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傳》保持了吳老師一貫犀利冷靜的文風,我照舊很喜歡。
讀完此書,就忍不住想讀所有與此相關的人和事,更想去了解,從不同人群的視角去觀察故事的發生和發展。
雖然我是程序員,大學是這個專業,畢業后也算游離在軟件行業周圍,但一直沒有真正入行,直到三年后的2001年,才算是“半路回家”,真正開始“程序人生”。雖然至今還掙扎在基礎碼農的水平線上,但書中的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也都身處于當時的輿論中,知道這些事情,但并不了解細節,更無法站在全局高度觀察,在讀到本書之前,更沒有可能從當事者的角度來考量整件事。
合上書本,雖然我無法復述整個故事,但那些點點滴滴,還是印在了腦海里,再難忘記,讀到好的故事,就是這樣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經歷了那些事情。
但我對于故事中提到的若干產品,有一種疏離感,還有更多產品是我完全沒有使用過的,比如年輕人愛用的QQ空間,在騰訊來看是里程碑式的產品,我竟然毫無感受,我一直以為這都是無足輕重的產品,太慚愧了,我不僅沒有與時俱進,甚至與時代脫節了。
甚至,QQ我都用得很少,真正用得多的只有微信,也是這幾年漸漸發現騰訊的產品比較穩當,很多產品都是行業翹楚,也漸漸用得多了起來。
“想當然”的習慣真可怕,我知道自己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這樣“想當然”——好像別人都沒啥大不了的,似乎自己對很多事情漠不關心……這毛病真不知道啥時候能根治掉!
想起前幾日聽到的故事,弘一大師以“認真”二字為人、做事,并貫穿始終,難就難在對每件事都“認真”,對每個人都“認真”。
讀完這本書,對騰訊的核心團隊的產品觀非常認同,他們的企業文化低調而堅韌,我從中也讀到了“認真”兩個字,這種產品哲學,理解起來簡單到極致,執行起來卻難之又難。
這樣的感悟,對我自己的工作有莫大的幫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一絲不茍地對待自己和團隊,凡事都要積極參與,決不能人浮于事,不能覺得自己做好管理工作就行了,不能在細節上偷懶,必須參與到最具體的工作中,在細節中尋找共識,用細節驅動團隊。
除了那些點點滴滴的精彩瞬間,“認真做事”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認真做事就是參與到具體的工作中,團隊做出來的軟件,自己一定要多用、多想、多問、多提建議。
張小龍加入騰訊后,重造QQ郵箱,他沒有做到“認真”,而是放棄了對細節的關注,結果工作陷入僵局,始終無法體現團隊和產品的價值,后來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于是重新回到產品經理的定位上,反復打磨產品,終于在郵箱這個老產品上,拿下了騰訊的年度創新大獎。
“我們已經做到極簡了,競爭對手要超過我們,總得加點東西,你一加,就超不過我們了”——微信的極簡哲學當然很漂亮,而且它的成功也讓這句話更具說服力。我也很贊同,產品要做減法,減到不能再減,剩下的就是最核心的功能。不過,也不能忘記——懂了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最關鍵的事情,還是要行動,沒有行動,所有的哲學都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