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拗救?
格律詩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作拗句。出現了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補救,稱作“拗救”。如果補救成功,這首作品就是“拗律體”,如果無法補救,那就是詩病或者直接出律了。
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則下,只要二、四、六關鍵位置平仄是交替的,沒有出現詩病,就不需要拗救。關鍵位置失替的情況在古代格律詩中也不多見,今天我們創作近體詩的時候基本上可以杜絕這種現象。
我們學習拗救,主要還是為了欣賞唐宋古詩,特別是杜甫、黃庭堅等人的拗律體。
拗救分為三種,句內拗救,對句拗救和混合拗救(既救句內,也救對句)。
句內拗救
古人常用的“錦鯉翻波”,我們認為是一種變格,其實嚴格來說就是一種句內拗救。
原本律句平仄為“平平平仄仄”,但是如果第四字為平聲,那就是典型的失替了。錦鯉翻波的做法就是將第三字平聲換成仄聲,成為“平平仄平仄”,完成這一句的句內拗救,并不影響對句的平仄推導,對句的平仄依然是根據首句“平平平仄仄”相對,是“仄仄仄平平”。
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煙渚”就是錦鯉翻波,“平平仄平仄”,但是對句依舊是“仄仄仄平平”,“日暮客愁新”。這種拗救因為太常用,所以被認為是合理變格,很少有人去追究背后的真正原因。
另有一種句內拗救,就是“平平仄仄平”的孤平拗救。因為首字不論,所以有些朋友在寫“平平仄仄平”的時候就會變成“仄平仄仄平”,這是很標準的王力版孤平(在韻句除了韻腳之外只有一個平聲字),是公認的一種詩病。一般就會采取將第三字的仄聲變成平聲,讓平仄關系成為“仄平平仄平”,這樣就讓兩個平聲相連,完成了孤平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