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前兩年的我還不是很理解這種思緒,當然,如果說春節不讓回家,那一定是不開心的。但是類似于端午、中秋這種節日,早些年是沒有很大感觸的,甚至連習俗固定的吃食也不會去刻意的嘗上一嘗。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緒就像陰雨天初起的霧,剛開始沒覺得什么,但它卻越來越濃,逐漸籠罩于日常之上,滲透進生活的點點滴滴,然后在某個不經意的卻又充滿儀式感的日子里松動了你原本堅固的城墻。
而這場戰役的突破口始于你的胃腸。
人類是唯一一種不饑餓也要吃東西的動物。而“饞”是這種行為的誘因。當然這里所謂的饞并不是單指山珍海味、鮑魚龍蝦之類的,而是指你要滿足我某一個點的需求,然后讓我滿足到“爽”的地步。
這才是真正的“解饞”,就好比懷孕的婦女,某一個時刻就像想吃酸,而下一秒就是想吃辣,只要你不能滿足我這個需求,無論你給我做了多少進補的好東西,我已然沒有解饞,依然不開心。
就我個人而言,我是每年都有一段時間要回家解解饞的,我解饞的方式也可以說是很“土”了。
我的家鄉在東北吉林的一個農村里,我也超級喜歡吃“茄子醬”這道菜。我的吃法也很與眾不同,用一個超級大碗,就類似于《向往的生活》中,他們裝面的大碗,茄子醬放入,再加入自家炸的辣椒油,攪拌的紅彤彤、油汪汪的,然后再把一些農村田間的野菜撕碎也拌入其中,提味、還能解膩,最后放入白米飯,全部攪拌在一起,每次一吃都要三碗米飯起。而用我奶的話說,拌的就像豬食。
這是我的解饞。從初中開始到今天大學畢業都快三年了,一直在外面上學、工作,我很喜歡吃,也能做。但是這道茄子醬怎么做都不出我想要去拌一碗的沖動,用我們東北話說就是:怎么做的都“水了叭嚓”的,沒有茄子味,當然,也就更別提外面餐館里的全是油的茄子了。
所以,人饞起來,真的不是簡簡單單的油水和調料就能滿足的了。
還有一樣神奇的食物,麻辣燙。一般是上大學的時候,或是有同學來你們學校看你的時候,你就能碰見一些人,在吃麻辣燙的時候,就會說:哎呀,它這個麻辣燙這有問題、那有問題,不如我們高中門口的哪哪家好吃。如果旁邊再有一個他的高中同學、校友,也一定會大表贊同。
所謂故鄉滋味、無時或忘、縈人至此。就是這樣。
而如果你再仔細想一想,身邊大概也那么些個同學、朋友,每每回到第一故鄉、第二故鄉、第三故鄉這種地方一定回去吃上一吃當年最最喜歡的那份食物。
就好像梁實秋先生一樣,留美歸國后的第一件事,直奔“致美齋”,一口氣兒吃了爆肚的三種做法,吃的壓根發酸才滿意而歸。
所以,如果說想家了,那么多半都是你的饞病犯了。這種話說出來多半不會有人反駁的。
而且,我們人的飲食習慣都是打小培養起來的,你從小吃什么,你的胃就記住什么?所謂這也是為什么你到一個新的地方水土不服的第一反應都是由胃腸引起的。也是為什么有人不吃辣、有人不吃酸,但幾乎不會有人不吃甜,當然太齁不行,因為甜是我們母乳的味道。
所以,我們還有一種更不會被人反駁的說話:
問:什么菜最好吃。
答:媽媽的菜最好吃。
所以,犯了饞病的你,在這個端午節回家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