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一篇文“人參殺人無過,讀書毀人有功”,文中幾處觀點頗有共鳴,今天分享其中一個觀點:
“跟大部分事情一樣,學知識也要講次第。先一門深入,精通一門,這個時候根基牢了,心定了,才有資格去博覽眾家,四處參學,融會貫通。先做專家,后做通家。如果次第搞反了,身無所長,沒有板凳要做十年冷的沉潛,就先去博覽眾家,免不了心猿意馬,哪一門也通不了,腦子里一團漿糊,卻以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可以侃侃而談。”
關于這段先專才再通才,我想分享自己的經歷,2003年我機緣巧合進到培訓行業做銷售,對當時的我來說這份工作是非常有挑戰的,首先我不懂這個行業,其次我不懂管理,一開始我只能靠死記硬背來跟客戶通電話。后來我在這家公司呆了五年,這五年來我幾乎只賣一個課——情境領導,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跟客戶介紹推銷情境領導—簽單—跟老師核對客戶需求—做“適當”的調整—跟課。這樣的工作重復了五年,到后面我對這個課程熟悉到老師在臺上講上一句,我知道下一句。我知道整個課程在每一個細節的地方老師為什么這樣講?前后串聯是什么?鋪墊是什么?我印象很深的有一次一位非常嚴謹的客戶她想引進這門課,但是一直沒能安排上課程的旁聽,而她又急著要做決定。這個時候,我在辦公室花兩小時把整個課程給她過了一遍。從開場的游戲怎么玩老師怎么提問又埋什么線進去,直到課程收尾。結束后,客戶驚呆了,她后來說她沒見過對課程拆解這么專業的銷售,當然后來我也順利簽下了這個單子。
那五年的時間其實是有些單調的,我因為是沒得選所以偶然對一門課可以這么精進,后面離開這家公司也是因為我做膩了。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我真的特別感謝這一段經歷。剛開始我以為自己熟練的是情境領導這個課,后來我發現,熟能生巧的是我通過這個過程學會了一個設計得非常好的課程的設計思路。這個對我后來去看任何一個培訓課程的時候,我會腦海中有層次、有結構。對于老師們的挑選也積累了我在這個過程獨到的判斷和眼光(此部分會額外再寫一篇)。尤其是我碰到劉老師后,他跟我講一個課有技法、心法、架構、理論、哲學、信仰,不同的層面。這又進一步豐富了我的選課經驗,我會去看每個課它這幾個層面的東西分別是什么,上可尋思,下也落地。這樣的內容容易把課程的張力拉開,學員們無論在什么階段,都能有所收獲,段位高的會發現這里面的哲學、智慧,而剛入門的也會學到一些技法可以拿回去使用。
這也是為何我們的課學員會常有復訓,因為你在不同的階段會收獲不同的東西,你同不同的人上課也會收獲不同的東西,甚至老師也會因著學生的不同而帶出來不同的東西。
關于通才
幾年前我去上海周邊一個香火很旺的禪寺,我有機緣去參觀寺廟住持的書房,只見書房中三面墻全是書柜。我一眼望去書柜里居然有兩本《圣經》我非常好奇,問他,為何您會讀《圣經》,他說他大概有六七本圣經,他的車里、床頭都放著,他說他有事沒事都會看,他對圣經的熟悉程度不比一些基督徒差,他還說他讀圣經是為了更好的讀懂佛經。
這件事對我觸動特別大。我見過一些朋友學了一樣東西覺得好就像著了魔一樣的,整天用一些專業術語,真的不能好好說話了。或者是佛里佛氣,別人不知所云,他自己恐怕是也不知所蹤。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剛學教練那會,我滿腦子都是概念,說出來的話都是“在當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保持教練狀態”,那會我家里人要瘋了,她們沒辦法跟我正常交流,而我則認為他們沒有跟上我成長的步伐。
殊不知,這樣的學習缺乏一種深度、一種辯證、一種實踐。我一直試圖帶來一些辯證的思考,我們要有多元的觸角,而不是禁錮在一個特定的心智和視角里。
萬法歸一
無論專才通才,直到后來我見過那些真正的靈性導師,居然可以把修行說得那么細膩,大概人人聽了都會懂。這就是功力。真正的知識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很樸實實在的東西,然后你需要用一輩子去理解實踐它。
一些淺見,與君共勉!
你的同伴 Y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