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秋千?
我已經(jīng)有近半年沒有使用朋友圈了,自己沒寫,也很少及時看朋友的朋友圈,上個月微信新增了朋友使用三天朋友圈功能,我覺得這個功能很人性,因為使用后提示的“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終于區(qū)別了以前“屏蔽”/“刪除”/“不寫”之功能的一條橫線,只是告知對方我最近沒有更新。
即便如此,我還是在使用該功能后,發(fā)現(xiàn)有些人一聲沒吭的把我拉黑了,也有直接問你為什么屏蔽我,我說沒有啊,我只用了微信三天朋友圈的新功能而已,它并不是屏蔽朋友圈刪除好友,更不是針對你一個人。
不知道別人對朋友圈怎么使用的想法,我也很少寫朋友圈并覺得三天展示是微信很人性的進步吧。
▲于個人習慣:
我剛開始用微信的時候不用朋友圈,那時候微博還非常盛行火爆,我習慣了用140字框住自己寫的東西,像有一種節(jié)制審核的感覺,然后很多微信朋友看不到我的朋友圈就說你是不是把我屏蔽了,還有人發(fā)現(xiàn)看不到我的朋友圈就把我刪了。
我說我沒有我只是沒寫,然后很多朋友說你這樣不好,然后我覺得需要寫寫朋友圈。
可是我這個人有強烈的強迫癥,如果寫朋友圈文字一定要寫的工整,如果放圖照片一定要P的夠美對的夠齊,如果有評論一定要禮貌性一一回復,如果有點贊一定要及時關注對方的朋友圈也要禮貌點贊,如果有適當?shù)墓?jié)日場合還要注意朋友圈里的分組該看不該看,而且有時候想寫東西的時候,我會寫很長剎不住,朋友圈這種看圖為主的社交也不太適合我這樣的記錄習慣。
久而久之,我覺得那不是我,或者說不是我想寫出來的東西,那只是我偶爾希望得到關注點贊時刻的存在感,我甚至感覺寫朋友圈于我很累很費時間,就索性越來越少寫了。
而回望過去,也覺得以前很多文字矯情而尷尬,想一把刪除卻心存不舍又怕遭疑問,而微信的三天的朋友圈功能直接避免了這種尷尬,我依然能看到以前的自己,像兒時那本上了把鎖的日記本,只給自己打開的獨家記憶。
▲于社交尊重:
我尊重別人喜歡用朋友圈的方式拉近彼此距離,吃過好吃的點心,見過美麗的風景,和一個剛剛好的人談了場戀愛,或者此刻突然對著盛夏的雨天發(fā)一會呆莫名的傷感。發(fā)美好的朋友圈,希望跟朋友分享,發(fā)不開心的朋友圈,渴望獲得朋友安慰。
我也尊重他們喜歡用朋友圈的社交功能,發(fā)廣告分享擴散,賣東西做微商,打卡學英語跑步,在線直播新奇的小視頻,寫萬能的朋友圈求助,甚至集贊投票...我以前很討厭這些,后來慢慢學會尊重欣賞,朋友圈就是為了給別人看到更好的自己以及自己理想生活的模樣,這是每個人的行為權力。
但是呢,我也希望大家能尊重那些選擇用三天方式記錄朋友圈的人,那代表我需要一定的空間和隱私,我有些事情沒必要一直和所有人分享看到。每個人都有個人的習慣準則,每個人都有選擇把自己的生活公開或半公開的理由,就像你有理由選擇把什么內(nèi)容在什么時間發(fā)在朋友圈,以及專門分了組讓誰看不讓誰看。
這就好像每個人給自己生活訂做了一個日記本。有人喜歡一頁一頁地寫,成年累月每一件事都不落下地做紀念,甚至裝訂成書,有人喜歡寫完一頁就把前一頁撕了,讓這個本子永遠是新寫的一頁。成年人的交往,就是在相互不侵擾和彼此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友善的交際和平等的對話。
▲于朋友感情:
有人很憤怒的總結三天朋友圈功能說,你可以在微信設置陌生人查看十條朋友圈,但我作為你的好友,卻只能看到前三天你的更新,你到底有沒有把我當朋友?
說實話,人家以前正常開放朋友圈的時候,也沒見你條條點贊和回復,怎么到現(xiàn)在就高喊你不把我當朋友了?難道看朋友圈內(nèi)容的多少就成為了友情的界定條件了嗎?難道朋友不應該是常聯(lián)系常走動常聊天嗎?難道朋友不更應該給予彼此理解和尊重嗎?
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我們需要給自己和別人都留點兒空間。你不能逼著所有人都喜歡你都做你的好朋友,你也不需要那么多好朋友,多數(shù)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沒有那么多好朋友及時出現(xiàn),更何況,別人也未必拿你當多么好的朋友。成人的世界里,朋友圈并不全是真的朋友,真正的友情也并不一定只在朋友圈里。
奇葩說里有一期辯論,肖驍說過這么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怎么區(qū)別朋友圈里的朋友是不是朋友,就是放一張P的你親媽都不認識的照片發(fā)朋友圈,那些點贊夸你美的不是真朋友,那些評論說后面的墻P歪了趕緊刪掉的才是真朋友,真的朋友不是關心你長成什么樣買了什么包,而是關心你身后的那堵墻有沒有歪。
這段話特別感動,它告訴我們友情的珍貴不在虛幻的朋友圈,向你敞開朋友圈的人很多,而能向你敞開心扉的人卻很少。真正當你是朋友的人,在你有困難時沒等你發(fā)朋友圈就會出現(xiàn),在你開心時不妒忌而是一起分享喜悅,在你身邊,從未走遠。
▼
文章原創(chuàng) | 感謝轉發(fā)
轉載合作 | 私信勾搭
▼
作者 |?影秋千
微信公號 |?影秋千(yqq_cao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