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溝通是人類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如同水和空氣一樣,是我們生存的元素之一。馬云、俞敏洪、白巖松、崔永元他們的演講,總能緊緊地抓住聽眾,并能喚醒他們內心一股力量,促進人們做出積極的改變,也正是溝通的力量,造就了他們的非凡。溝通是人的生理需求,不說話真的會死啊!竟然真有過這樣的試驗。更重要的,溝通讓我們得到的思想得到認同,也在改變著我們的思想,他是最基本的社交需求。當然,溝通能讓他人依照我們的期望去做,溝通可以凝聚眾人的力量,成就一個又一個不可能!
溝通不是單向的,而是一個雙向的交流過程,說和聽的雙方都是溝通者,幾乎同時在傳遞和接受信息。這一過程非指說話一件事情,表情、手勢、姿勢等非口語的線索,也是重要的溝通過程。
溝通只有在一方將另一方視為獨一無二的個體,且無視溝通發生的場合和人數時才叫做人際溝通。而人際溝通的反面便是非個人化的溝通。這句話感謝好晦澀!我的理解為,只是溝通的雙方均專注于雙方的溝通,有來有往,才叫做人際溝通!而一些單向的、機械的、固定問答式交流則不是。
溝通的學習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覺醒期”--學習一些理論后,認識到還有很多好的溝通方法!
“笨拙期”--不斷嘗試著去使用溝通方法,應用不好,會有一些尷尬。
“熟練期”--慢慢技術磨練成熟,可以審時度勢熟練應用技巧達到良好效果。
“整合期”--融會貫通,無招勝有招。
溝通的一些基本原則:
溝通可以是有目的的也可以是無目的的;
人絕對不可能不溝通,溝通行為本身也無法被逆轉、無法被復制的。
同時,我們在溝通時還要注意幾點容易陷入的困境:
很多時候意思不在字眼里,“醉翁之意不在酒”,意義是被人主動構建出來的;
溝通不見得越多越好,溝通過頭也會造成問題;
成功的溝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
溝通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最后,溝通并非天生的技能,是可以后天訓練的。
“成功的溝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這一句話,感覺不是很認同!只要溝通達到了目的,對方不理解,但實現了某一目的也算成功的溝通嗎?比如洗腦?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又感覺到了欺騙,不過反面思考,也許會是自己的原有思想在欺騙自己也是很可能的呀!為什么我們在閱讀或是接收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在改變、提升自己的認識呢!
關于文中的“自我應驗預言”,真的體會到了溝通的力量!馬云在自己簡陋的家里對18個創業伙伴一遍又一遍暢談理想,也許他也不會想到真的能實現。很多時候,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預期會影響行動的成敗。當一個人對某件事特別有信心,就會堅定地去執行,克服各種困難,最后很難的事情也會成真。這就是“自我應驗預言”的力量。從持有某種期待,到表現出與期望一致的行為,從而使得期待如實發生,最終強化了起初的期待,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而“自我應驗預言”的來源,又分為自我強加的預言和別人強加的預言。我們在溝通過程中,有時通過強加預言的方式來改變自己或別人的自我概念,從而達到目的。喬布斯就深諳“強加應驗預言”之道,他讓蘋果的工程師們相信他們能做到他們本以為做不到的事情,而結果往往是他們真的做到了,這正是喬幫主非凡人格和領袖魅力的一種體現。
管理認同一章提到,每個人都是“精分”的,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每個人都有很多個側面,只是展露程度不同而已,自我感覺也是有些挑戰的。但思思分析,在特定場合面對特定的對象,選擇其中某一個面貌示人并不代表這個人不誠實,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在任何關系中都做到完全的自我袒露。適時地表現適當的形象,隨著不同的情景和文化轉換合宜的溝通方式和風格,是成功溝通的基本前提。其實,如果能夠很恰如其分地在不同的場合和環境,展現不同的面貌,這其實真是一種很高級的本領。那些偉大的政治家,應該一定是這方面的高手!
自我反思,感覺自己是一個不太自信的人,經常會有“這有問題、那可能有阻力,恐難實現”的想法,缺乏自我鼓勵,所以,溝通也便成了自己的弱項。還好自己有一顆不服輸的內心,不缺行動!并保持“愛學習、愛挑戰、愛探索”的思考,在一些團體的活動中,自己也總會有一些上佳表現,也是自感欣慰的。這此的十月閱讀計劃,期待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希望在提升觀念認識和平靜內心的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溝通的藝術》? Day1
№1 我們為什么要溝通
溝通是人類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西點軍校,有一種懲罰方式叫做沉默處分,受懲罰的學生不能和學校里的任何其他人有任何語言交流,這被學生們認為是最殘酷的懲罰。德國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曾經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禁止保姆和護士與一批嬰兒說話,因為他想知道嬰兒會天然地先說出哪一種語言,從而間接證明:古希伯來語、希臘語或拉丁語哪一種才是上帝的語言。而結果是,所有的嬰兒都沒能活下來。這幾個例子說明,人生來就需要溝通,溝通就如同水和空氣一樣,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元素之一。
我們為什么必須要溝通呢?首先,除了心理層面,溝通還可以滿足我們的生理需求。“你不說話會死啊!”某種程度上來說,會的。醫學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缺乏親密的溝通會導致健康受到威脅,如貧乏的人際關系會危害冠狀動脈健康等等。除外,溝通還可以滿足我們的認同需求和社交需求。而且,溝通也是幫助我們達到“工具性目標”的最好的辦法,即“讓他人依照我們期望的去做”。
溝通模式并不是一方對另一方傳遞信息的單向模式,它是一個雙向的交流過程。雙方都是“溝通者”,幾乎同時在傳送和接受信息。因為溝通并非僅僅指說話這件事情,人們表現出的非口語的線索也傳遞了信息,比如表情、手勢、姿勢、聲調等。
№2 溝通的原則與迷思
既然溝通如此重要,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呢?
今天,我們會學習溝通的內涵和怎樣通過溝通進行自我塑造,由內及外地改善自己。
溝通的定義。
學術界對于溝通有多種定義方法,本書以“溝通的品質”來劃分的方法。這種方法認為,兩人交流有時表現出非私人化的性質,有時又具有私人化的性質。品質性的定義主張,溝通只有在一方將另一方視為獨一無二的個體,且無視溝通發生的場合和人數時才叫做人際溝通。而人際溝通的反面便是非個人化的溝通。比如你和銀行柜員之間關于業務的溝通,就屬于非個人化的溝通。而如果銀行柜員剛好是你的女朋友,你們晚上一起吃飯談論各自的愛好時,就是人際溝通。擁有個人化和非個人化的溝通關系都是必要的,而大多數的溝通關系同時具有這兩個部分。
無論是個人化還是非個人化,內容向度還是關系向度,都遵循著書中提到的一些顯而易見的基本原則:
溝通可以是有目的的也可以是無目的的;
人絕對不可能不溝通,溝通行為本身也無法被逆轉、無法被復制的。
同時,我們在溝通時還要注意幾點容易陷入的困境:
很多時候意思不在字眼里,“醉翁之意不在酒”,意義是被人主動構建出來的;
溝通不見得越多越好,溝通過頭也會造成問題;
成功的溝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
溝通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最后,溝通并非天生的技能,是可以后天訓練的。
№3 溝通高手的特質
后天訓練,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溝通高手呢?
溝通能力代表著一個人通過溝通,在某種程度達成個人的目標,并且理想上能維持或者增進關系的能力。溝通高手不僅擁有各式各樣的溝通行為反應可以選擇,還懂得在適當的場合表現出合宜、純熟的行為,他們能夠依靠同理心理解別人的觀點,也懂得以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另外,在跨文化溝通時,需要具備合適的動機、對模糊性的忍受、開放的心胸和知識技巧,你才能溝通無礙。
這需要一個過程,在了解了一些理論后,你會進入“覺醒期”,認識到還有這么多好的溝通方法。之后你將進入“笨拙期”,不斷嘗試著去使用這些方法,但有時效果不好,有時略顯尷尬。而一旦技術磨練成熟,你就進入了“熟練期”,與人溝通的時候心里能快速分辨出一些應該使用的技巧并熟練地運用從而達到效果。最后,你將步入“整合期”,達到融會貫通,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4 溝通和自我
在溝通的過程中,知道“我是誰”是最基本的。我們對自身的感覺和認識都是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自我概念,就不可能和世界有所聯系。自我概念的許多特性受到性格的影響。外向熱情的性格會在溝通上略有優勢,而內向靦腆的性格則溝通起來相對比較困難。但這不是絕對的,我們很難草率地將某個不愛在公眾場合說話的女生認定為“內向”的人,說不定她在閨蜜面前可能就是個家長里短的話嘮。因為在不同的場景之下,人們愿意溝通的意愿是不同的。此外,即使確實有性格上的問題,也是可以通過學習溝通來調整的。
自我概念是由一些對我們比較重要的人所給出的反映評價構造出來的,我們把這些人稱為“重要他人”。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重要他人對于我們的評價和描述,就如同一面鏡子,能夠不斷積累和強化我們對于自我的認識。當然,自我概念也可以從自己與社會或團體中其他人的比較中得出。隨著年齡的增長,重要他人的影響也會慢慢減弱。
自我概念是主觀多元的,存在被扭曲的風險。人們很可能自恃過高而產生自我膨脹,也可能妄自菲薄而消極看待自己。得知別人怎么看待自己是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渠道。自我概念會隨著時間逐步形成,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一種被稱為“認知保守主義”的思維慣性會驅使我們去尋找支持我們自我概念的人,讓我們很少能學著認識“真實”的自己,反而會不斷增強我們熟悉的自我概念。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名校畢業生,他們對自己的評價過于正面,明明只是在做著比較普通的工作,拿著普通的薪水,卻一直以高人一等的心態自居,這就是典型的認知保守。
№5 自我應驗預言
很多時候,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預期會影響行動的成敗。當一個人對某件事特別有信心,就會堅定地去執行,克服各種困難,最后很難的事情也會成真。這就是“自我應驗預言”的力量。從持有某種期待,到表現出與期望一致的行為,從而使得期待如實發生,最終強化了起初的期待,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而“自我應驗預言”的來源,又分為自我強加的預言和別人強加的預言。我們在溝通過程中,有時通過強加預言的方式來改變自己或別人的自我概念,從而達到目的。喬布斯就深諳“強加應驗預言”之道,他讓蘋果的工程師們相信他們能做到他們本以為做不到的事情,而結果往往是他們真的做到了,這正是喬幫主非凡人格和領袖魅力的一種體現。
可見,不同的溝通策略,會讓別人對我們產生不同的看法。認同管理就是這樣一種溝通策略,用來影響別人對我們自己的觀感。憑借認同管理的方法,我們能夠創造我們想要的自我,并隨時切換。很多公眾人物,在鏡頭面前的表現和私下里的表現完全判若兩人。就算是普通人,當你面對領導或者客戶時也必須表現的專業一些來獲得認可,而當你面對好友們時則可以很隨意、很放松。正所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我們每天都在扮演著許多完全不一樣的角色,來建立多元認同。有一些高水平的溝通者是高度自我監控的,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有高度的知覺和明確的目的。比如說一些創業者,在面對創業圈的朋友時,可能會大談創業維艱,以期得到相應的同情和幫助;而在面對投資人時,他們卻表現得雄心勃勃,以期得到資本的青睞。
№6 溝通作為認同管理
如何管理認同呢?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取決于你所選擇的溝通方式。比如你每天在微信朋友圈發的東西,就是在構建你的虛擬網絡認同。面對面溝通時,溝通者通過管理他們的舉止、外貌和配備來創造一種現實認同,以便在與別人互動時給對方提供一個定位。一個外表整潔、舉止得體,穿著名牌西裝、開著豪車的男人,很容易讓人把他和成功人士聯系起來。在通過媒介溝通時,也會產生認同管理。比如男生惹女朋友生氣了,要給女朋友道歉,要選擇在微信上發信息還是手寫一封深情款款的信呢?如果寫信的話,用怎樣的信紙、字跡和語言?這些都是要慎重思考和抉擇,才能給女朋友構建一個在乎她的形象。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這些做法有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世俗味兒,或者有些“精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百變)。實際上,每個人都是“精分”的,都有很多個側面,只是展露程度不同而已。在特定場合面對特定的對象,選擇其中某一個面貌示人并不代表這個人不誠實,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在任何關系中都做到完全的自我袒露。適時地表現適當的形象,隨著不同的情景和文化轉換合宜的溝通方式和風格,是成功溝通的基本前提。
思考與實踐:
今天,我們學習了人際溝通入門和溝通與認同兩章,相信大家對溝通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那么,你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怎么樣?是否具備成為溝通高手的潛質?你可以怎樣運用今天談到的溝通知識呢?請記錄,并嘗試。