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盒火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詩人贊美它:火柴貢獻了短暫的一生,卻給人間帶來光明。
1816年首次制成黃磷火柴是巴黎的F·德魯森;倫敦人S·瓊斯于1828年用氯酸鉀制成普魯米辛火柴。從此拉開了人類邊使用邊改進的火柴研制序幕,也拉開了中國的“洋火”大幕。
曾經(jīng)燃起我們的希望,帶給我們光明的火柴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它真的會消失嗎?
電燈一出現(xiàn),煤油燈消失了。打火機出現(xiàn)了,火柴消失了。火柴承載著我們太多美好的記憶,真不希望它這樣悄悄的離去!
火柴由國外傳入中國,所以叫“洋火”。“洋火”占領我國市場有半個多世紀后,1894年,湖北建立了兩家由官商合辦的聚昌和盛昌火柴公司,從此我國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生產(chǎn)的火柴。
比火柴使用更早的取火工具叫火鐮,取火時將火絨或火紙按在火鐮上,用鋼刃去劃擊另一只手上的火石,迸發(fā)出火星點燃火絨而取火。
曾經(jīng)人們點火、點煙離不開的火柴,隨著社會發(fā)展被新型打火器具替代,眾多火柴企業(yè)相繼倒閉,別說小型火柴廠,就是號稱“五朵金花”——泊頭、開封、安陽、濟寧、蚌埠大型火柴生產(chǎn)企業(yè)也未能幸免。
火柴是富于故事的一個載體,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中總有這樣的情節(jié),法國紳士們用的火柴如同是微型蠟燭,晚間劃著后用它看清妓院的門牌。
為了火柴的銷量,瑞典商人還炮制了一個說法,即三個人不能合用一根火柴點煙,否則不吉利。說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許多人的親歷,一次戰(zhàn)壕里的三名士兵吸煙,一個人劃著了火柴,敵方看見火光舉起了槍,點第二人時,對方在瞄準;火柴傳到第三人手中,對方射擊,第三人斃命。由此得出結論,決不能三人合用一根火柴。
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這是瑞典商人一手編造的,為的是多賣火柴,推銷術外加廣告,亦是一種高明,還是一種精明加聰明。更有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風靡世界的佳作,感人至深,把內(nèi)心感動把心靈的美麗賦予在火柴上。這讓人想起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講的一段話:“理論是冷冰冰的,可它能教人去獲得溫暖?;鸩袷抢涞?,火柴盒子旁邊擦火柴的地方是冷的,但是它們能夠生火,給人做出熱騰騰的食物,并且使人的身體暖和。”火柴,一個溫馨充滿暖意的載體。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澳大利亞一名叫利赫捷爾的科學家的一項發(fā)明,震驚了歐洲以及全世界的火柴業(yè)。他發(fā)明可以連續(xù)使用600次的火柴,不僅可“永久”使用而且不怕潮濕。瑞典芬蘭等北歐火柴公司聞聽此訊息立刻做出反應,愿以最高代價收買這項發(fā)明。他們想只要發(fā)明者同意,把專利買過來,不公布他的發(fā)明,但鈔票大大地給。最終利赫捷爾將專利賣給了美國火柴公司。但,世界火柴業(yè)、北歐火柴廠并未因之破產(chǎn)。
世界在前進,總會淘汰一些東西的。能滿足需求,就能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