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洗兒詩》
從傻變聰明很難,但從聰明變傻卻更難,除非裝傻,否則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聰明人的悲哀。聰明也是一輩子,愚魯也是一輩子,蘇軾希望自己的孩子傻傻呵呵地過一生,無災無難、平安喜樂即可。
這首《洗兒詩》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是蘇軾被生活虐得體無完膚之后,對親生骨肉發(fā)自肺腑的一點心愿,是拒絕內(nèi)卷的一次真情流露,因為蘇軾已經(jīng)看透了這人間世,已經(jīng)頓悟了什么叫難得糊涂。
四年之前,蘇軾還在湖州任知州,上任時,他給皇上寫了一道謝表:
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
蘇軾《湖州謝上表》
蘇軾說,我現(xiàn)在年紀大了,有些糊涂,跟不上形勢,也沒有什么作為,可以告老還鄉(xiāng)了。用我們今天的話翻譯就是:我不想再卷了,哪涼快讓我去哪呆著吧!
這道謝表是例行公事,本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王安石新黨認為,蘇軾譏諷他們是“新進”,并以此為契機,尋章摘句,羅織罪名,制造了震驚朝野的烏臺詩案。
本來是一篇拒絕內(nèi)卷的宣言,卻成了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和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斗爭升級的導火索。
在排除戰(zhàn)爭的情況下,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三次嚴重的內(nèi)卷,一次是唐朝末年的牛李黨爭,一次是明代魏忠賢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的東林黨爭,還有一次就是蘇軾深陷其中的北宋新舊黨爭。這三次著名的內(nèi)卷基本上都持續(xù)了將近半個世紀,其結(jié)果無一例外的都是國力耗盡,王朝傾覆。
內(nèi)卷的可怕之處就在于,所有人無一例外的都會被卷進去,它就像一個黑洞,一個漩渦,沒有一個人能夠置身事外,沒有一個人能夠獨善其身。
你不卷別人都在卷,怎么辦?像蘇軾一樣遠離朝堂?逃離漩渦的中心?其結(jié)果我們也都知道了,遠在湖州的蘇軾被重新抓回汴京,關進烏臺監(jiān)獄,有人想救蘇軾,有人想置蘇軾于死地,就連皇帝和太皇太后都卷了進去,蘇軾成了新的漩渦中心。
人在江湖,不得不卷。
蘇軾自始至終都沒有否定過王安石變法,他反對的是變法變得太快太急,而不顧底層百姓的死活,蘇軾的立場導致他起初不容于新黨,后來不能見諒于舊黨。蘇軾深知,留在廟堂之上有害無益,不如學學陶淵明,忘情于山水,不如學學白居易,樂天而不憂。
拒絕內(nèi)卷,從我做起,公元1089年,蘇軾請求外放杭州,這已經(jīng)是他第二次主動請求到杭州任職了。
兩年后,遠在杭州的蘇軾再次被召回京城,任吏部尚書,但他沒有到任,縱觀蘇軾一生仕途,他做過禮部尚書和兵部尚書,唯獨吏部尚書沒有赴任,因為蘇軾深知,吏部尚書是既定宰相路線的最后一站,在距離宰相之位僅一步之遙時,蘇軾選擇了放棄,選擇了急流勇退。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蘇軾不能以一己之力平息新舊黨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置身事外,不參與任何一方。
有些事情我們無能為力,不如裝傻,因為聰明如蘇軾者,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孔子說:智者不惑,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傻人常常有傻福”,這樣的例子蘇軾見到了太多,方知“我被聰明誤一生”,最終蘇軾只能一聲嘆息:我還不如做一個傻子呢!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度一生。
六步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天下無卷的世界里,不再為了卷而卷,不再為了攀比去學習,不再為了加班而加班,唯愿所有奮斗都有目標,唯愿所有努力都有回響,唯愿:繁花似錦覓安寧,淡云流水度此生!
(曹植七步成詩,我六步成文。感謝你的支持和關注,我是六步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