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上周同學聚會,席間一位美女同學從包里拿出一個水杯,我發現她正要喝突然想開個玩笑。
她也見我盯住那個水杯,來了個自嘲的表情,“曉得你要說什么,我們就是油膩的中年婦女嘛。”
我趕忙說,“你想多了,喝水利于身體健康,有什么不好的!這和年不年輕沒有關系。”
“人家年輕小姑娘從來不帶水杯的,人家有揮霍的資本啊,這就是年輕啊。”
我也想起了自己曾經揮霍的青春。通宵達旦玩游戲,直到肩周炎發作,手臂都抬不起來為止;為了一口氣看完連續劇,一天一夜不出門不睡覺,餓了就吃干糧方便面。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挺后悔的,為啥當時不多看點書,哪怕打打球健健身也好啊。
再年輕的身體也不要揮霍
在我們老一輩,很多人因為年輕的時候物質條件差,又太勞累,老了落下很多病根。他們很多人現在很注重保健(甚至過度使用保健品)。
整體感覺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是從老中青的一個倒排序。在十多歲至二十來歲階段是最容易忽視健康的。我沒有去查詢相關資料,僅從身邊的事例統計,現在腰椎、肩周、頸椎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年輕化,是“低頭族”常見病。雖然這些問題不一定全是愛玩游戲、追連續劇引起,但很多人并不愿意花時間做適當的活動來減輕癥狀。
年輕的身體有資本揮霍,但是這是好的選擇嗎?如果回過頭來看,一定不是的。
及時行樂是揮霍健康的魔咒
或許有人說,為什么要想那么多,過得舒服就好啊,以后再說以后的事。沒有人覺得健康不重要,但如果眼前有其他的誘惑就另當別說了。
我覺得每個人的選擇,沒有什么值得批判或者指責的,因為這都是自己獨一無二的體驗。不過本周看了一本書叫《清醒思考的藝術》,又恰恰做了一個小手術,所以結合健康問題有一些思考。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你最好讓別人去犯的52種思維錯誤」,列舉了常見的52種思維錯誤,完全可以作為工具書沒事翻一翻,把自己的行為進行對照檢查。
書里最后提到的一個思維錯誤是“雙曲貼現”,又稱為非理性折現。指的是為了當時當地的愉悅放棄更長遠的利益,這種及時行樂的想法是我們過去的動物性的一種殘留。有的文章也分析過,人的大腦在進化的過程中也是逐步更新升級的,很多原始的思維就這樣保留了下來,大部分思維錯誤由此產生。
當我們肆無忌憚地選擇垃圾食品、毫無節制地熬夜、推杯換盞縱縱情豪飲都是及時行樂的例子。這無法從根本上克服,不用講原因,只要看看新聞,看看身邊的人和事就知道了。如果人生是一場體驗,此時此刻的體驗恰恰很重要啊,但這又往往成為事后后悔的源頭。
從眾心理是健康的掣肘
及時行樂的誘惑極大,這種誘惑可能伴隨一生,只是看誰能夠抑制多少。特別是在群體中,如果大家都是這種心態,太特立獨行就容易遭到排擠,而且獨立思考的意志更容易被瓦解。
《清醒思考的藝術》中提到另外一種思維錯誤是“從眾心理”,這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無論是屈服于壓力也好,缺乏獨立思考也罷,我們都會自覺不自覺的走入這個怪圈。
分享文中的一段引用「在群體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獨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記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體中保持獨立的人。——愛默生」
我們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也同意這個說法。所以選擇哪個江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大的江湖也許選不了,小江湖總是可以的,雖然也不是那么容易。
我不愛喝酒,但以前聚會或者應酬總少不了要被別人勸酒。如果不喝吧,總擔心別人會認為不夠意思,又覺得會掃大家興,一來二去總是喝多。有一次胃出了點問題,身體亮起紅燈。雖然主因不是因為飲酒,但借此機會換了一種生活方式,胃也慢慢好起來。
嘗試以本能對抗本能
《清醒思考的藝術》并沒有教我們如何徹底克服各種思維錯誤,因為本來就做不到。作者在書中提到“我們的大腦是為復制設計的,而不是為發現真理是設計的。”意思是我們更希望把思想復制給別人,說服別人以取得更大的利益,這才是生存之道。人的本能并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的,但是可以嘗試用一種本能去對抗另一種本能。
我有一個朋友以前是個重度宅男,有一次我發現他在朋友圈曬了一個十公里的跑步記錄,讓我很是吃驚。
我問他“你這懶癌晚期的人,怎么一下子這么勤快了?”他給我分享了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原來這小子喜歡上了一個姑娘,結果人家沒別的要求,只要他每天堅持跑步,就答應他的追求。
后來,這哥們兒愛上了跑步,只是姑娘沒跟他走,他們成了很好的朋友,姑娘當初只是想幫幫他,不想他每天不見天日的生活。追求異性的本能成功地對抗了懶惰,養成跑步的習慣后,又連鎖改變了他很多的習慣,生活越來越健康陽光。
生活是一門平衡的藝術
一位同學幾年前曾在某直轄市要害部門工作,很風光但是應酬也多,幾年下來發現自己頭發大把大把地掉,曾經的帥小伙三十來歲就開始禿頂了。后來毅然決然地辭職了,再后來竟然開始學中醫,還考上了某醫藥大學的中醫碩士研究生。
生活中充滿很多誘惑和無奈,我們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選項中選擇自己認為最優的答案,也許在旁人看來并不一定最優。
總的來說,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平衡,長遠的利益和當前現狀的平衡。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有必要清醒地思考。沒事翻翻《清醒思考的藝術》,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不光是健康,還有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