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千洛
保險是理財投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隨著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劣,大家看待保險的眼光日漸公正起來...保險從業人員水平也高起來,保險險種也多起來,保險產品也嗨起來...買什么真是無從挑起。
作為一個理財覺悟較晚(多少厲害的家伙們從高中起理財意識就覺醒了),保險意識還算早的人,踩過無數的坑,血淚史說來無益,得到的經驗還是有必要寫寫,幫大家避坑。
保險是什么?
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
保險的定義寫得比較復雜,我都看不下去...
保險本質就是一種風險轉移的工具。
把你該買單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與你非親非故,為什么要替你承擔風險呢,所以,你得花錢投保才可以。
保險公司賺的就是“你買保險了,但你沒發生風險”的錢。買保險的人中大部分都沒發生風險,只有小概率的人發生了風險,所以保險公司收了100塊,花了70塊去救治風險,還剩30塊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金額比例不對,只為方便理解舉例罷了)。
所以,就很好理解,保險公司對那些可能發生風險的人收費高,或者有些人根本就不讓買保險,對可能發生風險的人收費低。
要不要買保險?
如果你財務充足,手上的錢足夠應付各種風險帶來的損失,那就不用買保險。生病了去治,殘障了有錢生活,故去了家人有保障。
如果你財務還沒有充足到以上的程度,那就一定要買保險,用少量的錢,來換一份意外發生后的保障。這份保障不能讓你衣食無憂,大肆揮霍,但能幫你維持生存,有力氣從意外中掙扎出來,幫你撐到經濟緩過來。
給誰買保險?
從上面的定義來看,保險是保障,保障因意外收入減少的風險。
想想看,現在保障你家庭生活的是誰呢?
不是老人,更不是孩子,他們此時索取多過貢獻,無法負擔家庭的開支。
保障家庭的是有收入來源的一方或多方。如果他們生病了,故去了,家庭收入就中斷或大幅減少以至無法正常維持生活。此時需要有額外的收入來渡過難關,額外的收入除了親友扶助,應該就剩保險了。
所以家庭經濟支柱才需要優先購買保險。
買什么保險?
保險有保人的,有保錢的。
保人的,保的是人的生存,死亡,健康。像人壽保險,健康醫療險,意外傷害險。
保錢的,保的是財產。
同上面所說,只要經濟支柱沒有意外,有持續的可供養家庭的經濟來源,一切都不是問題,所以優先保人,再保財。
買多少保額?
既然是保障生活,你就得算算,如果家庭出了狀況,沒有收入了,你需要多少錢來生活,還房貸車貸,一直支撐到你有收入維持家庭的那天。
如果一個家庭
日常生活支出10萬/年
贍養父母10萬/年
車貸房貸100萬(5年內要還的約20萬)
現有存款70萬,且近期沒有大額開銷的打算
假設如果家庭經濟支柱遇到了風險,該家庭重新構建新的經濟來源,需要花費5年的時間。
粗算下來,你的保額=5*10+5*10+20-70=50萬。
購買50萬保額的人壽保險就可以了。
買什么險種又是一個大話題...這里先不說了。
花多少錢買保險?
風險有可能發生,有可能不發生,花太多錢買高保額,第一家庭要承擔高額的保費,第二高額保費未必真能用得上(當然希望一輩子都用不上)。
這時很多人就會想,那我買返還型保險,以后保費還能加收益連本帶利還給我呢。
千萬不要!!!
保單的收益從來不曾超過年化4%,一般默認保底收益年化1.75%+低到可憐的浮動收益。
放眼望去,高出6%的理財產品比比皆是,干嘛買二三十年收益率低于4%的理財產品呢?
保險就是保障,想理財找理財品種。
如果你已打算買保險,那就一定要買消費型保險,相信我,你拿買返還型保險的那些本金自己去做投資,投資的收益去買你要的消費型保險就足夠了。
經驗都是前人走過的坑,然后寫下來,幫你繞過坑。
當年傻傻的我...除了買了一份消費型意外險外,其余買的都是返還型保險,7.3萬/年的保費,嗚呼哀哉。
拿我最低的理財收益年化10%來算,每年投資收益至少少6%/年。第一年收益至少少掉了4380元,后面復利自己投資只會更多,我買什么消費型保險不夠?!
保險的知識太多了,險種分類也太多了,產品就更更更多了。先簡要說這些。
總結:如果財務還未自由,一定要買保險,買消費型保險,優先保家庭經濟支柱,保額能供你的家庭5年正常生活就夠,少買不夠,多買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