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未來的眼界。古代大多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母親的教育一般不被重視。然而,一個母親的智慧與能力卻往往決定了整個家庭的家教素養。
相信大家都知道“三太”,“太太”的名詞就緣起于她們。然而她們不僅是好太太,更是厲害的母親。
一、太姜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育有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
《列女傳·母儀傳》曾這樣描述太姜:“太姜者......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君子謂大姜廣于德教。”大意是,太姜為人有節操專一婉順,不曾犯錯。大王計劃遷徙的事情一定和她商量,大姜也廣布德育。她教育子女從來都是以身作則。
當時,太王非常喜歡王季的兒子姬昌,為了讓父親將王位傳給王季,太伯與仲雍逃到蠻荒之地。文身斷發,以示不可以繼承君位。兄弟謙讓的故事也成為了千秋佳話。
子曰:“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這自然與太姜的德育教導分不開,像這樣厲害的母親教導出來的孩子也是德滿天下,令人嘆服不已。
二、太任
太任是周文王姬昌的母親。
《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這恐怕是有史以來最早的胎教了。她對子女的教育從腹中就開始了,這樣有遠見的母親著實厲害。文王出生后天賦異稟,圣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他就知道十。這與太任的胎教不無關系。
與現代胎教不同,她身體力行,對胎兒教之以德,重視道德的培養。在這樣厲害的母親教導下的周文王一生的作為及德行則是有目共睹的。張居正《帝鑒圖說》:天下聞之,曰:“西伯之澤,及于枯骨,況于人乎?”
三、太姒
太姒是文王的夫人,她共生了十個兒子。
討伐商紂的周武王,以及鞏固了周朝基業的周公旦都是她的孩子。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使得他們從小到大,都沒有做過邪僻不正的事情。嚴格的教育從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圣德。
后人稱頌道:“
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
大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周朝之所以如此興盛,太姜、太任、太姒功不可沒,甚至可以說是這三位母親的教子有方才使得周朝天下歸心。
這是真正有德行,言傳身教的母親所教育出來的孩子。這樣的母親才是真正的厲害。
而有些母親則是耍小聰明,自認為“厲害”。未曾想,竟因此斷送孩子大好前程。
比如《伊索寓言》里講到的《小偷和他的母親》:
有個小孩在學校里偷了同學一塊寫字石板,拿回家交給母親。母親不但沒批評,反而還夸他能干。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給母親,母親很滿意,更加夸獎他。
隨著歲月的流逝,小孩長大成小伙子了,便開始去偷更大的東西。有一次,他被當場捉住,反綁著雙手,被押送到劊子手那里。他母親跟在后面,捶胸痛哭。
這時,小偷說,他想和母親貼耳說一句話。他母親馬上走了上去,兒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來。母親罵他不孝,犯殺頭之罪還不夠,還要使母親致殘。兒子說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給你時,如果你能打我一頓,今天我何至于落到這種可悲的結局,被押去處死呢?”
“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句話同樣可以用來說明一個母親的見識有多么重要。對于孩子來說,有一個品行高尚、重視教育的母親,無疑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
真正厲害的母親所教育出來的孩子縱然不能夠名垂千古,也必然品行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