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七、關于格致誠正
格物致知,即物而窮其理,久而久之豁然貫通,眾物之表里粗精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物理上升為智慧,達到知之至的境界。怎樣才能格物致知?博聞之,強識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又是一個學思行的過程,才算是致知、徹底明白了。通常,結合經驗“窮舉窮析”,足以幫助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多數問題。事后再有反思,可以形成新的“得”。
誠意,就是不自欺,也是不欺人,因為欺人就是自欺。人自處的時候叫獨,獨發展好了可以是獨立,發展不好可能是獨夫,所以君子得慎其獨。人獨處的時候,做了不好的事,首先永遠騙不了自己,因為“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自己就是那個決策者、執行者。也騙不了別人,因為“誠于中,形于外”。做了壞事,再善于掩飾,也會著下痕跡,神色、語調、肢體,因為人的神經系統處理信息的能力不可能突然大幅擴容,既要處理新信息又要掩飾前面的錯誤,有異常的表現是必然的。長期為惡為善甚至可以改變人的容貌神態。心無愧怍則體泰安舒,廣大寬平,久而久之“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故有“富潤屋德潤身”之說。誠意是德識與行動的合一。
正心,主要指不要受負面情緒的控制,被負面情緒如憤怒、恐懼、好樂、憂患控制,人的心態就會失衡,也就是“失其正”,也叫“心不在焉”,就會一意孤行做出可怕的事情。“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失去了正確的判斷力。佛家講,一念嗔心起,千萬障門開;嗔火能燒功德林,都是講正心的道理。菩薩重因,眾生重果,眾生看到的只是眼前的果,一旦不稱心就容易情緒失衡。正心是是情緒上的正岐,不為負面情緒所役是現實生活中極重要的修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