蹤功能,Sendwithus Zero能夠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地反映出用戶的真實意圖。
Sendwithus Zero的A/B測試按鈕不提供實際功能,只用于吸引訂閱。
在完成Sendwithus Zero的搭建后,兩位創始人將該網址盡可能地散播了出去。24小時內,為嘗鮮而來的獨立訪問者數達到了803人,平均每人訪問3.53個頁面。在所有反饋中,呼聲最高的功能分別是提供API和A/B測試模板,這兩項的合計支持人數占到所有訪客總量的一半。另外有92人留下了自己的聯系郵箱,他們成為了日后Sendwithus正式上線時最早的一批種子用戶。
Sendwithus為了開發這樣一款最小化可行產品,投入的成本是怎樣的呢?據官方博客介紹,所有的響應式郵件模板來自于設計公司ZURB的無償提供,靜態頁面內的富文本編輯框使用開源的CKEditor和HTML ContentEditable搭建。至于頁面設計是花費18美元購買的現成bootstrap主題,網站徽標則隨意選了款字體。整個網站則架設在亞馬遜的免費云服務套餐之上。滿打滿算下來只花費了28美元和一周時間。不久后,得到市場認可的Sendwithus獲得了23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
7.聚美優品的移動開發團隊在探索如何實現“陪用戶一起變美”的目標時,其中一個備選方案叫“女神進化史”,即鼓勵用戶分享自己變美前后的對比照片給大家看,并且這些上傳的照片可以按照熱度排序。經過討論,團隊決定先開發MVP驗證創意是否可行。他們利用聚美優品的微信公眾賬號發布了一篇文章,內容是“女神”變美前后的照片和方法,文末鼓勵廣大粉絲參與分享自己的照片并附上活動詳情鏈接。經過觀測,事實很殘酷,雖然有22.51%的人對這篇文章感興趣,但沒有人點擊鏈接查看活動細則,更別提參與和傳播了。這次失敗的嘗試讓聚美優品團隊認識到:女性用戶對這類分享“女神”照片的活動興趣不大,或許她們并不愿意曬出自己真正的丑照。最終這個方案作罷,團隊并沒有把寶貴的資源投入在一個不靠譜的方向上。
8. "悠泊”是一家致力于解決大街上停車難問題的代客泊車服務公司,在將產品構想落實成移動應用之前,他們花費了一周時間開發出了微信上的MVP,以此來驗證一個基本假設:用戶是否愿意把自己的車托付給別人?
悠泊在早期MVP版本中共提供了四個基本功能:“一鍵停車”、“我要取車”、“查看車輛狀態”以及“綁定手機”號。開發完成后的第一周,他們沒有向外推,而是邀請了公司內部和鄰居公司的所有有車一族來體驗。這個版本被他們自己戲稱為“產檢”版。通過一周時間收集和處理這批種子用戶的反饋,產品得到了優化。第二周,他們決定舉著印有微信公眾號二維碼的牌子到附近特別堵車的醫院門口去招攬真實用戶試用。結果,第一天就在朝陽醫院門口接到了10個訂單。在這場線下推廣中,微信成功地扮演了簡易入口的角色。
通過微信的快速驗證,客戶群體的特征漸漸顯現,悠泊才正式將微信上的MVP開發成了原生的APP應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