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 ? ?今晚是平安夜,出去嗨一天之后好累,連開電腦的力氣都沒有,我準備先睡一覺再說。看到文友即使在平安夜也都在堅持日更,我給他留言點贊,他回我:如果停更不僅對不起讀者,也對不起自己。說得好!想到我之前給自己許下的日更的承諾,聽,是誰打臉的聲音~好吧,小伙伴們,我來了~
? ? ? ?昨天介紹了如何閱讀一本書,收到很多私信說書中說的那幾個層次,有沒有各個層次的具體操作方法?有。今天以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為例先介紹分析性閱讀的方法,請接招!
? ? ? ?做事之前,觀念先行。讀書之前,我們先來樹立一個正確的讀書觀:讀完每一本書,都能有扎實的收獲!
? ? ?很多人說,一本書我不必記住所有的內容,能記住1%~2%就不錯了,剩余的99%反正已經在腦子里過了一遍,用的時候就能想起來了。恕我直言,經過別人用心推薦或者自己怦然心動而花錢買下的書,如果只想要記住其中的1%~2%,效率會不會也太差了?人類作為健忘的生物,就連昨天吃的什么飯都能忘記,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那僅在腦子里過了一遍的99%的內容會給你帶來靈感乍現的瞬間?
? ? ?觀念樹立好了,我們直奔主題。以下是方法論:
? ? 筆記讀書法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內容:
? ? ? 很多人都會忽略選書階段,選擇書籍的過程是我們挖掘自己需求的過程,可以培養我們帶著目的去閱讀的意識,同時也讓我們找到真正想讀的書,看清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
? ? ? ? ? ?如何選書、購書?
? ?“選書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閱讀書籍時看到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就可以先加入購書清單里;想要了解某一主題的書,可以去豆瓣搜索,先看書評,將自己感興趣的加入購書清單……我的印象筆記中有一個筆記是專門來記錄購書清單的,平時看到想買的書,先記錄在購書清單里一起購買。
? ? ?列出讀書清單——在書店確認——購買,遵循這樣的步驟入手書籍,就不得不意識到自己“為什么要讀這本書”,“自己真正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了。
? ? ? ? ? ? ? ? 如何讀書?
? ? ? 入手自己真正想要閱讀的書籍之后,就需要從書籍中找解決方案,汲取我們需要的營養,還原到我們的知識體系中去。書中介紹的讀書方法是:筆記讀書法, 筆記讀書法分為三個步驟:略讀、精讀、劃重點,寫讀書筆記。每個步驟都需要閱讀,也就是閱讀三遍,所以我把它叫做“三遍讀書法”。
? ? ? ?這里值得說明的是,不要拘泥于作者提供的方法論,比如我閱讀時就愛拿筆畫重點,還會在空白處寫自己的感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癖好和小習慣,無論使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夠達到略讀以及精讀的目的即可。此外,不是所有的書都需要閱讀三遍的,具體情況可根據自身的需求去把控。比如:小說等休閑讀物,只是為了放松大腦,不需要怎么去思考,可能略讀一遍即可;工具書,沒什么好說的,就需要我們操練,讀一百遍不如操練一遍,我們就不用苦哈哈地去先略讀,再精讀,最后做筆記。直接邊讀邊練,豈不吸收得更好?經典書籍,可能讀三遍都不止,《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我每隔幾個月都會回去再翻翻,有些書我們隔幾年之后,回來再翻看,就會有更深的感悟。
? ? ? ?重點劃完,就要開始做讀書筆記了。「讀書筆記」五要素:
? ? ? 先說第一大要素,讀書筆記的日期,很重要!李笑來老師曾說過他父親的一個被翻破了的筆記本,里邊有各種各樣的典故,每個典故下方都標記著記錄的日期,以及在日常隨意談話時用了這個典故的日期,還有很多信息充分的備注,像這個典故能說明什么問題,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等等。記錄下日期,不僅方便日后的查找,還會有意識地去整理已經輸入大腦的信息,讓他們有序地排列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去支撐當下的意識。
? ? ? ?其次是書名和作者名,這兩項信息除了作為日后檢索讀書筆記的查詢條件外,還可以記錄下書的背景以及作者的信息,在重新翻閱讀書筆記時,可以進一步加深對筆記的理解。
? ? ? 再者是摘抄,關于摘抄時手抄還是拍照,眾說紛紜,堅持拍照派覺得在數碼時代,比起摘抄拍照更有效率;堅持手抄派認為無論手機里保存多少本書,書里的內容都不會被保存到腦子里,變不成你無形的財富,手抄雖然不一定能記住所有的內容,但某段文章、某個詞、作者的語氣和思想等等,都會隨著抄寫時的身體感覺被刻印在頭腦和身體里。作者奧野宣之的讀書筆記都是手寫的,他寫了滿滿幾十個筆記本,做了詳細的目錄,以備重讀和查詢。就我個人來說,我是使用印象筆記移動端去手動輸入,拍照的話我也確實對內容沒什么感覺,手抄會很累,效率也低,如果是電子書,我就可以直接復制粘貼到印象筆記,如果是紙質書,我就在移動端手動輸入,打字的過程有助于我去思考、記憶,并隨時翻看,加深記憶。印象筆記可通過關鍵詞搜索,比起手寫筆記,查閱起來也方便。
? ? ? 最后是評論,在摘抄時,趁自己對摘抄內容印象還鮮明,及時記錄自己的感想,如果等所有內容摘抄完再去寫評論,很可能會忘記之前的感想。如果是紙質書,我一般會在空白處直接寫下自己的感想,電子書會有評論工具,我用的掌閱長按需要評論的內容就可以在下方劃線并寫下自己的評論了。初期寫評論時,大家都會出現不知道寫什么的情況,這個時候就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去寫,哪怕是寫“好棒!”、“什么?”也沒關系,如果一心只想寫得完美,只會越來越難下筆。
? ? ? ? ? ? ? ? 如何活用?
? ? ? ?如果把讀書過程比喻成做菜,那么“購書清單”就是購買食材,“寫讀書筆記”就是洗菜切菜。好的讀書筆記就像認真洗好切好的蔬菜和鮮肉一樣,可以隨時拿出來根據需要進行輸出,接下來要說明的“通過讀書筆記進行思想輸出”就是開火炒菜了。
? ? ?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只購買食材(買書),洗菜切菜(讀書),卻不開火炒菜(活用書)。就像網上流傳已久的那句發問: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缺!少!行!動!如果只有輸入,不去積極輸出,即使掌握再多信息,也無法形成知識體系,將知識為我們所用。
? ? ? ?作者奧野宣之提供的輸出方法是:使用「引用原文+閱讀書籍的感受和評論相結合」的方法去寫書評,來幫助我們深刻吸收書的內容,磨練出更好的原創思考。
? ? ? ?我經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寫讀后感」和「用思維導圖畫結構→解構→打亂重組」的方法去輸出,后一種就是傳說中的先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
? ? ? 除此之外,網上還有很多輸出方法,比如:秋葉大叔的PPT讀書筆記法,在微博上@讀書筆記PPT,可以查看到原創PPT,不僅可以了解一本書,還可以學習PPT的制作方法;趙周老師的RIA拆書讀書法,具體可參考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或者秋葉的《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 ? ? 人并不是無所不知,才去發表演講或者寫書,而是通過演講和寫書,讓自己達到新高度,甚至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所以不僅要去主動吸收知識,還要積極輸出,才能促進思想內化,大腦的生長機制會讓這些知識像種子一樣,以你意識不到的方式去生長,從而改變你的智力結構。
? ? ?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記憶力超群,就是因為他大量的輸出,會在潛意識里形成一種輸出機制,他的知識儲備就會在某一個場景悄然而至,支撐他當下的意識,脫口而出。
? ? ? 靈感也是這么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