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為了文藝而生的,但是沒有文藝我就無法生存--題記
前幾天,萊昂納多獲獎,在國內也成了現象級的事件,雖然我作為新媒體人,由衷的遺憾失去了一個現成的梗作為騙點擊率的素材,但是也同樣由衷為小李家多了一個限量款室內裝飾擺件而開心。
荒野獵人在國內3月18日上映,苦逼上班族的我趕不上首映,在唯一休息日的第一時間去看了這部小李圓夢的影片,帶著對他本人的捧場,和對奧斯卡藝術審美的誠惶誠恐之心。
早就聽說這部影片的導演摒棄了好萊塢式故事性極強的敘事方式,用最簡單的對白和人物關系來還原原著,但是整個影片的白描和粗線條的程度還是超乎我的想象,如果說國內有什么電影的感覺和荒野獵人略有相似的話,就是寧浩的無人區了。但我指的僅僅是選景特點,故事背景上無人區原不及荒野獵人來得大。
對于美國歷史不了解的中國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可能共鳴會很少,就算有所了解,因為不是本土文化,也很難產生觸動。就像讀水滸傳的外國盆友,他們可能會覺得一百零八將人物鮮明打打殺殺特別爽,但是被逼上梁山的無奈任他們是怎么讀都不懂的。我身邊的姑娘在看電影的時候跟她男朋友說,好深奧啊,看不懂。我不禁汗顏,姑娘,這其實就是個簡單的老子為兒子復仇的故事,再說白點,美國老炮兒。沒什么深奧的。對于這一類的觀眾,我簡單的介紹一下影片背景,也許會有助于大家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這部戲是小說改編的,但原作者我只提一嘴----因為第一我對美國作者沒有做過什么研究,第二這個作者也不是全職寫手。他叫邁克爾.龐克。他叫龐克,但是他寫的故事卻一點都不punk,故事背景是17世紀的美國,美國那個時候有點淘氣不學好,沒事兒總去印第安打打獵圈圈地,就像大家在電影上看的那樣,拿著槍欺負欺負人家玩箭的土著人民。在人家的土地上整點皮子拿去賣。我們的小李更過分,還睡了人家的姑娘,生了個兒子。
但是,好吧,人家你請我愿,是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而且這個帶著原生態美感的印第安姑娘是小李在艱難的求生之路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小李飾演的格拉斯在劇中的立場略顯尷尬,他是白人,卻有著一個和印第安姑娘所生的兒子。在很多個報仇路上的日日夜夜,印第安姑娘都會出現在格拉斯的夢中。我覺得這里其實埋了一個隱喻,表面上看,格拉斯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報仇,而更深一層,格拉斯是為了被白人破壞了家園的印第安人報仇。自己雖然是白人,但卻并不認可白人對印第安人做的事情。
其實在我看來,荒野獵人還可以起一個子標題:荒野獵人—原始叢林的冬季求生指南。
除了食物種類不及貝爺的豐富,小李在劇中簡直是貝爺的生性版,為我們親身示范了熊上李下式,馬外李內式等多種求生姿勢。不過我真心希望這種指南永遠不會派上用場………
全片兩個半小時,劇情很傳統也很單一,就是那種我看了開頭就會知道結尾劇情。對于這種劇情來說,節奏確實拖沓了一些,整個片子的基調又很沉重,除了小李和印第安吃生肉歐巴微基的一幕之外,就沒有什么輕快地場景了。要是剛吃完中午飯來看這個片子其實還挺容易睡著的。但是不得不提,尤其是這種粗線條片子,在取景和拍攝的畫面感上真是不能再贊,看得我高潮迭起,你隨意暫停畫面就是一副能打印出來掛墻上提升你家逼格的攝影作品。我特意百度了一下負責影片攝影的墨西哥攝影家艾曼努爾.盧貝茲基,果然,從前負責的全是優片,大家可以自行百度膜拜。
雖然這部荒野獵人可能不會滿足一部分人的口味,但是高藝術造詣還是不可否認的,看完影片到現在五六個小時,腦中還是回味著冷色調的雪山、森林、和印第安人。
最后我想在這個一點都不矯情的影片的影評后矯情一下,萊昂納多被世界熟知的1994年,我也剛剛開始熟知這個世界。而現在22年過去,小李拿了奧斯卡,并不意味著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其實我覺得在喜歡小李熱愛電影的人眼中,小李得獎與否已經完全不重要了,只要他還在為我們創造著藝術,讓我們得以精神享受,他就是我們的影帝,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