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 晴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大弟子神秀才氣超然、出類拔萃。因為弘忍漸漸的老去,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這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偈子的時候,都說好,而弘忍看到了以后卻沒有做任何的評價,他認為神秀對佛法領悟不深,而是“只到門前,尚未得入”。
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偈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不識字的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他聽別人說了這個偈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偈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偈子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智慧和知識關系并不大,他沒有讀過書,卻擁有一種出世的態度和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這首偈子主要意思是,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而偈子中提到的菩提樹,是類似于榕樹的一種樹,樹干筆直而葉大而闊。之所以叫菩提樹,傳說當年釋迦牟尼是在這種樹下修成正果的,因此使用佛家用語“菩提”命名它。
菩提的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釋迦牟尼的修成正果,正是這種開悟,也是思想的突破,進入另一個思維層次,因此菩提樹又被稱作“思維樹”。
真正的大徹大悟,并不是心中擁有執念(塵埃),強行去清掃,然后看著干干凈凈的內心,強行說自己心無塵埃。塵埃依舊留在心底,就算清掃了,第二天它依舊在。
只有直面它,真正的徹底放下,塵埃才會真正離去。心里本來就已經放下了一切,哪里還有塵埃呢?當所有的執念已經真正的放下,心里已經真的空了,沒有什么能夠留在心底,塵埃也就如同過往云煙,輕飄飄的走了。
這段話實際上和世界是自己心的鏡子很相似,心里有菩提樹、明鏡臺、塵埃,才會在世界這個鏡子里看見這些東西。其實身心都不是真實的,根本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臺,人們身心的煩惱都是自找的。心里本來就空無一物,世界看起來自然也就是空無一物了。我看不見塵埃,心里自然也就沒有塵埃,又為何需要清理塵埃呢?
真正的大徹大悟,大概是真的達到了心無一物的境界吧。慧能早已通悟了一切,甚至根本不需要修行了。因為修行的目的就是在于清掃內心,他的內心已經干干凈凈了,不需要清掃了。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凈無染。只要覺悟到這一點,就可以立地成佛。
我們平時看事物時,你帶上有色的眼睛去看它時他就有了顏色和區分,你去除此心后再去看,其實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是一樣的,沒有區別,所以要看透實物,不看表像。
世間事物也是流淌變化的,心隨它動,你就會跟著動,心不動,你亦不為所動,我們應該以定心才行,看世間萬物緩緩流淌好了,不粘不染,這樣才能生智慧,勘破萬物。
弘忍看到這個偈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偈子。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六祖慧能是從一個家庭貧寒的砍柴樵夫,成了萬世敬仰的宗師;一個劈柴舂米的下人,卻成為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傳人;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卻說出了一部智慧寶典《六祖壇經》;一個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農民,卻說出了“道由心悟”的千古名言。
這樣看來智慧比知識更重要,現今我們所處的時代,可謂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各樣學科的研究愈來愈精深,人們不斷追求學習更高深的知識,研究事物的原理,以獲得博大、精深的知識為驕傲。知識使人知道了許多事,使人更聰明,人們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固然很好,但智慧更為重要,智慧表現在人如何正確地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知識積存得再多,若沒有智慧的加以應用,這些知識就失掉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