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佛教禪宗六祖的慧能大師,對于其佛教文化有著深遠影響,六祖慧能對于人生哲學也有著很高的見解,留下了許多佛教唱詞和詩作讓后世感悟頗深,這位集大成者有著怎樣的造化,其留下的唱詞影響著什么,我們來一起品讀其中的一首唱詞。這首唱詞能被稱作經典,千百年來無數人在傳承,千古絕句傳世至今。
這個唱詞名為《菩薩偈》,總共有四首,我們選取其中一首最為著名的傳唱度最高的第三首來品讀。先來看看這首唱詞的原文: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想必很多人都讀過這首唱詞,這原本是佛教里的唱詞,其實也是一首詩,屬于五言絕句,為唐代六祖慧能所作。這首唱詞表達出了一種態度,那便是四大皆空。為何這樣說,我們一句一句來分析。
首句便說菩提樹本來就沒有,明鏡也并不是明亮的,為何說菩提樹本就沒有,明鏡也不是那么明亮?這得從慧能的故事說起了。
原來當年有很多人想拜弘忍為師,弘忍為了考察這些人的領悟能力,便出題讓大家寫首偈,看看這些人是否和自己有緣。于是有個叫神秀的人作了一首《無相偈》,里面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然而這些人里面也有慧能,慧能反其道而行之,寫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弘忍看到這兩種風格完全不一樣的偈,選擇了和自己的想法一致的慧能,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后來慧能也成為了南派佛教,而神秀卻去了北方,成為了北派佛教,南北兩個地方所信奉的修佛方法不一樣,慧能更強調能吃苦。
然后我們能再來品讀這首慧能的菩薩偈,是不是就明白了許多。后兩句說的也便是對前兩句的補充以及升華,本就是空空如也,不要再去招惹世俗凡塵的萬千塵埃。四大皆空的想法融入其中,也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學和智慧。
這首《菩薩偈》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傳誦,不僅是讀起來通順,更有著其智慧,保持心境,不去招惹是非,用平靜和包容的心態面對生活,不大喜,不大悲,保持真誠和自然,也就足夠了。正如六祖慧能所崇尚的苦修一樣,如果吃不了苦,忍受不了生活的磨練,何以領悟到生活的真諦和人生的智慧?
致敬六祖慧能,致敬經典詩詞,六祖慧能對于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十分深遠,也點化了很多人。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平和對待身邊的每個人。(文/云冗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