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學習烹飪、繪畫、書法等生活小技能,還是編程、銷售等關鍵的工作技能,都離不開大量的練習。
但是,我們通常都對練習有很多不解——從哪里練起?怎么練才正確?需要練多久?
還有一些誤解——練習就是不斷重復嗎?
當然不是。
不斷重復是“天真的練習”,無法質變。
而“正確的練習”需要有老師、有目標、有反饋、還需要好的環境氛圍…
放棄一切錯誤的方法,通過“刻意練習”,讓夢想就不再是夢和想。
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告訴你:“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只要練習1萬小時,就有了成為領域內領先者的希望,無論天賦、無論出身。你是不是怦然心動——平凡的人生終于可以開始逆襲:立即購買格拉德威爾的圖書,并且報名參加各類1萬小時練習小組。
1萬小時定律并非是表面字意上那么簡單粗暴,更不是刷時間的練習。許多暢銷書都只告訴讀者1萬小時定律的概念,卻沒有把它背后的限定條件說出來,“刻意練習”1萬小時才有用。
也有人說:從來不存在1萬小時定律,它僅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一次不太嚴謹的演繹而已。
那么1萬小時定律和刻意練習究竟區別在哪里?
1、1萬小時定律的漏洞。
首先,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習得時間與練習時間并不存在一個1萬小時的最低閾值。
其次,成功與練習時間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賦雖然在其中不起決定性作用,卻也會是一大影響因子。
再次,練習的成果并不與時間呈正相關,這一點,也取決于練習方法。
最后,駁斥1萬小時定律的思想游戲——沙堆悖論。破解”沙堆悖論時,設置一個固定的邊界。
2、什么是刻意練習?
艾利克森提出的刻意練習,核心觀點是那些處于中上水平的人們,擁有一種較強的記憶能力: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正是區分卓越者與一般人的一個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練習的指向與本質。
長時記憶的培養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賦予意義,精細編碼:(準)專家們能非常快地明白自己領域的單詞與術語,在存儲信息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采取元認知的各項加工策略。
提取結構或模式:往往需要將專業領域的知識、提取結構或者模式以更好的方式存儲。比如,專家級的開發者善用設計模式。
加快速度、增加連接:通過大量重復的刻意練習,專家在編碼與提取過程方面比新手都快很多,增加了長時記憶與工作記憶之間的各種通路。
說到這里,有幾個概念要先向大家普及一下。
1、什么是長時記憶?
能夠將工作記憶與長時記憶對接起來,在進行鋼琴、象棋等自身熟悉的專業活動時,能夠調用更大容量的工作記憶。
2、如何習得長時記憶技能?
刻意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能收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復練習,學習者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
通過上面的表述,我們大概知道了1萬小時定律需要配合刻意練習,才是有效的。只要刻意練習,成為某項技能領域的專家,也不定要湊滿1萬個小時。
那么,對于平凡資質的我們而言,究竟怎么樣學才是最正確的方法?刻意練習具體又是怎么練習呢?
關于刻意練習,現在許多證明都是一些“認知復雜性”較低的活動,如象棋、鋼琴、書法等。相對于“認知復雜性”較高的活動運用有限,如銷售、創業等。
認知復雜度(cognitive complexity)是指你建構“客觀”世界的能力。認知復雜度高的人具有高度復雜化的思維能力,更善于同時使用互補與互不相容的概念來理解客觀世界。真實世界中,黑白對錯并非截然分明。
認知復雜性高與認知復雜性低的學習活動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隱性知識的多少與比重。
隱性知識需要在情境中去尋。
學習科學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學習方式并非獨自練習,而是在情境中學習。
有效學習是進入相關情境,找到自己的“學習共同體”,學習者最開始時圍繞重要成員轉,做一些外圍的工作,隨著技能增長,進入學習共同體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終成為專家。
這就是學習科學日益主流的觀念:從“情境學習”出發,當一名“認知學徒”。
它的要點有以下幾個:
找到學習共同體:因為大量知識存在于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不是在書本中,所以有效的學習不是關門苦練,而是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小團體。如程序員在類似于GitHub這樣的網站練習編程。
隱性知識顯性化:隱性知識是使人們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實以及程序來解決現實問題的知識。一般也被稱為策略知識。
模仿榜樣:榜樣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導師,也可以是網上的導師。
培養多樣性:在多種情境中實踐,以此強調學習廣闊的應用范圍。例如,裁縫出師并不是已經練習了1萬小時,而是能夠縫制出足夠好的衣服。
比爾蓋茨說:1萬小時定律對學習技能是有幫助,但真正實現,還需要堅持不懈,并刻意練習多個周期。
最后作者說:
本文是一篇閱讀筆記,里面的觀點內容都是整理《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一書中的精華。
喜歡就點個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