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知道——
你們新老公叫宋仲基。
哎——
才一個月不到,“前夫”小李,就被你們忘了么?!
此時此刻,不禁讓Sir想起了那時那景——
醒醒啊!
你們想過沒,宋先生再怎么會撩妹,也僅限人類。
《荒野獵人》,小李的撩,可是跨物種!
3月18日,這部《小李與母熊的歡樂時光》,終于來了。
雖然Sir跟大部分人一樣,已經從其它渠道先睹為快。
但,毫無疑問,《荒野獵人》仍是本周最值得刷的院線片。
難不成,你要看這些?
反正Sir銀子準備好了——
還在猶豫的,不妨聽聽Sir必刷大銀幕的理由。
我們都知道,《荒野獵人》改編自真實事件。
歷史上的休?格拉斯是個苦命漢。
1823年夏天,他在格蘭德河畔遭遇一只攜子出行的母熊。
母熊對他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
撕裂頭皮,抓破喉嚨,打斷雙腿
這一段慘劇,是《荒野獵人》重頭戲。
甚至有傳聞,小李拍攝時被熊強X了。
還好后來被辟謠。
但就算熊沒有真的對小李做什么。
這一幕——
仍是Sir去年看過的最殘暴的動作戲。
雙方從一開始的慘叫VS怒吼。
到裝死的小李一聲不吭,不甘心的母熊粗重地喘氣。
僅僅是這些層次漸變的聲音,就足以搖撼三觀。
但這些,難道靠筆記本電腦兩個隱藏小喇叭能傳遞得出?
還有小李子赤體鉆馬腹,取暖過夜這段。
冰天雪地,掙扎起身。
馬身蓋滿白雪,指縫滲出血沫。
天地間,冷到連呼吸都“看見”。
格拉斯的痛苦和絕望,又豈是13寸的小銀幕,能承受得住。
是的,我們看大銀幕,要的就是——
細節
一些細節,甚至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如《騰訊娛樂》觀影后報道——
很多你懂的版本中看不到的細節都能看清了。
比如小李喝水時,發現破掉的喉嚨會噴出血水,所以才點燃火藥來燒合頸部的肉。
還有和救他的印第安人一起苦中作樂,用舌頭去接空中飄落的雪花時,如果看不到雪花,肯定會以為這倆人“4不4灑”……
除了舔小李的屏。
大銀幕版《荒野獵人》不能錯過還有——
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出神入化的運鏡。
作為奧斯卡史上唯一一位攝影三連冠得主。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在電影中寫就了長鏡頭與自然光完美結合的史詩。
開場不久,這場印第安土著和白人遭遇的戰斗。
發生在1823年6月。
以安德魯為首的約70人狩獵團被大概600個阿里卡拉人(美國密蘇里河平原的一支印第安人)圍攻。
盧貝茲基用精心布局的長鏡頭,纖毫畢現出歷史的殘酷——
單走位就排練了半個月。
鏡頭跟隨小李四下張望。
流彈嗖嗖:
腦漿四濺:
連馬都像麥子一樣被放倒:
真實,就是盡可能還原每一縷粗糙的毛邊。
對真的執著,體現在《荒野獵人》的每一幀。
在導演亞歷桑德羅看來——
如果我們開心愉快地邊喝咖啡邊用綠屏完成拍攝,那這個電影差不多也就完蛋了。
19世紀原始荒野,是劇組一次次奔赴極地,實景拍攝。
為了拍雪,一開始,跑到加拿大平均溫度零下30度的落基山地區。
補拍時,因為全球氣候變暖,那里的雪化了。
大隊人馬又吭哧吭哧跑到地球最南端——阿根廷火地島省烏斯懷亞。
用命,換來這些前所未見的雪景。
攝影師盧貝茲基全程堅持自然光拍攝——
就向透過窗戶往外看一樣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觀眾信。
全片僅有的人為照明,是夜晚篝火——也不過是在火堆旁添幾顆燈泡。
這大大增加了拍攝難度。
為了極端氣候下一個多小時的“完美光照”,幾百人劇組,常常一等,就是半天。
但自然光好處是,本身的美,和變幻的過程。
自然光是很復雜的,因為它持續在變化,會給畫面連續性造成麻煩。這也是電影主題。
想想我們會有多少機會在電影院看到這樣未經雕琢的壯美。
森林。
日出日落。
晴。
轉雪。
還記得小李和湯老濕決斗時,遠處山谷中,射進來的那道“上帝之光”么?
極致的美,不能預測。
全片難度最高的戲,是小李子發現安德魯被湯姆?哈迪殺死那一場。
小李子騎馬到達,發現安德魯尸體。
后景中的雪山突然崩塌。
此處的雪崩不是特效,而是在當地政府幫助下,由直升機制造。
機會只有一次。
攝影,表演,布景(雪崩),全不能錯。
小李的悲痛,與雪崩的發生時刻,需嚴絲合縫。
而攝影師,則要同時清晰捕捉到小李情緒和雪山的變化。
還好他們做到了。
因此我們才看到——
大自然為小李,發出這一聲怒吼。
說白了,這種近乎愚蠢的認真,是電影之所以為電影的根本。
也是我們必須花錢的原因。
更何況,本次上映的內地版,時長與原版無差。
據Sir打聽到的消息,還是有兩分鐘中國特供內容,替換了原版過分血腥的戲份。
但考慮到——
這是歷年奧斯卡系電影引進速度最快的那一檔(《鳳凰娛樂》語)。
這是小李首次封帝的作品。
3月18日公映的《荒野獵人》,仍不容錯過。
畢竟,錯過這次,下一次,你真不知道要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