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的拗救

? ? ? ?

句子中處于重要位置的字如果違反了平仄,叫做“拗”。 初唐早期的詩歌中有一些拗句,中唐以后基本上就沒有了。

有的句式,在特定的位置上平仄是不能變動的。如“仄仄仄平平”句式,只有第一字可以不論,第三字是不能不論的。如果第三字不論,就會出現“三平調”,這是格律詩所絕對不允許的。
有的句式,某字平仄拗了以后,允許采取補救的辦法,即在相應的位置上改變平仄。改變了以后的句式是可以用的。這叫做“拗救”。這里介紹常見的拗救句式:

1.本句救

第一種情況:

五言詩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詩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須是平聲字,否則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韻腳之外只有一個平聲字(是“拗”的一種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變平。這就是“孤平拗救”。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句:

故園蕪欲平。

“故”字當平而用了仄(拗),“蕪”字當仄而改用平(救)。以下可類推。 往來成古今。

月光明素盤。

恐驚天上人。

笑問客從何處來。

“客”字當平而仄(拗),“何”字當仄而平(救)。

抱病起登江上臺。山雨欲來風滿樓。

雙鬢向人無再青。溪柳自搖沙水清。

第二種情況:

五言詩句“平平平仄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成為“平平仄平仄”。七言詩則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

無為在歧路。

“在”字當平而用了仄(拗),“歧”字當仄而改用平(救)。以下例句可類推。 何時倚虛幌。

正是江南好風景。記取江湖泊船處。

竹葉于人既無分。弟妹蕭條各何往。

惶恐灘頭說惶恐。

其實,這種句式在格律詩中很常見。在尾聯的出句上甚至比正常句式還要多,可能是詩人故意追求平仄的變化。

圖片發自簡書App


2.對句救

五言詩的“仄仄平平仄”句式的第三、四字,如果違反了平仄,可以在對句第三

字救。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仄仄仄平仄(或: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不”當平而用了仄(拗),“吹”字當仄而用平(救)。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不”當平而用了仄(拗),“吹”字當仄而用平(救)。

第三、四兩字有時可以同時用了仄(拗),救的方法相同。例如: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意不”當平而用了仄(拗),“登”字當仄而用平(救)。

七言詩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的第五、六字,如果違反了平仄,可以在對句第五字救。例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八十”(古入聲字)當平而用了仄(拗),“煙”字當仄而改用平(救)。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有萬”當平而用了仄(拗),“無”字當仄而改用平(救)。

圖片發自簡書App


3. 兩種拗救結合

因為對句本身就是常常出現孤平拗救的句式,有時候,這兩種拗救可以結合起來。例如: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不”字拗,用對句的“何”字救。“客”字拗,用本句的“何”字救。以下例句類推。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早期的詩并不是很嚴格的,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一”字拗,對句第三字并沒有救。唐代以后的格律詩,這種情況就很少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收集于四川總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