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中的天使,天使中的魔鬼
堅強地撐過17個小時產程后,終于迎來了Oscar的到來。懷胎十月,終于等到他的到來,第一反應是滿滿的嫌棄,心里想的是:為什么出來這么慢,懶得理你。
之后經過了半個月的天使時期,心里平衡了好多。電視機的背景聲吵不醒他;朋友來看,各種大聲討論與分享,對他完全沒有影響;大晚上房間里亮著燈,也不會感覺到刺眼而睡不著覺;晚上8點左右開始的睡眠總能控制在5-7個小時,老娘心里想的是“哇塞,那調整調整,從12點開始睡的話,到第二天早上7點醒,完全的一個整覺啊”。
原來那只是前期適應的友好相待。半個月后,情況完全不受控制。睡覺中的哼哼唧唧與容易驚醒、稍有聲響后的驚嚇哭、換尿不濕時的大聲淘哭、沒有被及時反饋后的昏厥哭。尤其是后半夜餓醒后,若沒有第一時間喝上奶,這整排的臨時房住戶,估計全部被吵醒。
為什么選擇相信“哭對肺活量的增長是有好處的呢?因為當你只有一個人一雙手時,飯還是要吃的、臉還是要洗的、廁所還是要上的呀。寶貝,這不是當娘的變狠心,而是切戳必有損傷,我們都不可能讓另外一個人完全地順從自己,也不可能因為另外一個人放棄自己的生活。
見證“一把屎,一把尿”
尿不濕,是多么偉大的發明啊。對于選擇使用尿布的現代人類,完全不能理解。但是若認為有了隔尿墊跟尿不濕,就遠離了屎尿,那真的是太天真了。
“現場直播”把把富有“濕意”。最早幾次在更換尿不濕時,看到現場直播尿尿,還會各種慌亂。再到后面,知道喂完奶后,不宜馬上換尿布,通常要等上10分鐘左右,只是依然常會中獎。到現在,會控制好娃的雙腳,把控一下尿尿的方向,爭取不尿濕床單及其他周邊衣物及被子,若只是濕了隔尿墊,還會各種慶幸自己的機智與靈敏。
所有的眼淚,都是腦子里進的水?NO!那明明是缺失的人文關懷
理論與實際要緊密結合之黃疸故事
早聽說某立醫院新生兒十有八九會被拉去照藍光,而且傳說娃的手腳會被綁起來,最主要的是父母不能陪同。之前外甥出生時,說醫生講了,黃疸太高,會有腦癱風險,建議必須要住院藍光治療。“腦癱”多么嚇人的詞匯。新媽媽再舍不得寶寶,卻也是舍得花這些錢來排除“腦癱”風險的。
加上看了各種公眾號,多半都說:一,國內多為過度治療;二,最好的去黃疸方式為多吃多排;三、茵梔黃是瀉藥,已經禁止使用;四,即便是母乳性黃疸,也沒有必要停母乳,母乳本身有輕瀉作用。所以自認為專家地以寶寶各方面精神正常,無需留院照藍光,辦理了出院。
只是對于一個在乎他人說法的新手媽媽,所有的堅持,會在數值與事實前面敗下陣來。來看寶寶的所有朋友親戚都說寶寶好黃啊,要去看看黃疸指數啊。衛生院的醫生來了2次,也說一定要抱去醫院測一測,第一根稻草是“黃疸高,不能打預防針的”。最好的閨蜜,也埋怨我的“心大”。
第二根稻草也是直接壓垮我的是體檢當日終于決定還是去測黃疸指數,醫生說:
最高的地方是31.5,為什么不早點報過來看,你們做家長的也對孩子太不上心了!
數值這么高,之前就建議你們檢查的,現在還怎么說得清,萬一有什么事情!
我的建議是一定要住院!
如果不住院,這事我做不了主,晚上10點掛急診,找楊主任看吧!
懵逼在現場,眼淚唰唰流,無措啊。當天晚上把之前廢棄的茵梔黃口服液喝起來,藍光又重新開始照。
到今天下午第三次去某澤醫院測起來黃疸值5左右,總算是翻篇了。
這件事情教會我的幾個道理:
第一,早排除早安心,專業人士的意見還是要聽;
第二,不要奢望醫生有太多的人文關懷,內心一定要強大,關心則亂,基于事實的堅持;
第三,不單單買東西要貨比三家,對判斷結果也要多一個參考值。事實是第二天到某澤醫院,最高為20;第三天最高是14.5;第六天最高是6。而且某澤的要求是15以下安全,自行觀察。而某立的要求是超過12.5必須住院,不住院簽字承擔“腦癱”風險。
第四,不要看超綱的內容,三線小城市,不好套用臺灣、香港及國外的研究結果,因為醫生不跟你講那些,只提在當下在本區域的治療標準及要求;
第五,求大,必須要舍小。不停母乳、不讓和茵梔黃、照藍光又覺得打著空調32度休息不好。只要想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寶寶一個人留在醫院照藍光(在聽到最高31.5時,巴不得第一時間把寶寶送進去住院),其他有什么不能接受呢?奶粉要加就加唄,純母乳喂養,進了醫院照藍光,醫院是直接上奶粉的。喝茵梔黃拉肚子舍不得喂,那就等進醫院護士喂嗎?32度熱休息不好,那等寶寶住院后,自己一個人夜不能寐嗎?
所有的”濕意“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成長。
也感謝這些”濕意“,真正地讓我更好體會自己父母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