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06,6-7-2,滕文公章句下7-2》
今天是丁酉年壬寅月癸亥日,正月初九,2017年2月5日星期日。
【"陽貨欲見孟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瞰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
一.陽貨的春秋大夢。
陽貨,是魯國季氏的家臣,越禮而成為大夫的人,豬鼻子插根蔥,非要裝象。最初,他獲得季平子的信任,出任魯國大邑費邑的管理人,然后據邑自大,不僅瞧不上季氏,也看不上魯君,很有取而代之自雄于天下的心態。這也符合塔爾德的《模仿律》,季氏弄權越禮,霸占著魯國的國政,不把魯君放在眼里;陽貨呢,也有樣學樣,霸占了季氏的家政,進而反客為主,不僅控制了季平子,又進而控制了魯國的政權。陽貨固然可鄙,季氏自作自受,哪一個是得了好下場的呢?更可警示事還在后頭:陽貨霸占了權力,費邑就交給自己的心腹去管,誰呢?公山弗擾。這個公山弗擾,也有樣學樣,據邑自大,接著上演一場黃雀在后的丑劇。
為什么孔子講禮?越來越覺得一個禮字,把天人物我的關系,點到要害上了。這一個禮字,力大無比,得其神者得其力,背其義者受其咎。它像鏡子一樣,把人世的規律,人間的條理,幸福的方法,成功的道理,可持續的理念,一個字全涵蓋了。反過來也一樣,痛苦的成因,混亂的源頭,失敗的根子,短命的道理,全在非禮二字上。
季氏、陽貨、公山弗擾是非禮而自取其咎的連鎖范例,孔子推尊的堯舜周公則是禮備而功用無窮的正面典范。
二.陽貨耍心眼的故事。
陽貨想要孔子來見他。要!孔!子!去!見!他!換言之,他的心態是傲慢自大的,第一,他雖然有知賢的智力,但是,他沒有尊賢的能力,因為這種能力背后依據的不是智力而是教養和胸懷;第二,他又產生了想要為己所用的想法,當這種想法缺乏誠意和明智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一種一廂情愿的狂妄之想,簡稱妄想。
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人人都會念,但大部分人只是小和尚念經,念而不明。知和行,古今中外的現實生活中,不合一的多,所以成天把知行合一掛在嘴邊的往往就是普通人;知行合一哪里有那么容易做到呢!真合一了,那可就是天下一等一的大本領。合一是非比尋常的極致的教養。以本節為例,知道賢良之才,不等于做到尊賢樂道,這是如陽貨這廝的貨色;有人做到了用賢,不等于他知賢,這是如項羽這類的盲目。當初,陳平、韓信都去投奔他,項羽也用他們,但他用賢而不知賢,其結果如何,中國人都清楚的。知和行,在大部分人那里是分裂的。說說都是合一的,但是進一步觀其行,都不用到第三步的察其安,就已經不是合一的了。
陽貨怕人說他見賢無禮,就耍了一個心眼兒。當時有一個禮節上的規矩:大夫贈送東西給士人,士人如果沒在家,未能親自接受拜謝,就應該去大夫家答謝。于是,陽貨探聽到孔子不在家的時候,給他送去一個蒸乳豬;當然,孔子也不會掉他挖的坑里去,孔子也探聽到陽貨不在家才去答謝。
三.孔子為何不見陽貨?
孟子的意思是說,陽貨雖然不咋地,但他總還有想見孔子的誠意,之所以孔子也采取措施,不使陽貨得見,那是因為陽貨通過耍心眼的手段,讓孔子去見他,而不肯先來加禮的緣故。如果當時的陽貨真能禮賢下士,先來拜訪孔子,就像魏文侯對待段干木、魯繆公對待泄柳一樣,孔子怎么會不見呢?
四.中正,決定禮義成敗的機樞。
2013年時,曾經有人好心寬慰我:你沒錯,不要過度反省。對此,自然是感激好心的。我也仔細想過"過度反省"與否的問題。就一事一議來說,固然占理,但我所憂的不在一事一時,而是終身終世。若不窮究其理,勢必要不斷地在一事又一事上爭。細碎。
當時未學圣賢義理之學,那時的學習,聚焦在術書上,比如大前研一,《戰爭論》之類。雖然2012年始收聽徐老師的講課,幫助我破除了許多誤區,并引導我開始注意修身的事,但現在回頭看,徐老師洗滌了我的爭心,讓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痛點問題,解決了身病,但未解決志病。現代人身心分離是普遍的大毛病,徐老師的節目影響了上百萬人,這是大功德。其中受益者中,我就是一位。但是,照我的體驗,光在健康上用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人所面對的生活是全面的,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就算身體健康了,充其量就是健康而痛苦的人,比不健康且痛苦的人有進步,但進步有限。我敢打賭,還會反復。因為根子的問題并未得到解決。身體棒到比猴子還敏感又怎樣呢?作為人的痛苦并不會因此而有稍減。
做人二字是師父點醒我的。禮樂二字是師父教我的。徐文兵老師也好、師父也好,他們這么大的能量注入我身,仍不足以破我之惑,樹我之識,立我之志。可見,我的困惑多么深重、多么纏繞,我的資質又是多么愚笨、多么粗陋。
四書的功績甚大。若是未加四書的學習,我想我終將是墮落的。
對于義理之學,全靠硬磕,曾公的"打死仗,扎硬寨"是我學習義理的全部方法論。沒有舉一反三,沒有聞一知二,硬是一寸一寸地鑿開那黑洞洞的腦洞,鑿一寸亮一寸,鑿一尺,亮一尺。這兩年來,幸有師父不斷的鞭策和擴充,自始至終未曾停過提醒我要擴充那一念之善,將它引向大用。
今天的我仍然是小人,但我沒忘師父的指引,知道有一個仁義是我不該迷失的方向,知道有一個君子人格是我所缺少的,知道有一個大人氣象是我當追求的。
克己復禮,中正平淡,這是今年的功課。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