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保險就頭痛,完全沒有頭緒? 產品太多水太深,不知如何選擇?
有沒有通俗易懂、化繁為簡的系統課程,能夠讓我早日搞定保險呢?
從一個完全的保險小白不斷打怪升級的奧斯卡,將手把手帶你通關保險取經之路!
取經之路前情提要
清楚自己為什么要購買保險,買給對的人。
分析風險需求,搞懂保險分類,鎖定保障型險種。
保足額,確保風險發生時能夠獲得足夠的保障。
合理安排保費支出,不讓保費成為負擔。
■■■
接下來,第四章中我要攻克的學習目標是:
消費型、返還型傻傻分不清,要如何來選?
保障時間該如何確定,是終身還是定期呢?
本章可謂是保險星體系的核心!
一、保險產品名字里的玄機
在明確了自己需要的險種(壽險、重疾、意外)、以及相應的保額和預算之后,我便主動撥通了幾家保險公司代理人的電話,希望他們針對我的這些需求,給我來推薦相應的產品。
本以為這樣離搞定保險已經前進了一大步,但當我看到代理人發過來的產品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想多了。
e生健康返本型重大疾病
幸福祥鴻重疾保障計劃(分紅型)
安康福瑞定期壽險
護身安康終身重疾
......
產品名稱中的專有名詞簡直不能再多了,我完全沒辦法把它們放在一個平面去做比較。
在一番梳理以后我發現,在相同保額的前提下,主要有2個因素決定了保費的不同:
保障時間:短期險和長期險
產品性質:消費、返還、分紅等
關于保險時間其實挺好理解,保障時間越長,保費就越貴;但關于保險產品性質對于保費的影響就不是太懂了。
我最初的印象是:
返還型保險:花了錢,有保障,到期能夠拿回,挺好。
分紅型保險:花了錢,有保障,到期能夠拿回,還有收益,不錯喲。
消費型保險:花了錢,沒出險到期拿不回來,貌似有點不劃算。
不過,我還注意到,同樣是花5000元購買重疾險,保障到60歲的話,能獲得的保障大致是:
分紅型保險:10w
返還型保險:20w
消費型保險:30w
這差的也太多了吧!到底該如何選呢?
二、一個關于保險進化史的故事
我帶著問題,查閱了很多資料,直到看到了下面這個故事,了解了保險是如何定價的,才對保險產品的性質有了更多的認識!
保險的定價原理解析
1保險最初的模樣
假定30歲男性購買壽險,1000元保額需要的保障成本是1塊錢,這1塊錢的成本是根據生命表(用于簡單而直觀地反應種群存活和死亡過程的統計表)厘定的。
好,現在開始賣保險了,保額1000元,客戶只需要花1塊錢就可以買了,如果在保障期間內OVER了就賠錢,如果沒事呢,這1塊錢就消費掉了,沒得還。
(以上就是保險的本源:消費型。)
然而客戶卻覺得,沒事的話,錢就白花了?要有事,那不是花錢買有事?晦氣,不買。
(你是否也曾經這樣想過呢?)
2保險開始“進化”
為了迎合客戶“返錢”的需要,保險公司將價格定為3塊錢,其中1塊錢仍然是保障的成本,剩下的2塊錢存了起來,到保險合同終止的時候一起“返”給客戶。這叫有事保事,沒事還錢。
(這便是“返還型”也就是“儲蓄型”保險的由來了。)
這時候的客戶想,買的保險能在有生之年拿回本金或保額還是不錯的,至少交的保費沒有浪費掉,劃算啊。
(你也覺得這樣不錯吧,是不?)
但是,還是有部分客戶認為不劃算,因為幾十年后返還的那筆錢都不值錢了呀,貶值了。
3保險繼續“進化”
為了幫助客戶“賺錢”,保險公司又把價格定為5塊錢,1塊錢仍然是保障成本不變,剩下的4塊錢存起來拿去投資,如果投資有收益,把其中的70%給客戶分紅,這叫有事保事,沒事還錢,還能抵御通脹。
(恩,你一定也想到了,這就是被包裝的超級美的產品—“分紅險”)
保險公司急客戶所急,想客戶所想推出的分紅險,很好的迎合了客戶的需要,大家甚是喜歡。
.......
故事到這里,你一定也發現了,從純消費型到分紅型,價格雖然在變,但保障成本——1塊錢始終在那里啊。
也就是說,不論1塊錢的消費險、3塊錢的傳統儲蓄險還是5塊錢的分紅險,買到的保額都是一樣的,那1塊錢總是要消費的。
人們的關注點在不斷改變,開始關注的是保障,但隨著故事的推進,大家越來越重視收益,而忽略了保險的本質—保障!
現在我知道了,不管什么樣的保險產品,它可能都是從消費型保險變化而來。
消費型+返還成本=返還型保險(保額不變,保費增加)
消費型+分紅成本=分紅型保險(保額不變,保費翻倍)
......
■■■
初步解決了我的困惑后,我決定繼續深入探索:
這個必須消費掉的成本是什么?保險公司賣這些五花八門的產品,又是如何來定價的呢?
三、保險定價公式&定價表解析
保險定價公式
通過一番資料整理,我了解到,保費大致是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的:
風險成本+經營成本+幫你儲蓄的錢
1風險成本
指的是購買保障需要支付的成本費用,這是根據生命表厘定的,各家公司都用同樣的生命表精算出保險費率,所以每家公司的成本基本都差不多。
2經營成本
指的是保險公司承保這張保單需要的營運成本,如代理人的傭金、工本費及其他的成本費用等等。
以上兩項就是上面故事中的“一塊錢”了,我們就當做是無可避免的最低消費吧,畢竟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一定會有成本產生。
3幫你儲蓄的錢
這部分就是我們多交的錢了,和保障成本無關,也和經營成本無關,純粹是保險公司為我們特別設計的。
諷刺的是,這保險公司可能最賺錢的部分,卻是我們最喜歡的,吵著鬧著一定要他們收........
接下來,就讓我們把定價公式對應各個產品,看一下具體產品的定價情況吧。
保險定價表
通過保險定價表我知道了,其實任何保險產品都有需要被消費掉的成本,而之所以返還型、分紅型保險能返本、分紅,無非是在拿我的錢去投資,然后把投資收益再分給我。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所謂交了保費可以拿回來,還能獲得免費保障這樣的好事!
一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的功能越是多,可能離自己的初心就越遠。
在清楚了這些以后,心里算是有底多了,接下來就是通過PK做出最終的決定了。
四、消費型VS儲蓄型VS分紅型
儲蓄型保險是否不可替代?
一開始考慮儲蓄型保險,是因為如果最終沒出險,我還能把錢拿回來。現在我知道了,消費型保險的成本我一樣在交,只是另外多交了儲蓄的錢,讓保險公司幫我在存錢而已。
這樣的話,存錢的方式有多種多樣,不一定非要放在保險公司。最重要的,同樣的保額,儲蓄型要比消費型貴出不少,要在現有預算下買足保額,顯然儲蓄型保險不適合。
綜上,儲蓄型保險先不考慮了,接下來,就看消費型和分紅型保險之間的PK了。
分紅險真的有那么好嗎?
對于分紅險,我一開始印象最深的就是保險代理人在介紹時,演示的那些非常高的收益了。但在自己查閱了一些網站和合同條款后我卻發現,保險代理人在給我指著分紅最高或者中檔的收益的時候,其實忽略了一個重點:
如上圖所示,其中“若我們確定有紅利分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表達“有就分,沒有就不分,分多分少全看我們心情哦。”(保險公司當年度的經營狀況不佳,沒有盈余則沒有分紅。)
為此,我特地查了一下國內分紅型保險的數據,發現并沒有代理人演示的那么高,就算是最高收益,其實也就和銀行定存利率差不多,甚至還要低。
另外,和儲蓄型保險類似,同等保額下,分紅險比消費型保費要貴了近一倍,如果為了不確定的分紅,保額就會不足。
回想當初覺得分紅險既保障疾病,又管死亡,還能無償分得一大筆錢,簡直就是保險公司給我送福利,現在想來真系圖樣圖森破 。
好吧,是時候對消費型保險予以更多關注了。
如何正確理解消費型保險?
第一次看到消費型保險,說實話自己還真是挺難接受,總覺得拿不回保費有點不劃算。但在對保險的進化史以及定價公式逐一了解后,算是對它有了不一樣的理解,也有了嶄新的認知:
消費型保險是純粹的保障,最接近保險的本質。
消費型保險是保險中杠桿最高的產品。
它在同樣的保費預算下,能夠提供最高的保障!
我還想到,其實自己一直都在購買消費型的保險,每年買的車險不就是嗎,不出險的話也是拿不回來的。
我漸漸明白了,其實防范風險發生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消費”,車險、滅火器、防盜門是這個道理,購買消費型保險也一樣,并不是不發生就“虧”了,防范未然,不是真希望去發生風險!
沒錯,購買消費型保險絕不是一種“浪費”,它其實是我們在真正弄懂保險以后,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
最終,我確定了自己的選擇—消費型保險,回歸保險的本質,真正做到高保障、低保費。
■■■
到此,關于保險產品性質的選擇可以告一段落了,
那么在保障時間上,又該如何來考慮呢?
五、定期壽險VS終身壽險
關于保障時間
保險按時間來劃分的話首先分為長期險和短期險(一年期保險)。其中,長期險根據保障時間再分為定期和終身。(定期即一定的期限,如10年期、20年期或保障至60周歲;)
從保費來講的話,終身險>定期險>一年期。
那么,到底保障多少時間才合適呢?就先從壽險開始研究吧。
壽險-應對特殊時段的高保障需求
要回答保障到幾歲,就要再問一次自己為什么要買保險?
我買保險最初也是最本質的需求是為了防范和轉移風險,而壽險轉移的就是萬一我不在了,我的兒子、父母、老婆無人照顧的風險。
那是否我一輩子都需要防范這個風險呢?
細想了一下,似乎也不是。
比如當我60歲時,兒子早已成年,完全已經可以自食其力;那時的父母也已過了90高齡,甚至可能我都無法陪伴在他們身邊(只是舉例,希望他們都長命百歲哦)。
也就是說到那時,我的家庭責任可以說已經基本完成了,我已經沒“現在”那么重要了。更何況死亡是必然的,我不需要去防范死亡本身的風險,防范的只是過早死亡的風險。
這樣說來,或許只有60歲以前,也就是家庭責任最重的這段時間,才是壽險所要保障的重點。
另外,同樣的保額,終身壽險的保費要比定期壽險貴出近一倍,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如果選擇終身,必然要降低保額。但既然壽險是責任險,那無疑高保障才是最重要的。
綜上,我首先確認了對于壽險的需求,
定期消費型壽險,保障時間到60歲!
■■■
壽險是搞定了,但是對于重疾,我依然比較糾結,
畢竟年紀越大患病的幾率越高,
保障的時間怎么看都應該是越長越好才對。
但問題就在于我的預算有限,如果購買了終身型,
意味著我一年要交萬把塊錢,保障的額度卻不高。
那如果買定期的話保障到幾歲,之后的保障又怎么辦?
六、定期重疾VS終身重疾
為了得到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啟動了自己的搜索引擎,最終找到了其中的解碼鑰匙——傳說中的“買定投余”。
什么是買定投余
把字面意思拆解就是,購買相對便宜的定期產品,同時將節省下來的保費自己進行理財。
舉個例子:我老婆 anna?30周歲,重疾保額需求30w,兩種投保方案如下:
如果選擇B方案,只支付純保障的成本,再將省下來的錢自己去理財,便是“買定投余”了。
買定投余我是懂了,但兩種方案間的具體差別又會是多少呢?
“定期”+“自己理財”組合試算
可供理財金額:每年4000元 (省下的錢) ,根據保費繳納時間,共可連續節省20年。
年限:30歲起
理財收益率:假設5%(相信對于學習過【奧斯卡理財星體系】的小伙伴來說,應該還是比較容易達成的吧。)
試算結果如下:
(PS:大家都知道奧斯卡最弱的就是計算了,還好有好基友yz和小微同學幫忙,這神奇的excel公式把我都看醉了。因此,如果你同樣也對數字不敏感,可以忽略計算過程,直接看最后的結果哦。)
通過計算可以知曉,如果能夠將省下的錢自己堅持理財,在復利的威力下,當60歲時我會有近25w現金(黃色標示)。
另外,在60歲前的30年里,除了30w的重疾保額,我還會額外有一筆節省保費理財所得可以用作醫療金,等于變相增加了保額。
每年實際重疾保額=“定期重疾30w”+“差額理財所得”。
這樣的話,讓我們再來全方位對比一下每個時間段,兩種方案的保額情況。
兩種方案保額大PK
這樣看來,“定期重疾險+自己理財”這種組合方案,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替代終身險的,并且在大部分年齡段,組合方案所擁有的總保額都會大于購買終身重疾險。
30-60歲,組合實際保額>終身保單保額。
61歲,因為定期險的保單失效,所握的現金是25w,會略差于終身重疾的保額。
64歲,理財所得的現金變為了30w,和終身保單價值一樣。
70歲,理財所得的現金變為了40w,遠超終身保單的價值。
并且,以上是按照自己理財5%的收益率來計算的,如果能夠將理財收益提高到6%,根據計算,那么60歲時理財所得就已經超過了30w,那就是在任何時段,“買定投余”都是更好的方案哦。
我算是想明白了,通過理財,多交的保費可以實現增值,最終遠比返還的保費要多,那我為什么還要用自己的錢,為他人謀利益呢?與其等保險公司理賠我30w,當然是通過自己理財,手上直接有30w更好啊。
再說,現在的保額30萬,三十年后購買力又如何呢?也許到時候起的作用很小,不如省下保費積累盡可能多的資產,畢竟保險只是家庭保障的一部分,資產積累才是家庭保障的另一大防線啊。
至于60歲之后怎么辦,也已經有了答案,到時候即使沒有保單,但因為有了理財所得,完全可以把現金當做保單繼續保障自己,有病治病,無病逍遙,現金為王!
■■■
綜上,對于重疾險,我也完全明確了自己的需求:
定期消費型重疾,保障到60歲!
七、學習成果匯報
奧斯卡:安娜大人,這下厲害咯,我把保險是如何定價的,以及保險的進化史都逐一了解過咯。現在再看到那些千奇百怪的保險產品,我就不會像以前那么迷茫了,嘿嘿。
Anna:點贊!那我們現在是要買分紅險嗎,然后保障終身?
奧斯卡:非也,分紅險就是個坑,另外,由于我們現階段家庭支出很高,既要高保額又要保障時間長是無法兼顧的。所以呢,更適合我們的是購買定期消費型保險。
Anna:理解了,不過支出高是在暗示我一直在買買買嗎?
......
八、給小伙伴們的建議
讓保險回歸它的本質
你是否特別重視保險要返還,覺得不出險就白花了?
你是否覺得保險就該買終身的,保障時間越長越好?
預算有限,不惜減保額也要購買返還型或者終身型?
你需要知道的是:
首先,保險的本質是保障,是風險管理,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買保險務必先看保障功能是否到位,保障永遠比返還重要。明確購買保險的目的不忘初心,別把保險和其他目的(投資/儲蓄等)混淆起來。
其次,保險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足額,應首先關注保額,然后才是保險期間! 在同樣保費下,終身型能買到的保額遠低于定期消費型。如果預算充分,在保額充足的情況下,保障期間自然是越長越好,買終身也ok。但如果預算有限,保額和保障時間必須要做取舍的話,那么寧愿減少保障時間,也絕不要減保額。我們可以先買到六十歲,等經濟條件改善了再補充買終身的。
最后,買保險的本質是買杠桿(杠桿率 = 保額/保費,杠桿率越高,產品性價比越高),定期比終身杠桿高,消費型比儲蓄型、分紅型杠桿高。講究的是用盡量少的錢,來獲得保障利益最大化。
■■■
綜上,如果你經濟比較富余,完全夠配置終身型的高額重疾保障,同時又的確不會理財,那終身型重疾是合適的。(話說,真的不要再試著學一下理財嗎,文末有福利哦~)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只是普通人,現階段預算有限,希望以最少保費獲得最多保障,那無疑性價比最高的消費型定期保險會更適合。
試著告訴自己,如果.....
喜歡儲蓄型產品,可以買消費型,省下錢自己理財,到期自己返還給自己,還多很多。
喜歡分紅型產品,可以買消費型,省下錢自己理財,到期自己分紅給自己,還多很多。
喜歡終身產品,可以先買消費定期型,省下錢自己理財,保單滿期后,用現金繼續保障終身
我的最終建議是
意外險
推薦購買性價高的一年期消費意外險:
以較低的保費實現意外致傷、致殘、致死的保障。
重疾險
推薦購買消費型險種:定期重疾險,
以較低的保費提供對重大疾病的充足保障
壽險
推薦購買消費型險種:定期壽險,
以較低保費提供可觀身故賠償,給家人一份保障。
寫在最后
互動
小伙伴們又到了填寫作業的時候咯
快來寫下你的收獲吧!
在現有預算下,
你會選擇什么類型的保險?
你會選擇保障到幾歲呢?
歡迎給我留言互動哦~
預告
為什么說保險需要整體規劃,怎么來做?
身處不同人生階段,如何來合理規劃呢?
如何給父母、孩子挑選適合他們的保險?
奧斯卡保險取經之路,未完待續.......
---End---
延伸閱讀
“買定投余”自己理財是很好,
但如何才能通過穩健理財,
長期達成5%以上的復利收益?
點擊直達
▼
奧斯卡理財工具譜在此!
快來看看十八般武器,
哪個理財工具適合你?
如果你喜歡奧斯卡的文章,歡迎轉發擴散,
讓更多小伙伴能愉快看故事,輕松學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