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知乎“大V”采銅的著作《精進》,本書從“對時間的審視、行動的準則、對知識的學習、對思維的鍛造、以及如何行動”等方面進行了獨到且詳細的描寫,讀完后對“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理解,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多學科、各方面的深度學習,多角度操練習得的知識,將新舊知識進行融合,打通它們之間的通道,將知識付諸實踐,先行動,在行動中思考,在行動中改進,不斷進化,升級自己的認知,持續成長。
一、審視時間
書中提到了六種時間視角,分別是:積極過去視角、消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宿命論視角、未來目標導向視角、未來超驗主義視角。
當我們處于任意單一的時間視角時,這都不是最理想的,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通過努力和學習,時間視角是可以改變的,對于我們來說,最理想的時間視角,是一種平衡的時間觀念,混合多種時間視角,即積極運用過去的經驗,適度地思考未來,適度進行現實的享樂,同時要盡量減少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
書中介紹了在設定目標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的兩種未來,“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遠期未來傾向于抽象、概況的方式來思考,而近期未來則更容易代入具體的情境。設定遠期未來的目標,可以把它定的更具體化、實施性更高,設定近期未來的目標,則需要降低其“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障礙,比如設定一個一周看一本書的目標,看書時遠離手機、降低看手機的頻率;再比如設定一個減肥的目標,就要強迫自己不能因為天氣太熱或太冷的原因而不去健身。
作者通過“半衰期”理論告知我們,要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打游戲、看電視等娛樂節目,在娛樂過程中會產生即時的愉悅感,但結束后,這種快樂的感覺很快就會忘了,實質并不會給我們帶來成長;要盡量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雖然可能一時無法帶來快樂,卻能累積收益和影響,長半衰期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積累可信的知識、訓練我們的實踐技能、閱讀經典作品、復盤和總結個人的經歷、追求及保存身體健康、建立和維持互相信任額關系等。
在追求長半衰期的事情時,我們也要適當的讓時間慢下來,體會時間的深度,不要因一味的追求快而過度依賴時間管理,也要懂得生活。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二、行動準則
當我們陷入困境而始終找不到出入的時候,很有可能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為自己設下了許多隱含假設,包括:賽道假設,認為人生是一場比賽,非輸即贏;低關聯假設,輕視事件之間的關聯,只做能產生即時收益的事情;僵固型心智,認為天賦和能力是固定的,再怎么努力都沒用,遇到挫折輕言放棄;零和博弈,很少設想雙贏的局面。
要破除這些隱含假設,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三種方法:目標懸置,將目標暫時放一放,停下來休息,等時間成熟時再重新出發;能力嫁接,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并積極尋找自己不同能力的連結點,用有關聯的其他領域的知識和能力來解決該領域內遇到的問題,或許還會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特性改造,將工作進行拆解,改造成自己的愛好,或將愛好往“生產性”方向進行改造,也有可能變成終身職業。
破除了隱含假設后,我們要即刻行動,要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不要期待等到完全做好準備后才出發。作者在這里提出了一個概念,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即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制作出來、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試驗性產品,推向市場,并根據用戶反饋進行優化。與傳統的“三思而后行”不同,作者建議反其道而行之,“三行而后思”,可以邊做邊學,在實踐中復盤和反思成長的關鍵。這里,我們要克服“自我防衛”的心態,要學會積極接受其他人的反饋,也要克服“沉沒成本”的固執,勇于自我修正,不斷打磨,不斷推倒重來,讓產品迭代、進步。
在行動過程中,遇到復雜的任務時,要學會對任務進行分解,使用“圖層工作法”,可以按照工作涉及的不同認知復雜度來進行分段操作,集中處理同種認知類型下的工作,一段時間專注于一個圖層,最終將處理完的多個圖層疊加在一起,就完成了整個任務。
三、知識學習
學習一個新知識,理想的學習模式是,除了簡單地吸收知識,還要通過提問來調用已有的知識體系,積極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建立新的知識體系,把新舊知識之間的通道打開。提問的關鍵,是提出可能具有開放性解答的問題,避免非是即否的封閉式問題。
我們可以這樣進行提問:對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的提問,比如“它說了什么?給我什么感受?”;對內容的反思、審視和評價進行提問,比如“它要傳達的是什么?是真實的嗎?對我有何價值?”;對形式、構成和表達手法的洞察的提問,比如“它是怎么構建起來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
掌握了理想的學習模式以及如何有效的提問后,我們還需要明白,每一次的學習,要盡量做到深度學習,往深里去解剖、去體會,不止要尋找結論,還要尋找過程,不止要做到歸納,還要做好延展,不止要找到相似,還要找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及內容進行學習。
你掌握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這就需要對你已習得的知識進行操練,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它,并在需要它的時候能隨時調取出來使用。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三種操練知識的方法:寫作式操練,把輸入的知識通過寫作的方式輸出,教是最好的學;游戲式操練,用游戲和假象的發散性思維進行思考,思維越發散,效果會越好;設計式操練,調用已有的知識,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
與“能力嫁接”的思想框架相類似,在操練知識的過程中,讓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知識相互融合,發生化學作用。有三種知識融合的方式提供參考:遷移,看似不相關聯的學科之間也存在知識遷移的可能性,只要打開了它們之間的通道,就能將它們進行融合,更好的服務于自己;印證,通過足夠的思考鋪墊,放松自己,激活潛意識,讓知識之間彼此契合,可以產生新的靈感,用已有的知識在全新的領域進行印證;互補,對同一個話題,可以尋找不同視角下的論述,將它們整合后,能得到更全面的認識,這個過程,也就是讓知識在互補中開始融合。
四、思維鍛造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成百上千條信息,而且大部分的信息于我們而言并沒有什么價值,這時,對信息進行“斷舍離”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信息進行刪選,過濾掉其中不必要的部分,把有限的時間留給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深度學習,與已有的思維體系進行摩擦,碰撞出新的火花。
文中,作者提出了四個可以應用的方法:精選信息源,好的信息源應該是有固定主題的,對某個領域有高度專業的認知,且能持續生產高質量的內容;不追逐潮流,主動遠離熱門信息,因為其大部分的“半衰期”很短;重事實,輕評論,養成合理懷疑、主動求證的習慣,盡力了解事件的全貌,冷靜的看待各種觀點;定期閉關,拒絕任何人任何事的打擾,專注閱讀和思考。
在寫作輸出方式上,我們也要對思考后的產出進行“斷舍離”。把不必要的東西全部刪掉,把內容精簡到最精煉,找到事物、知識之間共通的模式并進行歸納。
碰到比較復雜的信息時,可以試著運用圖解思考的方法來理清思緒。圖示是一種直觀的表達,能輕松地呈現復雜事物之間的關系,將抽象的事物具象化。而基于復雜的信息本身,可以自行設計與其相匹配的圖形,不用局限于樣式。話雖如此,作者還是舉例了兩種常見的圖解,包括流程圖和結構圖。
然而盡管我們想要進行全方位且周密的思考,但實際生活中還是有可能存在思考的漏洞,這主要收到幾個心理機制的限制:我們偏好特殊事例,而不是普遍數據;傾向于尋找論據佐證原有的看法,而不是推翻它;存在一定的“思維盲區”,受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所限。為了更好的避免這些心理機制,作者提出了兩種思維工具來輔助我們思考,分別是矩陣工具和清單工具,顧名思義,矩陣工具是指不同維度組合的直觀化顯示,而清單工具就是通過列清單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更周密的思考。
舉個例子來詳細說明矩陣工具,這周在進行另一本書籍的閱讀時,在對自己以及對對方設定界限的時候,有四種人存在設限的困境,分別是:不能說“不”的是一味順從者,不能聽“不”的是控制欲很強的人,不能說“好”的是沒有回應者,不能聽“好”的是回避者。下面使用矩陣對這四種情況進行說明。
五、如何行動
如何行動才能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首先,我們要保持成長型的心智,要認識到人的才能是會成長的,相信通過不斷努力,自己會變得更好。還要堅持專注的做事態度,認定一件事而專注走到最后的人往往會獲得超高收益,而淺嘗輒止的人收入甚微。在做事學習的過程中,要主動給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對提升學習效果非常必要且有效。
當然,長期堅持一件事有時會產生一定的痛苦,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用興趣和激情驅動自己繼續做下去,讓自己收獲的滿足感超過所有付出。但剛開始的時候,不要以有沒有興趣為出發點,要知道,興趣是可以流動的,努力試過后再來判斷是否有興趣;一旦開始,就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去體驗、去激發興趣。
不要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自卑或尷尬,要知道,只有獨一無二,才能不可取代,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而去迎合主流的人,反而會被社會忽略。Paypal創始人彼得·帝爾在他的暢銷書《從0到1》中說,“能在標準化教育下形成和他人不一樣的想法是非常難能可貴額,從0到1的創新,必然屬于那些能獨立于主流思潮之外的,富有智慧和勇氣的思考著和行動者”。所有,請保持自己的怪異,保持與眾不同,去做“酷”的事情,去重新發現事物的價值。
文章的最后,作者總結了一系列具體的建議,來作為全書的結束語: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遲滿足欲望;質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論,不盲從任何人;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時段接收流行信息;思考最不可能的事,為其發展出可能性;保留和發展自己的“怪癖”,并將其發展成自己的競爭力;為小事物狂熱,并在小事物中發現大世界;開展思想試驗和行動試驗,讓思想和行動互相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